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曼 高樂
摘要:國家廣電總局2020年4月電視劇備案表顯示,韓國懷舊電視劇《請回答1988》即將被騰訊影業翻拍,引發熱議,網友紛紛表示拒絕,表示這是翻拍不出的經典。這部在2015年11月6日開播的懷舊劇,何以成為我國大眾心中無法超越的經典?本文從蘇珊·朗格的符號學理論視角,探討這部劇中的符號美學呈現,以期為我國電視劇行業的崛起提供參考。
關鍵詞:韓國懷舊劇;《請回答1988》;符號呈現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2-0164-02
一、《請回答1988》大獲成功的背景
韓國懷舊電視劇《請回答1988》于2015年11月6日開播,由韓國有線電臺tvN制作播出,一共20集,每集時長在77分鐘到115分鐘范圍內,是引爆復古風潮的“請回答”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不同于前兩部《請回答1997》《請回答1994》分別以愛情和友情為敘事重心,《請回答1988》主要講述1988年在首爾市道峰區雙門洞居住的五家人的故事,專注于小人物小故事,一經播出,圈粉無數,并榮登三部曲第一名寶座,獲得了豆瓣9.7的高分。
(一)造勢打基礎
“請回答”系列前兩部劇吸引了大批量粉絲自愿加入“請回答”懷舊的熱潮,形成了良好的粉絲群體基礎。觀眾對前兩部的滿意度和好感度,轉化為對下一部的期待。因此,《請回答1988》集天時地利人和優勢于一身,一播出便成為現象級爆款,熱度不減,吸引觀眾一看再看。
(二)內外聯動收效好
近年來,“韓流”一詞為大眾所熟悉,成為包括韓國服飾、電視劇、飲食等韓國文化的代名詞,韓國文化影響力不斷提高。通過“文化立國”,韓國成功將一眾文化產品推介到亞洲多國,韓劇是典型范例。
2012年,當時的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境外影視劇引進和播出管理的通知》(俗稱“限外令”),鼓勵符合條件的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網站引進播出內容健康、制作精良、弘揚真善美的境外影視劇。受中國影響,韓國繼承發揚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與中國文化背景相通,文化認同度高。《請回答1988》是一部蘊含儒家思想和還原普世價值觀的佳作,因此,受“限外令”影響不大,該劇對普通人家庭生活人生百態的樸實再現,頗得中國觀眾青睞,叫好又叫座[1]。
(三)消費社會背景
讓·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2]一書中描述了人們在對物的享受中喪失自我的問題。琳瑯滿目的商品,目不暇接的文化產品,川流不息的人群……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我們在當代消費社會中無暇顧及家長里短,碎片化的閱讀方式使我們無法深挖本質。泛娛樂化、社會消費化、同質化現象嚴重,而“請回答”系列電視劇卻回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歷史背景,喚起人類集體無意識中的懷舊情感,滿足人們內心對真情實感、簡單純粹的渴望,為當代人提供情感宣泄出口,觸動大量觀眾。由此,不難理解“請回答”熱潮何以成為尼爾·波茲曼所說的“娛樂至死”時代背景下的一股清流。
(四)整合媒介環境
該劇一播出,就橫掃國內外各大話題榜,國內知乎豆瓣小組對于《請回答1988》的討論量居高不下。愛奇藝、韓劇網等多個PC端視頻網站提供播放資源,入駐各大平臺,多渠道分發產品內容,形成大市場支撐。它同時斬獲大獎無數,掀起一股“請回答”熱潮,印證了其無可撼動的經典地位。
二、基于符號學理論看《請回答1988》劇中的符碼呈現
電視劇是藝術加工的產物,是對社會文化的反映和再現,也是對社會現實進行高度濃縮的微縮景觀。該劇對五個家庭的家庭生活、人際關系、情感糾葛等話題進行描述,用樸實簡單的敘事語言,在喧鬧和歡樂中引起觀眾思考。通過對人物符號、語言符號、視聽符號等符號的安排調度,將形式與情感內涵熔鑄成和諧共生的有機統一體。
(一)五種不同的家庭類型符號
1.傳統型家庭。成德善家庭是韓國大多數傳統型家庭的代表,兩個女兒一個兒子,父親在銀行上班賺錢養家糊口,母親在家操持家務做賢妻良母。
2.單親母親家庭。成善宇家庭,父親車禍去世,單身母親靠撫恤金養大孩子。
3.單親父親家庭。同為單親家庭,崔澤從小由父親一人撫養長大,父親開鐘表店,兒子是圍棋天才。
4.過渡型家庭。金正煥家因為哥哥買彩票一夜暴富,過上了土豪的生活,從半地下單間搬到了大房子,但金正煥爸爸還是習慣性留著很多閑置物品舍不得扔,買二手車和便宜貨。
5.現代型家庭。柳東龍家庭爸爸是學校教導主任,媽媽是職業女性,家中還有一個哥哥。
(二)語言符號
該劇編劇李友貞功底深厚,了解歷史背景,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筆觸細膩,將樸實感人的語言融入臺詞劇本,傳達強烈的情感內容,把普通生活通過“陌生化”手段轉化成電視劇藝術符號,讓平凡的人和事煥發光芒,塑造人物類型和人物性格,近距離展示1988年韓國首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例如,該劇一開頭就用“1988年,雖然有冷戰,但內心火熱;雖然不富裕,卻有段內心溫暖的歲月”這段畫外音,把觀眾拉到那個時空中,鋪設了大背景。第二集德善奶奶去世,德善爸爸強忍淚水撐完了整場葬禮,卻在見到從美國趕回來奔喪的大哥時泣不成聲,原來不是“鐵石心腸,一滴眼淚都不流”,而是“大人只是在忍,只是在忙著大人們的事,只是在用故作堅強來承擔年齡的重擔。大人們,也會疼”。再如,“聽說神不能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到了媽媽的年齡,媽媽仍然是媽媽的守護神,媽媽這個詞,只是叫一叫,也觸動心弦,媽媽,依舊力大無比”等臺詞,都展現了編劇高超的語言符號技巧。
(三)視聽符號
該劇運用大量視聽符號,內涵豐富多彩,畫面鮮活生動,刺激觀眾視聽感官,引起共鳴。色彩、線條、平面、光影組合,滿足觀眾審美上的需求。作為一種可見符號,該劇色彩偏向于復古做舊,攝影、燈光、美術、人物造型(服裝和化妝)、音樂的運用,突出了當時的生活質感,貼合了時代背景。
劇中還原了韓國八十年代流行的廣告、電視劇等,如男孩們為薩默斯、王祖賢和蘇菲·瑪索癡迷,女孩們為湯姆·克魯斯、雷明頓·斯蒂爾瘋狂,還有男孩女孩都愛的《英雄本色》《壯志凌云》電影。共同的偶像讓觀眾產生強烈共鳴。牛仔時裝、隨身聽、留聲機、老式電視機都是那個時代的符號象征,漢堡、牛排、意大利面等吸引了不同觀眾群體。
第一,該劇參照歷史事實,進行藝術還原。第一集講述了德善成為了24屆韓國漢城(今天的首爾)奧運會的舉牌小姐,但她負責舉牌的馬達加斯加拒絕參加奧運會,于是機緣巧合下又成為了烏干達舉牌小姐。據新聞報道,1988年的漢城(今天的首爾)奧運會確實出現了這一戲劇性事件。成寶拉參加的光州游行事件、六二五戰爭等也是歷史事實。崔澤以韓國國寶級圍棋大師李昌鎬為原型。劇中大量使用景物渲染手法,輔以煽情音樂,將視聽手段運用得淋漓盡致。
第二,細節把控精益求精。劇中對細節的把控,構建出當時的日常,引人入戲。炒年糕、海帶湯、泡菜餅、燒酒、炸雞等,是韓國保留至今的文化符號。子女回到家先問候父母、成寶拉成善宇同姓結婚被反對、子女對父母報喜不報憂、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模式,無一不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子。該劇與我國的主流價值觀和社會文化習慣不沖突,文化適應困難小,得以打破桎梏進入我國市場。
第三,細節取勝成法寶。人物口音、方言化口語表達都展現了社會風貌。生動還原真實細節,借助細節表現主題,使觀眾在人物的行為、對話中觀察風土人情,滿足懷舊需求,讓觀眾心甘情愿付出時間和精力,在不斷放送的笑料中收獲感動和眼淚,在別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淚,與人物同喜怒、共哀樂,樂此不疲。
第四,設置懸念引人入勝。該劇最大的懸念就是德善的老公是金正煥還是崔澤,引發了“猜老公”討論,使用時間延宕策略,增強不可預知性和戲劇性效果,吊足觀眾胃口。觀眾對這一話題投入熱情,對電視劇投入更多關注。這一線索不僅保證了戲劇性情節和故事走勢,還增加了觀眾互動。在一輪輪的“猜老公”過程中,收視演變成饒有趣味的觀賞和故事解讀,觀眾將對電視劇的參與需要和熱情投入其中。電視劇不再與觀眾“無關”,觀眾也不只是被動收看,而是主動投入,體驗故事主人公的成功失敗和生活的酸甜苦辣。
三、結語
有人說,電視像一扇窗戶。之所以像窗戶,就在于它窺探、了解人周圍的世界,了解與人的日常生活相關的世界。韓國懷舊電視劇《請回答1988》就是這樣一部與日常生活高度關聯的電視劇,沒有明星大腕號召力,親切得讓人感覺如同街坊鄰里的家長里短故事,少了矯揉造作成分,多了一份親切感,讓觀眾看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如此豐富多彩,深入人心。電視劇與觀眾之間建立了情感認同點,讓觀眾對故事走向牽腸掛肚,保持一種入戲狀態,不斷與劇中人物交換情感,持續關注電視劇,增加忠誠度,形成良性觀看過程。
《請回答1988》不落窠臼,相對于精英文化,更偏向于宣揚大眾文化,專注于小人物小事件,用樸素平實的語言將發生在小胡同里的故事娓娓道來,將個人命運與時代風云變幻結合起來展現人生百態。每個故事都給這部劇貼上了真實、快樂、感人、有愛的標簽,由此口碑炸裂。
它傳播了優良文化傳統和正能量,承擔了社會教育和文化教育功能,把觀眾拉回到那個沒有網絡也沒有智能手機的時代,凸顯時代溫情,呼喚現代人的溝通理解,呼喚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魯迅先生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韓劇《請回答1988》的成功證實了這一道理,也對我國電視劇行業崛起具有重要啟發意義。唯有學習借鑒、取其精華,我國電視劇行業才能在同質化現象嚴重的紅海市場中開辟出一片藍海,創作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打造中國現象級電視劇爆款,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在引進國外影視劇的同時,也讓我國影視劇“走出去”,真正做到“十年后聚首,再開風氣先”。
參考文獻:
[1] 張文超,劉沫瀟.從韓劇《請回答1988》看電視劇與跨文化傳播[J].西部學刊,2017(02):34-36.
[2] 湯茜.韓劇對韓國社會家庭結構的再現——以韓劇《請回答,1988》為例[J].戲劇之家,2017(06):121-122.
作者簡介:左曼(1996—),女,貴州安順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文藝美學。
高樂(1993—),男,山東濱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文化與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