摘要: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促進了一大批朝陽產業的發展,自媒體、直播等的興起為傳媒注入了新鮮血液,但也給以廣播電視為主的傳統媒體帶來了挑戰。因此,為了適應新互聯網時代的轉變,廣電媒體的轉型十分必要。然而,在向全媒體轉型的過程中,廣電媒體面臨著認識不足、思維固化等問題,陷入“兩難困境”。本文以“互聯網+”為背景,探究新形勢下廣電媒體發展面臨的機遇、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重新定義其發展,如何運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多元化發展,順利向全媒體轉型。
關鍵詞:“互聯網+”;跨界融合;廣電媒體;全媒體;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G22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2-0233-02
一、引言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多行業跨界融合成為可能。“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就是鼓勵不同行業交叉,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教育”“互聯網+交易”等,都是將互聯網科技與傳統產業結合起來,那么能不能將互聯網運用于廣電媒體呢?答案是肯定的。多年來,廣電傳媒的發展緩慢,雖然有所發展,但是可以看出廣電媒體發展的動力或者說后勁不足。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無疑是廣電媒體的一個機會,如果能夠借助互聯網發展的東風,廣電媒體就能成功蛻變,實現新的增長。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資源,還擴大了交際范圍,增加了人力資源,同時面向的受眾較廣,增加了營銷資源。借助這些資源,廣電媒體若能夠與自身的優勢——媒體資源相結合,那么必然會實現“互聯網+廣電”的全新模式,保持其優勢地位。
二、廣電媒體行業現狀
2020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意在推動傳統廣電媒體轉型。21世紀初,我國就提出了多行業融合的概念,提出將電信、互聯網以及廣電融合,實現三者交叉發展。根據2019年度數據,三者交叉的業務收入達到了116.12億元,增長了4%[1]。
從廣播節目制作時間來看,2018年達到了8017573小時,比2017年增長了1.64%,每年都在增長,但是增幅較小,表明廣電媒體有所發展,但發展速度較慢,需要新的增長引擎來帶動傳統媒體的發展。同時,數據顯示,在2019年,全國廣告收入為2075.27億元,占總收入的四分之一,比上一年增長了11.3%;其中,傳統的廣電媒體廣告收入的貢獻僅為48.13%,較上年同期下降了3個百分點。比較突出的是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媒體,新媒體帶來的廣告收入為828.76億元,較2018年增長了將近70%,對2019年廣告收入的貢獻為39.94%,僅比傳統廣電媒體低了8個百分點,其增長勢頭迅猛。
從以上數據及分析可以看出,近些年來,新媒體搶占了大量空間和資源,擠壓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廣電媒體想要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就要運用新的技術,向全媒體轉型。
三、廣電向全媒體轉型的SWOT分析
(一)廣電向全媒體轉型的優勢(S)
雖然互聯網沖擊了廣播電視等媒體,但從廣播電視的受眾方面來說,其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群眾對于廣播電視具有一定的依賴性。這就帶來了一定的用戶黏性,許多用戶可能會使用互聯網,但有時候還是更傾向于選擇廣播電視。目前廣播電視的宣傳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廣播電視所擁有的權威和公信力是新媒體無法復制的重要優勢之一。因此,廣電媒體如果能在發展中增添新的元素,使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多元化發展,更加符合大眾的喜好,與時俱進,那么其在媒體行業中就能繼續保持優勢地位[2]。
(二)廣電媒體向全媒體轉型的劣勢(W)
與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體相比,廣電這樣的傳統媒體在信息的儲存方面劣勢明顯。在新媒體之前,普通人如果想看電視新聞,只能等播放時間,而播放后一段時間如果還想找到該條信息,難度很大,新信息會覆蓋舊信息,難以查詢。以廣電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是以信號基站為基礎的,而信號基站的建設成本比較高,相較而言,新媒體的傳播成本較低。同時,新媒體增加了公眾參與度,而對于廣電媒體,個人很難參與其中。
(三)廣電媒體向全媒體轉型的機遇(O)
廣電媒體存在的時間較長,在信息傳播、觀眾偏好、數據收集方面的經驗豐富,而這些經驗可以作為其向全媒體轉型的硬件和軟件支持。從傳播信息方面來看,廣電媒體在向全媒體轉型的過程中,可以繼續保持其優勢,并能利用直播、短視頻等新技術,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機融合。比如,在視頻業務方面,廣電媒體可以開發屬于自己的應用程序,類似于愛奇藝、騰訊視頻等,方便用戶觀看;同時,可以豐富其資源,引入多元化的視頻資源,滿足不同年齡階段的需要[3]。
(四)廣電媒體向全媒體轉型的挑戰(T)
雖然廣電媒體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但研究顯示,其群眾基礎有年齡限制,大部分受眾都集中于中老年群體。對于年輕群體而言,廣電媒體不具備吸引力,這里的吸引力可以理解為內容吸引力和跟隨吸引力。內容吸引力不足是指廣電媒體的內容不夠多元,涉及范圍不夠豐富;而跟隨吸引力不足是指廣電媒體無法在年輕群體中形成一種潮流。從這個角度來看,廣電媒體需要加強創新,一方面是技術創新,另一方面是節目創新。由于新媒體的出現,人們接觸信息的方式發生了變化,接收到的信息逐漸碎片化、簡潔化、快速化,而廣電媒體傳遞信息的鏈條較長,受眾可能很難提取到關鍵信息。正如前文提到的,新媒體的互動性更高,受眾更容易參與其中,這也是廣電媒體向全媒體轉型需要注意的一點。
四、以“互聯網+”為基礎,廣電如何向全媒體轉型
(一)增強全媒體轉型意識,構建全媒體融合新模式
“互聯網+”改變了信息傳播的環境,新媒體應運而生,廣電媒體要在這樣的環境中脫穎而出,增強向全媒體轉型的意識是第一步。作為傳統媒體,廣電媒體積淀深厚,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必然會遭遇思想固化等阻力和問題。因此,廣電媒體首先要充分了解新聞事業發展現狀,對面臨的問題有清晰的認知,不能故步自封,停留在傳統媒體的“光輝歲月”中。其次,廣電媒體要向全媒體轉型,需要融合新媒體,雖然新媒體的出現擠壓了傳統廣電媒體的空間,但是廣電媒體的發展卻離不開新媒體。目前,手機使用頻率很高,因此多個行業都在積極開發手機客戶端,提高應用程序的便捷性和智能性。比如當前的5G技術、AR技術等,廣電媒體要使用這些新技術,將新技術與傳統優勢相結合。
(二)增強全媒體轉型的創新意識,打造優質全媒體內容
傳統廣電媒體的重要優勢之一就是其信息的優質性,因此,在向全媒體轉變時,也不能放棄該優勢,更要注重內容的質量。許多媒體人認為創新就是多做節目,增加節目的種類,卻忽視了節目的質量。信息化時代,人們接觸到的信息越來越多,對信息的識別能力也在增強,對媒體傳播信息的質量也有所判斷。因此,廣電媒體在向全媒體轉型時,不能僅忙于推出多種新節目,也不是簡單地改變一個節目的某個環節就是創新,更重要的是在質上有所創新。比如,央視就在近些年來不斷轉型,推出的節目國民度很高,同時也保持了信息傳遞的真實性,既鞏固了其傳統優勢,也在不斷擁抱新技術[4]。
(三)關注受眾偏好,培育廣電媒體新功能
傳統廣電媒體的主要功能就是信息的傳遞與傳播,而現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沖擊了廣電媒體的這種功能。當前,大數據技術用于各行各業,如銀行、保險、營銷等,那么廣電媒體是否能使用大數據技術,來增強對用戶偏好的預測能力呢?答案是可以。廣電媒體發展時間長,在發展中積累了大量的用戶數據,這些數據就是轉型的“法寶”之一。使用大數據技術,再加上收集的歷史數據,廣電媒體可以加深對受眾群體偏好的了解,這也有利于其創新節目內容。廣告收入是廣電媒體收入的重要來源,廣電媒體的傳統廣告業務也受到了新媒體的沖擊。在這樣的沖擊下,廣電媒體可以將直播與廣告業務相結合,通過對廣告對象和產品的篩選,結合新媒體技術的優勢,這樣會增加廣告業務的收入。
(四)多行業融合,創新全媒體新產業
“互聯網+”就是將互聯網與其他行業相結合,運用互聯網技術,最大限度地發揮傳統行業的優勢。既然可以出現“互聯網+”產業,那么“全媒體+”也是可能出現的。廣電媒體可以創新性地向這一方面探索。要想做到“全媒體+”,廣電媒體的傳統業務不僅不能丟,還要做到優質,發掘傳統業務中的盈利點,在廣告業務、節目制作方面尋找增長點。同時,可以探索“全媒體+購物”的模式,目前,許多行業都在進軍電商,希望從中分一些份額,廣電媒體可以利用其傳統優勢,打造“全媒體+電商”的新型業務模式。
五、結語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廣電媒體帶來了機遇,廣電媒體想在互聯網時代脫穎而出,就要轉型升級。首先要轉變觀念,增強全媒體轉型和創新發展的意識;其次,廣電媒體向全媒體轉型需要以受眾偏好為導向,開發轉型新思路,培育廣電媒體新功能;最后,廣電媒體的發展離不開其他產業和行業,不僅要拓展“互聯網+”業務,更要探索“全媒體+”發展新模式。
參考文獻:
[1] 劉祖艷.全媒體時代下湖南廣電新媒體如何轉型發展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9,3(36):140-141.
[2] 高巖.全媒體環境下城市廣播電視媒體創新發展的思考[J].西部廣播電視,2020(06):56-57.
[3] 蔡舒然.廣播電視傳媒的社會責任及職業素養——全媒體時代下[J].學理論,2019(06):134-135.
[4] 張雪瑤.全媒體到融媒體的轉變推動城市廣電媒體轉型升級[J].數字傳媒研究,2020(3):39-42.
作者簡介:晉凡舒(1996—),女,河南鄢陵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