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民族文化藝術日益呈現出較強的經濟屬性。就我國的現狀來說,精神文明的發展和文化藝術的建設出現了與經濟建設不相適應的滯后局面,而“互聯網+文化藝術”正成為引領我國民族文化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文章以重慶大足石刻為例,探究發現在互聯網背景下,依賴故事解讀的石刻觀光,引入了語音導覽項目。同時創建的“大足學研究院”不僅擴大了受眾范圍與文化認可度,還在年輕一代旅游群體中打好了線上宣傳基礎。最后探析了如何利用互聯網進一步推進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的對接,并提出相關建議及對策。
關鍵詞:大足石刻;互聯網+;傳統文化
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對實現2035年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作出新的謀劃和部署。這是黨中央首次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標志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重要地位的肯定與重視。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1]當前我國正在向著文化經濟、網絡經濟邁進,網絡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使社會各界開始關注互聯網為各行各業帶來的發展機遇。“互聯網+”行動計劃首次提出便成為了各界共同關注的重點,“互聯網+”強調跨界融合和創新驅動,從王爽對于互聯網和文化產業發展歷程的研究中不難看出,文化經濟和網絡經濟總是呈現融合發展的特征。在互聯網的影響下,網絡文化生產相較于傳統文化生產更加具有創新性、互動性,產生的效果更加及時。[2]利用新媒體進行文化旅游營銷,則能更好地生產網絡文化。趙思涵提出了關于大足石刻的新媒體營銷傳播的具體策略,形成文化類旅游整合的營銷傳播模式。[3]本文以大足石刻為例,探究在“互聯網+”大背景下,如何利用新媒體擴大文化旅游市場營銷空間和提高旅游增長潛力,從而進一步推進傳統文化的發展。
1.大足石刻發展現狀
1.1經濟效益分析
從上述兩個表格可以看出,大足區以及大足石刻在重慶的知名度并不高,對游客沒有足夠的吸引度,一方面是由于大足沒有利用好“大足石刻”這一地域名片,即沒有建立起專屬于大足石刻自己的特色,大足城區內出現石刻元素的部分過于單調,僅在路牌、路燈以及部分街道上有所呈現,不能引起行人足夠的注意力,缺少文化氛圍;主要表現在文化品牌定位不明確,宣傳形式單一,相比敦煌,大足石刻尚未獲得較高的市場認可度;[6]另一方面大足自身的旅游基礎建設仍然存在缺陷,比如交通服務、旅游購物服務、飯店業與住宿服務、文化娛樂服務等, 目前還不能很好地保障旅游業全面發展的需求。
1.2發展困境
1.2.1缺乏長遠整體規劃,營銷宣傳不到位
從2009年開始便有公司投資大足石刻文創產品,但是十余年的投資規劃并沒有取得很大的成效,雖然大足石刻中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創企業利用互聯網傳遞大足石刻的思想,舉行文創產品世界巡展,但是各式各類的文創產品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仍然缺乏一個行之有效的整體管理措施,景區內的旅游商品開發基本上還處于“各自為政”的無序狀態。除此之外,石刻景區也不注重對旅游資源的宣傳與營銷,特別是在互聯網+應用逐漸廣泛的背景下,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二三十歲的年輕群體已經成為消費主力軍,傳統的宣傳模式很難真正刺激到這個消費群體。
1.2.2石刻旅游文化受眾面窄
大足石刻體現的是佛教文化,但是大多數游客對佛教文化知之甚少,對它的理解存在偏差,而且佛教文化對于旅游者自身的素質相比一些單純自然風光的游覽景點要求更高,所以游客的文化素養就限制了他們對于石刻文化的理解,進而也就導致削弱了大足石刻對大眾的吸引力。
1.3交通政策優勢
大足區位于成渝之間的中心地帶且有高速公路直達,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在區內也拓建了旅游景區直達路線,增設大量旅游巴士,為石刻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交通基礎。此外,區政府積極推動大足旅游業的發展,并提出以大足石刻旅游區為中心的發展政策,文化旅游發展在政府層面也得到了重視。
2.運營管理創新方式
“互聯網+”是在互聯網思維推動下演變而來的一種新業態,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互聯網為傳統文化搭建了更廣闊的舞臺,也已成為其傳播的主要模式[7]。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下,以建設大足石刻文化、改善旅游基礎設施為重點,不斷地開拓新的宣傳方式,與此同時利用新媒體擴大文化旅游市場營銷空間,讓大足石刻走進人們的生活里。“大足石刻”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后的豐碑,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互聯網大環境下更加促進了石刻文化藝術傳播與推廣,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對接與縫合,使石刻里包含的中華文化與藝術瑰寶成為當代中國文化藝術建設的助推器,具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線上導游模式
大足石刻的游覽不同于自然風光的欣賞,它依賴于對石刻背后故事的解讀,傳統的游覽方式主要靠導游引領解說,但是仍然會有一部分游客不會選擇導游,這就會讓游客覺得索然無味,旅游體驗不佳。在互聯網大環境下,游客自身的宣傳,又是一把雙刃劍,若它產生的是負面影響,就會損失一大批潛在游客。
現今大足石刻聯合敦煌和龍門石窟一起打造了語音導覽項目,該語音導覽使用起來也十分便捷,只需根據每組石窟旁的簡介提示,點擊相對應的石窟內容,就能獲取該石窟的講解,該項目使得游覽在自由安排的基礎上,體驗效果得到顯著提升。
2.2“大足學”打破受眾限制
“大足學”是以大足石刻為主體,涵蓋周邊及巴蜀地區石窟造像及相關歷史文化研究為主的一門以地域命名的學科。近年,利用互聯網優勢,大足學學科建設工作拉開帷幕,包括機構的建立,人才的引進,以及出版了文集,同時舉辦開展了多期學術交流活動,提升影響力。2020年大足學研究院在四川美術學院成立,這不僅填補了重慶地域性學科建設的空白,還對進一步整理發覺巴蜀地區石刻文化、民俗文化具有重大意義。
大足學研究學院的成立將擴大石刻文化在高校學生市場中的受眾范圍同時提高文化認可,在此之后,其關鍵就在于創新傳播形式,做到既有趣唯又有內涵,從而刺激大學生市場潛在的旅游空間,因此不可忽略在大學生市場中的營銷:一方面是學生自身的宣傳。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升級迭代、文化娛樂產業的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粉絲經濟”嶄露頭角,利用好“粉絲們”(熱衷大足石刻文化的群體)帶來的流量,即關于大足石刻的旅游感受、文化內涵體會、向朋友宣傳的內容,真正做到“內容即營銷”;另一方面景區可充分利用網站的微信號,讓大學生進行關注,實現景區信息的多次推廣。[8]
3.結語
大足石刻是世界石窟藝術的最后一座豐碑,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標”它所蘊含的不僅僅是藝術價值,更多展現的是文化、教育價值,其展現的儒、佛、道文化內涵應當被傳承下去。本文探究“互聯網+” 模式在大足石刻建設中的應用,意在探究如何利用當下大足石刻的發展經驗使傳統文化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具體分析了大足石刻的發展優劣勢以及大足石刻近年來的創新之處,從而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在當今旅游都追求自由的大環境下,選擇導游以及跟團的旅游模式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選擇,因此大足石刻景區與時俱進,推出語音導覽項目,讓游客更加自由的安排自己的行程。由此可以推廣到其他需要用心去感受的傳統文化中去,做到讓傳統文化的精髓走進游客的心里。
第二,大足石刻在受眾范圍較窄的問題上也有所突破,通過創辦“大足學”提高群眾對石刻文化的認可度,激發興趣,借助群眾自身宣傳,進一步擴大市場。同理,在其他傳統文化中可以借助其經驗,即擴大文化認可度,探索出類似的宣傳道路,譬如:創造屬于自己的文化符號,深入群眾生活,和一些日常用品合作聯名;加大自媒體宣傳強度,不單單只是通過景區單方面文化輸出,更要做到人人之間相互影響宣傳。總而言之,無論是大足石刻還是其他的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是要留住文化符號,留下城市記憶,走進群眾的內心。
參考文獻:
[1]沈壯海、段立國.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國,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1119/c40531-31936343.html 2020年11月19日.
[2]王爽. 互聯網與文化生產、推廣和消費研究[D].山東大學,2016.
[3]趙思涵.旅游目的地新媒體整合營銷傳播——以大足石刻新媒體營銷為例[J].綠色科技,2020(03):220-221+226.
[4]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 2018、2019年重慶市旅游業統計公報http://whlyw.cq.gov.cn/wlzx_221/sjfb/202003/t20200313_5729339.html
[5]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重慶市旅游服務綜合滿意度調查報告,http://whlyw.cq.gov.cn/wlzx_221/sjfb/202008/t20200817_7786954.html
[6]柳媛.淺議大足石刻文化品牌建設策略[J].藝術市場,2020(10):100-101.
[7]褚宏祥,孫霜.“互聯網+”背景下聊齋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體系構建研究[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7(01):96-100.
[8]吳海燕,王秀娟.“互聯網+”背景下大足石刻景區大學生旅游市場的拓展[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7(02):33-34.
本文系安徽財經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編號:201910378089。
作者簡介:鄧淋刈(1998—)女,漢族,重慶大足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7級本科生,經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