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將重癥患者的腸內營養支持護理和腸外營養支持護理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方法:選取我院重癥患者,分腸內營養組和腸外營養組,每組34例,對比兩組患者營養狀況和并發癥情況。結果:腸內營養組和腸外營養組患者的血紅蛋白、轉鐵蛋白、總蛋白和白蛋白等營養狀況相比差異很小,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腸內營養組的腹瀉、腹脹、腸麻痹、胃腸道出血、肝功能損害和高血糖的發生率明顯低于腸外營養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和腸外營養支持相比,腸內營養支持可以更好地改善重癥患者的營養狀況,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在重癥的臨床治療和護理中進行應用。
【關鍵詞】重癥監護室;護理風險;重癥;腸內營養支持;護理
【中圖分類號】R459.3;R57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2.076
通常情況下,重癥患者的身體技能都會處于全身的代謝反應狀態之下,就是機體會出現比較強烈的應激反應,還會發生高分解的代謝情況,很難進行營養成分的攝入,還會伴隨著免疫功能紊亂的發生。有相關的研究表明,這類重癥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率很高,達到了40%—100%。對這些患者進行早期營養支持和護理,有助于改善代謝,提高免疫能力。我院對68例重癥患者進行早期腸內和腸外營養支持護理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自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68例重癥患者,根據營養支持方式的不同分為腸內營養組和腸外營養組。腸內營養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齡16~86歲,平均(59.32±6.78)歲,其中重型顱腦損傷9例,腦血栓形成10例,重癥感染9例,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6例。腸外營養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齡17~88歲,平均(60.19±5.62)歲,其中重型顱腦損傷8例,腦血栓形成11例,嚴重感染8例,結節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重癥類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腸內營養組在ICU住院2天后給予營養支持。主要方法為鼻胃管(n=11)、鼻空腸管(n=12)和經皮內鏡下胃造瘺(n=11)。在營養支持的早期,患者需要持續輸注腸內營養輸液泵,速度不宜過快。患者每天需要攝入約20卡路里的熱量,每天攝入的氮量約為0.2~0.24克。后期,每日攝入熱量可達30~35卡路里,每日氮攝入量約為0.24~0.48g,腸外營養組有鎖骨下靜脈、頸內靜脈置管和外周中心靜脈置管三種營養支持方式。每天攝入的熱量約為20大卡,氮的攝入量約為0.2~0.24克。然后逐漸增加,熱氮比為150:1,糖脂比為1:1,主要營養成分為糖、脂肪乳、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1.2.2兩組患者的護理措施
(1)如果患者在短時間內僅需腸內營養支持,或無誤吸,可使用鼻導管;如果可能發生誤吸,則需要使用鼻空腸管。(2)在兩組患者的營養支持中,濃度應由低到高,逐漸增加,營養液的數量也由少到多,48~72小時后達到正常濃度和量。(3)腸內營養組采用輸液泵持續均勻輸液,維持半坐臥位。輸液速度主要取決于患者的承受能力。腸外營養組采用輸液泵或簡易調速器輸液。(4)在腸內營養輸注過程中,營養液可加熱至38℃。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血紅蛋白、轉鐵蛋白、總蛋白、白蛋白等營養指標及惡心嘔吐、反流性吸入、腹瀉、腹脹、腸麻痹、消化道出血、肝功能損害、高血糖等并發癥。
1.4統計學方法
本組研究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進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當P<0.05時,則表明每組數據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腸內營養組和腸外營養組患者的血紅蛋白、轉鐵蛋白、總蛋白和白蛋白等營養狀況相比差異很小,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腸內營養組的腹瀉、腹脹、腸麻痹、胃腸道出血、肝功能損害和高血糖的發生率明顯低于腸外營養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腸內營養組合腸外營養組的惡心、嘔吐、反流分別為6例和10例;腹脹、腹瀉、腸麻痹分別為6組和9組;胃腸道出血為2例和l4例;二次感染分別為3例和13例;肝功能損害為4例和14例;高血糖分別為3例和10例。腸內營養組所有的發生率和腸外營養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本次的研究結果中,腸內營養組和腸外營養組患者的血紅蛋白、轉鐵蛋白、總蛋白和白蛋白等營養狀況相比差異很小,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就表明兩種營養支持的方法都可以達到補充足夠的能量和氮源,減輕負氮平衡,促進病人恢復的目的。同時,在本次的研究中,腸內營養組的腹瀉、腹脹、腸麻痹、胃腸道出血、肝功能損害和高血糖的發生率明顯低于腸外營養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腸內營養支持可以降低重癥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袁園,李建偉,吳桂深重癥患者腸內與腸外營養支持效果對比觀察.當代醫學,2012,16:12—13.
[2]嚴震行.重癥惠者腸內外營養療效比較中國現代醫生,2013,30:34-36-39.
[3]王穎.ICU重癥監護室的護理風險分析與防范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27):374-375.
[4]褚麗麗,張榮榮.心內科重癥監護室潛在的護理安全問題及風險防范[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9):116-117.
作者簡介:伍珍葦(1991.8-),女,四川自貢市榮縣人民醫院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