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在涉及公眾利益的公共衛生事件中,媒介應該承擔和履行自己的義務。本文以《中國青年報》的報道為例,運用框架理論對其內容進行分析,結合建設性新聞的相關理論,希望能從中吸取經驗,對今后的公共事件的報道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疫情;建設性;框架;報道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2-098-02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在新媒體便捷性和交互性的特征作用下,出現或真或假的各種信息。新冠肺炎疫情和每個人密切相關,再加上它的不確定性,導致謠言傳播速度和范圍得到提升和擴大。在涉及公眾利益的公共衛生事件中,媒介應該承擔和履行自己的義務,通過真實的信息傳播,實現事實的真正意義,對公眾思想、行為產生積極影響。
一、框架理論
框架的英文是Frame,也有學者將其翻譯為架構、建構等。框架概念源于貝特森,之后歐文·戈夫曼的《框架分析:經驗組織論》明確提出了框架概念,隨后被運用到多個學科的不同領域。
潘忠黨認為,框架的分析“是一個關于人們如何建構社會現實的研究領域”。在新聞傳播領域,框架意味著選擇一些感知現實的角度,將其表現得更顯著,并由此提出某個具體的議題,以及對這一議題的解釋、評價、建議或對策[1]。
早在1947年,庫爾特·勒溫在研究家庭主婦為家庭選購食材時就提出把關人的概念。1950年,大衛·懷特將把關人概念引入傳播學,認為在信息傳遞過程中有很多的把關人,媒介就是信息的把關人,其在從事新聞活動時就是對信息進行取舍。而框架理論是對把關人理論的發展和完善。
二、樣本分析
2020年1月22日凌晨,湖北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II級應急響應,隨后湖北省內的城市相繼停運公共交通。因此本文選擇樣本的時間點為2020年1月22日至2月29日。在此期間,各地各級政府根據本地疫情情況,相繼采取應急管理管制政策。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主要搜索詞,在1月22日至2月29日共有29785條相關報刊記錄,可見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所受到的關注之多。
本研究以《中國青年報》為研究對象,因為它是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在中國主要報紙公信力調查中,多次名列前茅,選用中華數字書苑作為數據庫進行樣本檢索。以“新冠肺炎疫情”“中國青年報”為主要搜索詞,按照時間順序獲取樣本總數,共得到133條相關記錄,其中3條新聞分為上下版,因此有效記錄為130條,以這130條記錄作為研究對象。《中國青年報》每周發行5天,周六周日休刊。1月24日至30日為春節期間,不出報。
三、框架分析
(一)政治框架
框架具有對政治活動產生作用和影響的政治建構功能,“通過媒介反復進行議程設置,運用特定的主題框架進行議題擴散,最終可以把一種社會問題轉化為公眾議題,并走向政策議題”[2],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傳染性強、傳染速度快、防治難度大的特點。如何做好有效的防控工作、恢復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維護社會穩定等都是對國家的重大考驗。
1.負責任的國家形象。國家形象是外界對國家的整體評價,它由政治、經濟、文化等要素構成。在國家發展戰略中,良好的國家形象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新聞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承擔著宣傳本國立場、方針和政策的任務。營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可以為今后的發展尋求更好的發展空間,因此通常用于塑造國際形象的國際傳播具有很強的政治性。
2月11日,《以更堅定的信心更頑強的意志更果斷的措施 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報道黨中央領導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并肩作戰的生動案例。2月27日,《大國戰“疫”》出版,彰顯政府的使命擔當。
2.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的動員性、組織性,體現出強大的領導力、執行力和凝聚力。疫情發生后,先是武漢封城,接著多地采取相應措施,動員群眾自主隔離在家,出行必須戴口罩等舉措為防控疫情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發動黨員、團員等加入,調動各個基層組織的力量抗擊疫情[3]。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僅體現在強大的動員性上,還體現在以人民群眾為中心上。如2月11日,《蘇州新政給中小企業搭建“救生平臺”》中,政府通過金融貸款支持、減免稅費等各種政策給予企業扶持政策。2月25日,《重點企業招用貧困勞動力可獲補貼》,政府鼓勵重點企業優先招用符合條件的貧困勞動力,給予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有條件地區可適當提高補貼標準。
(二)個人框架
疫情的暴發,使個體以及群體成為新聞報道的主角,呈現出各自在危難狀態下的形象,或批評或贊揚。
1.愛與奉獻。疫情的發生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各行各業的人都貢獻出自己的微薄力量,不畏艱難,舉國上下勠力同心,希望祖國能夠早日戰勝疫情。2月5日,《湖南衡山28歲鄉鎮醫生因公殉職》《90后醫生彭銀華走了 同事還在戰“疫”》就是關于愛與奉獻的報道。
2.復雜人性。新冠肺炎感染后可能帶來的后果,以及新媒體信息方面的錯誤引導,導致人們心中充滿了害怕和恐慌,進而會出現故意隱瞞病情、不遵循防疫引導等情況。如2月21日的報道《疫情中,這些“變態”行為是缺德還是不正常》。
(三)問題框架
1.治理過失。政府作為國家管理的執行機關,肩負著管理公共事務、維護人民利益的責任。在新冠肺炎疫情這次公共衛生事件中,暴露出個別部門在治理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如2月7日《政府該如何公布信息》、2月12日《戰“疫”當前,失職失責必問責》,記者發現相關部門有工作滯后、銜接無序、組織混亂等失職做法。
2.資源不足。疫情暴發后,整體醫療資源不足,不僅體現在醫生數量上,還體現在醫療物資、防護物資方面。醫生連續多天超負荷工作,分配不均的矛盾凸顯,生活物資也一度處于緊缺狀態[4]。2月19日,《封城后,買菜成了種冒險》講述了疫情發生后,為了減少感染病菌的危險,政府號召大家盡量自主隔離,而生活用品的獲取變得困難。
3.心理健康問題。面對疫情,每個人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會出現波動,隨著壓力的增大,可能會引發一些心理方面或者精神方面的問題。過度關注負面信息、關注自身,有可能產生恐慌和害怕心理,嚴重影響自身學習、生活和工作[5],甚至無法從消極情緒之中解脫出來。2月2日《疫情下的第二條戰線》、2月18日《疫情中,給焦慮不安的心找一個安全島》、2月19日《宅家期間和父母和諧相處是門大“學問”》、2月27日《部分高校疫情心理援助熱線緣何遇冷》等都是關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
4.知識缺乏。新冠肺炎疫情一開始出現時,人們對其知之甚少,加上相關防護措施落實不夠,很多人并沒有對這個問題引起重視,仍走親訪友、聚集等。因此,進行有效的宣傳成為了防控的重要一環。2月11日《九問新型冠狀病毒》、2月12日《疫情防控有賴于每個人的努力》、2月17日《讓家長犯難的六大防疫難題》、2月20日《為重癥患者“量身定制”診療方案》等,都是向公民普及知識的內容。
5.經濟困難。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和運行,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經營受到了沖擊。房租、稅費、保險、工資等都是不小的支出,為了避免發生聚集性感染事件,很多公司、企業都處于停工停產狀態。靠外出務工獲得經濟收入的農民工以及小商戶、農民等由于隔離,大多數無法獲得與從前相當的經濟收入。因此,《中國青年報》也把視角聚焦在受到疫情影響的各行各業以及個體身上。
四、結論
從《中國青年報》的媒介框架來看,面對疫情,記者能夠對新近發生的社會問題進行報道,啟發讀者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問題,提出的建設性措施能夠幫助受眾尋找積極的解決措施。但其在與讀者的交互性方面有所欠缺。
近幾年在國內受到重視的建設性新聞,在應對公共事件時有很多值得借鑒的理念。它倡導“做對社會負責任的新聞”,在面對災難性事件、沖突事件、負面事件時具有的積極作用,對消極事件中的讀者是具有意義的,主張在堅持新聞核心功能的嚴格報道的同時,提供有助于解決問題的思路,強調積極性、參與性和社會責任。
當前,世界各地的多家媒體或組織進行建設性新聞的實踐,其中不乏具有重要影響的主流媒體。丹麥是全球較早提出建設性新聞理念的國家,當前建設性新聞運動中兩位影響頗大的人物哈根洛普和戈登斯特都是丹麥記者。丹麥廣播電視臺提出了建設性新聞的采訪制播方式,通過“在報道中融入解決方案、提建設性采訪問題、平衡收視績效與報道議題”等措施增強媒體公信力。《衛報》通過設立“對策與創新”“正面”專欄以建設性的方式報道新聞,希望能給讀者帶來積極的力量。同時,還發動讀者的力量提供解決方法并發布在《衛報》平臺上。法國“火花新聞”通過聯合世界主流媒體,例如聯合《朝日新聞》《今日美國》《費加羅報》《印度時報》等,將建設性方案理念推廣到全球,提高影響力。
五、結語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建設性新聞有了新的發展和呈現方式,希望在未來,通過建設性新聞的跨學科方法,使新聞活動能享受其中的營養,在面對公共事件時,能更有效地發揮新聞功效。
參考文獻:
[1] R.M .恩特曼.框架:澄清一種破裂的范式[J].傳播學刊,1993,43(4):53.
[2] 孫瑋.風險社會中新聞媒介的社會角色——以福建南平校園暴力犯罪案的媒介表現為例[J].當代傳播,2011(1):44-47.
[3] 晏青,凱倫·麥金泰爾.建設性新聞:一種正在崛起的新聞形式——對凱倫·麥金泰爾的學術訪談[J].編輯之友,2017(08):5-8.
[4] 唐旭軍,殷樂.建設性新聞實踐——歐美案例[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8-9,50-53,173-176.
[5] 蘭繼軍,李苗,李莉.創傷性事件新聞報道中公眾心理創傷的產生于防范[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9,7(4):249-256.
作者簡介:羅婧(1986—),女,貴州貴陽人,碩士,研究方向:大眾傳播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