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佳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終身體育和全民體育的觀念已經深入民心,新的時代也賦予了年青一代新是歷史使命與擔當。擁有一個健康強健的體魄是一切的基礎,培養大學生確立正確的體育鍛煉態度是高校體育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關系到學生能否形成終身體育觀念的關鍵。《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要達到這一要求,教師必須掌握學生的體育心理現狀。因此,本文采用編制的《鍛煉態度量表》,利用綜合的研究方法對華立大學集團學生在行為態度、目標態度、行為認知、行為習慣、行為意向、情感體驗、行為控制感和主觀標準這八個成分進行調查分析研究,從而掌握其特點與規律,為學校的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對于健康有了越來越多的需求,健康已成為人類社會所關注的重要焦點。體育作為改善人類健康的一種積極而有效的手段也成為了研究的熱點。大學階段是人生接受正規系統體育教育的重要階段和最后一站,這個時期的健身活動如何,將直接影響學生進入社會以后的終身從事體育煅煉和健身習慣。目前,我國體育教育與終身體育銜接上還不夠合理,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離開學校以后就放棄了體育鍛煉。由此可見,通過對在校大學生體育鍛煉態度現狀的了解與分析,對于實施高校體育各項改革措施,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滿足大學生的體育需求,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什么是態度及體育鍛煉態度
G·奧爾伯特認為,“態度是根據經驗而系統化了的一種心理和神經的準備狀態,它對個人的反應具有指導性的或動力性的影響”。他的研究著重于態度是個人行為的內在結構,或強調態度是個人行為的傾向性,它是對個人行為一貫地有規律地發生作用的心理結構。M·洛開奇則認為,“態度是一種具有結構和組織的復雜的認知體系”。他把態度理解為個人對事物的內在信念的總評價,強調態度是一種認知體系。M·謝里夫認為,“態度是生物有機體對于對象和現象發生反應的準備狀態,使個體的反應帶有選擇性、方向性以及一定的持續性”。由此可見,態度是由認知、情感、行為意向3個因素構成的、比較持久的個人的內在結構,它是外界刺激與個體反應之間的中介因素。個體對外界刺激發出的反應受到自己態度的調節。態度的種類很多,如人生態度、生活態度、學習態度、工作態度。體育鍛煉態度就是人們對體育鍛煉的評價。了解學生的體育鍛煉態度對我們順利進行體育教學和訓練,深入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是有很大幫助的。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課題樣本選自本人所任職學校的學生,采用非概率抽樣法抽取部分學生為調查對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Internet和手工查閱體育類學術期刊和體育教育專著,對涉及體育態度的內容進行了收集整理與分析。
2.2.2 問卷調查法
根據本課題研究目的和心理學關于態度的定義及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編制的《鍛煉態度量表》,為了保證調查問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首先在部分學生中進行預備性調查,發放問卷100份,全部回收,進行信度檢驗后,問卷信度系數為0.812,符合問卷設計的信度檢驗要求。問卷經多次修改及預調查修正后,發放專家問卷53份,回收45份,有效問卷45份,有效回收率84.9%,效度系數為0.956。本研究共發放學生調查問卷1000份,回收問卷972份,有效問卷900份,有效率90%。其中男生468人,占調查人數的52%,女生432人,占調查人數的48%。
2.2.3 數理統計法
對回收的900份有效問卷,采用SPSS22.0進行平均數統計和相關性分析。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態度對人的行為產生方向性和動力性的影響。有統計結果表明,體育態度包括體育的認識水平、體育的興趣愛好、鍛煉效果和情感體驗,這三要素分別排序前3位,是影響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重要因素。體育態度是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思想和心理基礎。然而態度的形成過程需要有相當的一段時間,它需要通過理性的認識和感性的體驗,對體育鍛煉的意義和價值有恒定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對鍛煉行為有良好的情感。從而促使人們經常自覺地去參加體育鍛煉,是鍛煉習慣形成的內在驅動力。
對900份有效問卷進行了統計學處理,得出學生體育鍛煉態度得分,見表1
本文設計的《鍛煉態度量表》共70個態度語,采用5級評分法計分,得分幅度為1-5分。各個成分的問題數不相同,行為態度8個,目標態度12個,行為認知7個,行為習慣10個,行為意向8個,情感體驗10個,行為控制感8個,主觀標準7個。因而各個成分的分數是不相同的,以各個成分的中間分為中界,中間分以上表示在該成分持肯定態度,得分越高,肯定態度越強烈,中間分以下則表示在該成分持否定態度,得分越低,否定傾向越強烈。態度總分以70×3=210為中界,高于中界分時表示體育態度總體水平較高。從表1可以看出,學生體育鍛煉態度平均分為240.1分,高于中界210分。因此,從總體上來說,學生的體育鍛煉態度比較好,總體水平較高。這一結果表明:大多數大學生對體育的認知是明確的,對體育具有較高的興趣和愛好,具有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行為意向。他們的體育態度在8個成分的得分中有7個成分在中間分以上,僅有主觀標準這一成分的得分在中間分以下,見圖1。這說明學生除了主觀標準這一成分持否定態度外,其余7個成分均持肯定態度。但各個成分的強度不同,最高分為行為認知(? /問題數),其后是目標態度、行為態度、情感體驗、行為習慣、行為意向,最后是行為控制感。體育鍛煉態度是個體對體育運動所產生的較穩定的心理反應,是體育活動的各種功能在心理上的反映。學生的體育鍛煉態度結構,反映出他們對體育活動的作用和功能的認識不盡相同,學生對體育活動最直觀、最具體的認識比較明確。因此,在這一成分上得了最高分,而主觀標準得分較低反映了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感知到的社會壓力不足,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影響和作用的,家庭成員之間的行為是互相影響的,參加體育鍛煉的行為也是如此,一個家庭成員的鍛煉行為是對其他成員鍛煉行為的一種暗示和支持。如果一個家庭成員參加鍛煉而其他成員不支持的話,其鍛煉行為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當中,如同學、同事、朋友、鄰居等,這些社會關系也都對鍛煉態度有相當的影響,尤其是親密的好友更是如此。
對男、女大學生體育態度得分情況進行比較發現(表2),女大學生的態度各類得分與總得分均低于男大學生,說明男生對體育鍛煉的態度比女生更積極,差距較顯著。
心理學認為:人對客觀事物產生什么樣的態度,決定于該事物是否能滿足人的某種需要。大學生的體育態度還不夠穩定,缺乏經常性,大部分處于態度的第二階段。據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態度形成的程序與個人社會化的程序是同步的,態度形成與轉化的過程也就是個人社會化的過程,體育態度的形成是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大學生的體育態度是學校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要求下和家庭及社會體育氛圍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大學生體育態度的形成與他們成長過程中所接受的體育影響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據研究顯示,71.1%的大學生把體育的興趣作為影響個人體育意識形成的首要選擇,這充分表明在大學生體育態度的形成過程中,情感因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 結論與思考
(1)華立大學集團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態度是積極的。但男生的態度明顯比女生更積極。然而,體育態度又包括行為態度、目標態度、行為認知、行為習慣、行為意向、情感體驗、行為控制感和主觀標準八個成分,這八個要素有時并不協調一致。
(2)學生對體育活動的需求動機呈現多元化,在充分發揮體育健身功能的同時,要兼顧開發體育活動的娛樂、調節身心和情感等獨特作用和功能,以適應不同群體的不同需要,并加以正確引導,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創造條件。
(3)現階段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途徑尚停留在體育課堂,獲取體育知識亦主要來源于此,因此,體育課堂教學不能只注重發展學生體育運動技能,還要通過新媒體信息網絡技術將體育比賽、體育新聞等學生感興趣體育咨詢融入課堂,從而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行為。
(4)在促使大學生積極體育態度的形成過程中,既要加強體育理論知識的教學,提高他們對體育的全面了解,強化對體育的理性認識;同時,在體育活動過程中,還要注意設法提高活動的趣味性、游戲性、娛樂性,降低競技運動項目的活動難度和評價標準,減少挫折感。要豐富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內容,盡可能滿足學生不同的體育興趣和愛好,使他們真正體驗到參與體育的樂趣和意義。
(作者單位: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