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敏
摘要:自從1929年以來,世界系統性金融危機爆發的頻率越來越多,尤其是美國經濟危機的爆發給全世界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因此,人們愈發認識到傳統的審慎監管體系早已經無法滿足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要求,充分意識到金融部門系統性風險規避和把控的重要性[4]。本文通過對金融系統性風險來源進行簡要闡述,并根據風險的出處提出相應的防范和監管策略,以此提高金融部門整體系統性風險把控能力,促進金融市場經濟健康、持久發展。
關鍵詞:金融部門;系統性風險;風險來源;風險監管
1.金融系統性風險的來源
由于金融領域涉及的行業、業務較多,其金融部門系統性風險具有整體性、傳染性、規模性的特點,因此必須對其系統性風險的來源加以預測、評估和防范。作為金融系統的重要組成部門,商業銀行、證券機構、信托等都是系統性風險的重要來源[5],根據金融行業各個部門的自身特點和經營模式,其主要風險來源分為以下5種。
1.1經濟周期和政策風險
實體經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從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狀況,是維系金融系統穩定的核心基礎,因此經濟周期變化也是導致系統性風險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國的市場經濟中,一方面由“無形”的手——市場進行自我調節,另一方面由“有形”的手——政府宏觀調控進行主觀的調節,而我國經濟受政府主觀干預的影響程度相對市場自我調節來講較大,無論是政府出臺的貨幣政策、行業政策等經濟政策,都對實體經濟的發展產生著或多或少的影響,從而引起整個金融市場的波動起伏。
1.2利率和貨幣風險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企業、商業銀行等各個金融機構的營業目的都是為了獲取一定的收益,因此利率的起伏波動不僅直接影響著企業的投資成本和盈利狀況,還撼動著市場上貨幣供應量的穩定性。而利率和貨幣作為金融市場中最為核心的經濟變量,一旦其起伏范圍超過正常數值或金融市場所能承受的范圍,那么將會引發大規模、破壞性強、持續時間長的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
1.3金融科技創新風險
伴隨著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金融行業內部結構產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金融科技對運營方式、體系結構和操作流程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變革,在給金融行業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對增加了金融風險發生的概率。首先,因客戶、企業和銀行金融機構三者之間資金實力和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信息不對稱,增加了市場參與者獲取有效信息的難度;其次,金融科技給金融市場帶來了巨大的高杠桿效應,既能夠讓投資者在短時間賺的金缽滿盤,又能夠讓投資者在一夜之間輸的傾家蕩產。風險與收益呈正比關系,想達到短時間獲取高收益的目的,借助金融科技進行高杠桿操作,不僅嚴重擾亂了金融內部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進而增加了系統性風險發生的概率[6]。
1.4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誘發系統性風險產生的主要因素。主要體現在國際資本的流動性和證券市場的流動性。第一,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隨著跨國公司的發展,各資本實現國際流動,致使其流動速度不斷提升,對單個國家的金融穩定性帶來沖擊;第二,證券市場對流動性具有十分強烈的反應,當市場經濟停滯不前或者呈衰退趨勢,資本和市場的流動性會同時放緩,從而對外部經濟產生溢出效應,如此一來,不僅阻礙了證券市場的經濟發展,還加大了系統性風險發生的概率。
1.5信貸融資風險
目前,為解決各類企業尤其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基于前沿的金融科技,一系列的銀行金融機構、信托平臺、電商融資平臺異軍突起,其各式各樣的融資模式競相“冒出”“冒出“,從媒介和形式上誕生了眾多信貸融資方式,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題。而信貸作為“金融加速器””金融加速器“將會對經濟周期波動、資本流動性、產品價格、利潤等產生放大效應[1]。當金融市場經濟繁榮之時,各主體對經濟上升的預期致使對信貸融資的需求增大,從而在投資過程中產生高杠桿效應,進而刺激整個市場的信貸需求,使得借款金額十分緊張。但一旦經濟開始呈現下滑的趨勢,將從一定程度上打擊信貸融資的“勢頭””勢頭“,較高的信貸水平將會成為挫傷經濟發展的罪魁禍首,因此信貸融資宛如一把“雙刃劍””雙刃劍“,既可以推動經濟加速發展,也可以導致經濟衰退,從而提高系統性風險發生的機率,擾亂金融市場秩序。
2.我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與監管策略
2.1密切實體部門和金融體系的聯系,控制金融部門高杠桿率
實體部門的健康、有序運轉是金融市場穩定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須對金融部門高負債這一實質原因著手。企業負債過多,無法有效償還債務將會帶來諸多惡果,一方面,當企業出現嚴重的財政赤字時,從很大程度上會降低市場風險抵抗能力,甚至會導致整個企業關門倒閉,造成大量從業人員失業,使得金融市場經濟萎靡;另一方面,不良貸款的惡性增長會增加違約概率,嚴重惡化企業和信貸金融機構的關系,致使銀行等金融機構向企業提供信貸服務時,主動為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意愿不強,并對整個市場產生巨大的負外部性。
因此,必須對企業部門尤其房地產部門等加強建立和監控,對其高杠桿率給予高度的重視和警惕,防止因個別行業負外部性過大從而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不僅如此,政府部門的過度負債也不容輕視,尤其是部分地方融資平臺其主要的貸款資金都是源自于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潛藏的隱形的債務風險。必須將財政手段和金融手段進行充分的結合,發揮兩者的協同效應進而遏制地方政府的沖動投資,從最大程度上減少自身利益的損失,及時、有效的化解地方債務危機,維系金融和經濟體的平穩運行。
2.2降低金融機構產品和業務的同質化
多樣化和獨特性至始至終都是維系金融市場活力的重要源泉。當所有企業和金融機構的戰略目標和決策方案都“千篇一律”時,會導致共同風險敞口的形成[2]。基于此種狀況下一旦發生外部沖擊,加之“羊群效應”的影響,其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會迅速枯萎,而金融市場也會逐漸走“下坡路”,日益崩潰。因此我國政府應當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給予適當的引導,鼓勵各銀行機構立足自身經濟實力、經營特點從而制定個性化的發展戰略目標,并面對不同金融機構實行具有針對性的監管。
2.3加強構建金融監管機構的協調機制
在2018年3月,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我國將原本的“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模式調整至“一行兩會“,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進行合并,形成了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至此,兩會相互監督,各司其職,共同發揮著專業化的金融監管優勢和作用。但是隨著金融一體化、數字化的進一步深化,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三者的界限將逐漸模糊化,早已經由單一的經營模式朝混合經營模式不斷發展,致使現有的監管模式的弊端逐漸暴露,并且早已無法滿足現在金融行業的監管需求,其監督方式仍然笨拙和遲鈍。為進一步加強三者之間的協調性,應當強化銀行、證券和保險三個行業與兩會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從而提升金融監管的靈活性和有效性。切實加強中央銀行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發展和跨部門的職責,建立專門負債對系統性風險辨別和監管的預警部門,并制定有關風險防范措施,逐漸強化審慎監管。
3.結束語
總而言之,與傳統的經濟市場相比,當今的金融市場對于系統性風險的規避和把控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通過采取相應的風險防范措施,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減少經濟損失,促進金融市場健康、持久發展。當然,就目前我國金融體系發展態勢來看,其金融體系的發展目標和趨勢較為模糊,應當不斷加強金融體系和監管體制的升級和改革,健全金融安全保護措施,充分發揮市場自我調節和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有效規避金融部門系統性風險,不斷推向我國金融市場走向成熟[3]。
參考文獻:
[1]宋凌峰.金融部門系統性風險監管的若干思考[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2(04):443-446.
[2]李紅權,杜曉薇."金融系統性風險與金融監管變革."經濟體制改革 .(2015):154-159.
[3]范小云."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監管策略."改革.(2017):
50-53.
[4]金珊珊.中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度量[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002):100-100.
[5]王一涵."金融系統性風險來源與監管."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7).
[6]賴娟.我國金融系統性風險及其防范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