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政府、出版機構和讀者對主題出版關注度的提高,被認為難在主題出版上有所作為的科技出版社逐步發力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本文結合科技出版社的專業特點,探討其主題出版的實施路徑:既要將科學性和時代性相結合,也要將科學性和普及性相結合。只要當政策性、時代性與科技性、科普性相統一,同時注重表達方式的故事性和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就能在主題出版領域有所作為。
關鍵詞:科技出版社;主題出版;選題
中圖分類號:G239.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2-0221-02
一、引言
主題出版指的是“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就一些重大活動、重大事件、重大題材、重大理論問題等主題而進行的出版活動”[1]。這告訴我們,實施主題出版一方面可以圍繞“常規選題”展開,如深入研究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措施成效、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的出版項目。另一方面,可以圍繞“實時選題”展開,如結合2017年建軍90周年、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相關重大選題開展出版活動。
長期以來,科技出版社作為以傳播先進科技成果為主營業務的專業出版社,被認為只在學術出版方面具有優勢,而在主題出版上難有作為。鑒于此,本文以筆者供職的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策劃并實施的主題出版項目為例,探討新時期科技出版社做好主題出版的思路和路徑。
二、科技出版社主題出版的實施路徑
(一)將科學性和時代性相結合,展示國家實力
對于科技主題出版來說,不僅要深刻領會政策精神,還要緊跟前沿領域,將最新的、最精尖的科技成果展現出來,彰顯時代進步,展示國家實力和形象。
《中國第一條高速鐵路(武廣高鐵)技術創新工程》是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的一套叢書,共10分冊,是“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規劃項目,涉及高鐵工程建設各方面內容的技術創新:總體規劃、路基工程、軌道工程、橋梁工程、隧道工程、電氣化工程、通信及信息化工程、站房工程、環保工程及動車和維修基地工程。全套書的內容既是我國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的重要工程技術成果,也是我國在工程技術領域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創新成果,填補了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空白。該叢書由中鐵第四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組織相關高鐵專家編寫,作者權威,中國科學院院士翟宛明、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玉澤領銜,勘察設計大師王玉澤任執行策劃。這套全面反映我國高鐵技術自主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工程類高端科學學術著作,曾獲第六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出版這樣的工程技術叢書,對我國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是站在時代前沿、記錄時代創新、展示優秀創新成果的出版項目。書中的許多具體技術對我國高鐵走出去具有重要作用,對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具有重要意義。這樣的選題就是政策性、科學性和時代性相統一的案例。
(二)將科學性和普及性相結合,服務國計民生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將科學普及置于重要地位是習近平總書記論述中一以貫之的思想理念。中宣部辦公廳下發的2020年主題出版工作重點也要求“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加強健康安全和生態保護教育,培養公民文明習慣”[3]。由此可見,科學普及對提高全民科學素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出版單位承擔著重要的職責。
2017年4月,國產大飛機C919試飛成功,這標志著我國已實現大飛機夢。年近90歲的程不時是新中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師,是中國航空事業發展的見證者,更是親歷者。程老少年時代經歷了抗戰的苦難,立志航空救國,自21歲投身我國航空事業,60多年來為了祖國的大飛機夢不懈奮斗。《騰飛之歌:一個飛機設計師的回憶》由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在2018年五四青年節前夕出版,本書飽含深情地記述了程老等航空追夢人為了祖國的大飛機能早日飛上藍天而嘔心瀝血拼搏的歷程,譜寫了一曲波瀾壯闊的騰飛之歌。本書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2018年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出版物名單。2019年3月,央視科教頻道(CCTV10)《讀書》欄目還對本書進行了專題介紹和分享,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這樣的選題積極推動了關乎國計民生的高科技走向大眾,符合國家對科技主題出版科普化的要求。
2020年初,深入宣傳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強健康理念和公共衛生安全知識宣傳教育等主題的出版項目正當其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手冊》作為一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對外出版物,2020年1月由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是獲得鐘南山院士支持和推薦的醫學科普圖書。本書是大眾急需的新冠肺炎預防知識普及讀本。2020年以來,世界范圍的新冠肺炎病毒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出現,給人類生命帶來巨大威脅,這樣的選題既具有內容的專業性,又兼顧了普及性,已面向海外24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20個語言版本的版權輸出,對疫情防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滿足時代要求,大有作為。
(三)堅定信心講好中國故事,樹立國家形象
主題圖書國際化通過回應國際社會對熱點問題的關注,發出中國聲音,提供中國解讀,在國際傳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獨特的價值。2018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周年的時間節點,5年間,有許多精彩的歷史瞬間和動人的畫面值得銘記,其中,關于鐵路建設的故事尤其值得記敘。
2017年5月31日,由中國公司在肯尼亞承建的蒙內(蒙巴薩—內羅畢)鐵路正式投入運營。在該條鐵路建設初期,西方媒體曾連發多篇報道,質疑中國參與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初心。“工程修這么快真的能保證質量嗎?”“修建鐵路的同時如何保護環境?”這些問題,都可以在湖北省主題出版重點圖書《我的鐵路我的夢:新華社記者眼中的蒙內鐵路》(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年7月版)中找到答案。
科技出版社要實施好主題出版項目,尤其要注重敘述方式,用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利于國際傳播和讀者接受。《我的鐵路我的夢:新華社記者眼中的蒙內鐵路》首次嘗試非洲當地人“自述體”創作,由肯尼亞人講述中國故事,完整記錄了蒙內鐵路設計、施工、運營的全過程,講述中非友好故事,闡釋中非合作共贏理念,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向讀者描繪出了一個立體的、有血有肉的中非合作典型形象。
又如,2016年是中非建交60周年,這是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時間點。為此,央視法語國際頻道制作了《同舟共濟一甲子:我的中國、非洲故事》人物系列紀錄片,圍繞中國與非洲60年來的合作共贏、共同發展,采訪了包括中國前外交部長李肇星、贊比亞首任總統卡翁達、中科院院士袁隆平在內的60位中國及非洲人物,講述了他們為中非合作作出的突出貢獻,從不同角度詮釋了中非友好的真諦。《同舟共濟一甲子:中非建交60周年人物錄》(中英對照版、中法對照版)由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于2018年1月出版。其中,中法對照版入選2018年絲路書香工程項目。書中60位人物所講述的故事、經歷反映了 60年來中非在各領域取得的飛速發展。書中人物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搭建起敦實的橋梁,將中非之間合作的紐帶緊緊相系。講故事的敘述方式將中國與非洲60年來的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事跡娓娓道來,體現出了中國人民與非洲人民的深厚友誼。60個人物砥礪前行、奮發進取的精神正體現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
(四)緊跟數字出版新時代,開發多種形態
創新是出版永恒的主題,一方面要追求內容創新,另一方面還要追求形式創新。科技出版社尤其應該走在數字出版的前列,挖掘新穎的數字出版方式,從微視頻、音頻等出版形態出發,找到新的策劃點。
科技出版人在深耕學術出版的同時,要充分調動多媒體的呈現形式。《醫學混合現實》是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一部醫學專著,它詳細介紹了混合現實技術在醫學領域的發展歷程、應用現狀和前景,并且對星影等混合現實產品在臨床使用的效果進行了深刻的闡述。全書有50余萬字、300余張圖片、31段視頻、56個二維碼、25個可以在手機上任意角度縮放、旋轉、觀測的3D模型。該書作為一本醫學領域的混合現實專著,打破了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間的界限,在虛擬世界、現實世界和用戶之間搭起了一個交互反饋的信息回路,以增強用戶體驗的真實感,與其他數字化技術一道推進了新時代的醫學創新。當前,混合現實、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成為信息化醫學應用的熱門前沿技術,隨著數字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普及,已經展現出誘人的前景。科技出版社應努力滿足新技術驅動下的讀者需求,探索傳統出版企業向新型媒介轉型的有效路徑。
三、結語
科技出版社在主題出版領域有著特殊的優勢和潛力。科技出版人只要緊扣國家重點出版方向,密切關注科技前沿動態,將政策性、時代性與科技性、科普性相結合,同時注重表達方式的故事性和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就能在主題出版領域打開一片新的天地。
參考文獻:
[1] 劉永凌.中小出版社主題出版之道[J].中國出版,2017(16):22-25.
[2] 李健民.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融合發展的思考[J].安徽科技,2019(07):5-7.
[3] 孫海悅.中宣部辦公廳下發通知2020年主題出版明確六方面選題重點[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0-02-21(1).
作者簡介:劉亮(1986—),女,湖北武漢人,碩士,編輯,研究方向:科技圖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