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昕 史丙俊 張雪

【摘要】目的:觀察玫瑰痤瘡1號治療肺經風熱證玫瑰痤瘡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019年9月—2020年9月至我院皮膚科門診就診并符合入選標準的90例肺經風熱證玫瑰痤瘡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40例),對照組予硫酸羥氯喹片0.2g 口服 每日兩次,百癬夏塔熱膠囊0.6g 口服 每日三次,中藥甘芩液(我院自制)外敷 每日兩次,藍潤醫用愈膚生物膜 外用 每日兩次。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玫瑰痤瘡1號 飯后服 每日兩次。兩組的療程均為2周,治療期間不對患者的生活方式進行干預。結果: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硫酸羥氯喹片、百癬夏塔熱膠囊、中藥甘芩液(我院自制)及藍潤醫用愈膚生物膜聯合應用玫瑰痤瘡1號臨床療效優于單用硫酸羥氯喹片、百癬夏塔熱膠囊、中藥甘芩液(我院自制)及藍潤醫用愈膚生物膜。
【關鍵詞】玫瑰痤瘡1號;玫瑰痤瘡;肺經風熱證
【中圖分類號】R249;R27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2.205
玫瑰痤瘡(Rosacea)又稱酒渣鼻,是一種好發于面部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以持久性面部紅斑、陣發性潮紅為主要臨床癥狀,其余癥狀還包括面部毛細血管擴張,或丘疹膿皰,或面頰、鼻部、口周肥大增生改變,或有眼部癥狀,以及同時伴有灼熱、刺痛、干燥或瘙癢等主觀癥狀。中醫稱為“酒渣鼻”,《諸病源候論.面體病諸侯.酒渣鼻》[1]云:“此由飲酒,熱勢沖面而遇風冷之氣相搏所生,故令鼻面生齄,赤皰匝匝然也。” 目前單純使用西藥及外用修復敷料治療玫瑰痤瘡療效欠佳,且易復發,加用中藥療效會顯著改善。故觀察2019年9月—2020年9月至我院皮膚科門診就診的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玫瑰痤瘡患者90例,取得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9年9月—2020年9月至重慶市中醫院皮膚科門診治療的肺經風熱證玫瑰痤瘡患者90例,均符合《臨床皮膚病學》[2]玫瑰痤瘡的診斷標準。將9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40例)。觀察組男性9例,女性41例,對照組男性4例,女性36例,兩組年齡在25~55歲。兩組在年齡、性別及病程上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知情同意。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臨床皮膚病學》[2]玫瑰痤瘡診斷標準;(2)辯證符合肺經風熱證;(3)無其他皮膚科疾病及其他系統疾病。
排除標準:(1)妊娠期、哺乳期婦女及近期有生育要求者;(2)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3)合并其他系統疾病者;(4)近2月內使用抗生素類藥物等。
1.3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硫酸羥氯喹片0.2g 口服 每日兩次,百癬夏塔熱膠囊0.6g 口服 每日三次,中藥甘芩液(我院自制)外敷 每日兩次,藍潤醫用愈膚生物膜 外用 每日兩次。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玫瑰痤瘡1號 飯后服 每日兩次。兩組的療程均為2周,治療期間不對患者的生活方式進行干預。玫瑰痤瘡1號藥物組成:菊花10g,黃芩10g,梔子10g,黃連3g,赤芍10g,生地黃5g,地骨皮10g,玫瑰花6g,丹參10g,紅花6g,凌霄花10g,枇杷葉10g,桑白皮10g。本病主要辯證為肺經風熱證證,辯證參照《中醫外科學》第二版,癥候表現為:口鼻周圍、面頰部輕度紅斑,丘疹、膿皰;伴口渴咽干,便秘等;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
1.4療效判定指標
參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2003年修訂的《酒渣鼻的療效標準》[3]。痊愈:面部紅斑、丘疹、膿皰全部消退或消退90%以上,無新發皮疹。顯效:皮損消退60%以上,偶有新發皮疹。有效:皮損消退30%以上,有新發皮疹。無效:皮損消退小于30%或無變化,有新發皮疹。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 總病例數 ×100%。
2 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8% ,對照組為57.5% ,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詳見表1。
通過表1可知,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后療效的對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玫瑰痤瘡是一種影響美容,以中年女性多見的慢性復發性皮膚病,其發病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4]。玫瑰痤瘡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精神因素、嗜酒、食用辛辣食物,高溫及寒冷刺激、胃腸道功能紊亂[5]、內分泌失調及毛囊蠕形螨感染[6],可能還與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等有關[7]。多因素誘導的皮膚免疫和血管舒縮功能異常,毛細血管長期擴張所致。據相關文獻報告顯示,歐美國家發病率高達20%[8],我國發病率達3.33%[9]。本病好發年齡為30~50歲,且女性多于男性,平均每7名玫瑰痤瘡患者女性占6名,男性占1名[9]。中醫稱本病為“酒渣鼻”,病性屬實熱,多發于肺胃二經。外感風寒,內有積熱,風熱相搏,郁于肌膚;日久入絡,血瘀凝結而成。或嗜酒之人,酒氣熏蒸,外感風寒,交阻肌膚而發病。以宣肺清熱,涼血活血為治療原則[10]。本文根據科室制定的玫瑰痤瘡1號方,選擇辯證符合肺經風熱證的患者進行治療。方中菊花、黃芩、黃連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梔子清泄三焦之火;赤芍、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地骨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玫瑰花、凌霄花疏肝解郁;丹參、紅花活血祛瘀消癰;枇杷葉、桑白皮清肺瀉火。諸藥合用,共湊宣肺清熱,涼血活血之效。百癬夏塔熱膠囊屬于中藥制劑,以維藥組方,具有清除異常黏液質、膽液質、敗血和消腫止癢的作用[11]。羥氯喹屬于4-氨基喹啉類抗瘧藥,具有抗炎、抗免疫、抗紫外線損傷三重作用,臨床主要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及由陽光引發或加劇的皮膚病變。而羥氯喹通過上述三種作用可以有效改善玫 瑰痤瘡患者面部陣發性紅斑及持久性紅斑[12]。中藥甘芩液為本科的自制中藥制劑,由黃芩、甘草等藥物組成,其提取物含有黃酮類、花色苷類、酚酸類等多種成分,具有抗感染、抗過敏、抗變態反應等作用[13-14]。其中黃芩、黃芩素、黃芩苷、新黃芩素Ⅱ等對急慢性炎性反應均具有抑制作用,抗炎作用機制與其抗組胺釋放及抗花生四烯酸代謝有關。黃芩苷和黃芩素還能穩定肥大細胞膜,減少組胺、慢反應物質等過敏介質的釋放,從而產生抗過敏作用。黃芩素可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謝中環氧酶與脂氧酶,從而抑制炎癥介質——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合成。甘草酸和甘草次酸既是糖皮質激素受體的部分激動拮抗劑,又是糖皮質激素的代謝抑制劑,能對抗應激下調的糖皮質激素受體數量,因為其化學結構與糖皮質激素相似[14-16]。藍潤醫用愈膚生物膜主要由天然抗氧化劑原花青(OPC)和改性殼聚糖(成膜型)組成。前者是一種具有抗氧化能力,是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保護再生劑,可對自由基起到強力清除作用,從而發揮抗炎、保護血管內皮功能及重建膠原質的作用。改性殼聚糖可以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生物膜,保證空氣、水及藥物有效滲透,還可保護皮膚使其免受理化損害;改性殼聚糖還可以使皮膚屏障功能加強,抑制細菌的繁殖。OPC和改性殼聚糖相結合則可以發揮修補皮膚的細小裂縫、隔離保濕、抗菌止血、抗炎、改善微循環等功效[17]。通過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及治療后效果對比,證實在西藥消炎抗感染的基礎上加用中藥制劑,能夠有效減輕玫瑰痤瘡面部炎癥反應、丘疹、膿皰及灼熱、刺痛等癥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證實玫瑰痤瘡1號聯合硫酸羥氯喹片、百癬夏塔熱膠囊、中藥甘芩液(我院自制)及藍潤醫用愈膚生物膜治療肺經風熱證玫瑰痤瘡能有效提高療效,縮短病程,減少復發。綜上,玫瑰痤瘡1號聯合西藥治療肺經風熱證玫瑰痤瘡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南京中醫學院.諸病源候論校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58-59.
[2]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3 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60-165.
[3]張建波,初金玉,孟祥慧.中西醫結合治療酒渣鼻的療效觀察[J].現代醫院,2011,11(4):69-70.
[4]吳琰瑜,章偉.玫瑰痤瘡藥物治療進展[J].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2016,42(5):393-396.
[5]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67.
[6]Georgala S,Katoulis AC,Kylatis GD,et al.lncreased density of demodex folliculorum and evidence of delayed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subjccts with papulopustular rosacea. J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01.15:441-444.
[7]王玉,余晶晶,陳玉杰.幽門螺桿菌感染與酒渣鼻發病關系的探討[M].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7,23(6):538.
[8]周靜波.火針聯合中藥治療丘疹膿皰型玫瑰痤瘡的臨床觀察 [J].皮膚病與性病,2019,41(1):82-84.
[9]尹銳.光動力治療玫瑰痤瘡的療效觀察[J].中國激光醫學雜志,2016,25(5):286.
[10]李曰慶.中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94-195.
[11]何貴祥,尹學永,李劍飛,等,祛痰化瘀法聯合火針療法治療痰濕 體質青春后痤瘡52例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2017,12(8):177-179.
[12]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皮膚美容亞專業委員會.中國玫瑰痤瘡診療專家共識(2016)[J]. 中華皮膚科雜志,2017,50(3):156-161.
[13]趙艷敏,劉素香,張晨曦,等.基于HPLC-Q-TOF-MS技術的甘草化學成分分析[J].中草藥,2016,47(12):2061-2068.
[14]鄭勇鳳,王佳婧,傅超美,等.黃芩的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成藥,2016,38(1):141-147.
[15]趙雨坤,李立,劉學,等.基于系統藥理學探索甘草有效成分甘草甜素的藥理作用機制[J].中國中藥雜志,2016,41(10):1916-1920.
[16]張利.甘草的藥理作用及現代研究進展[J].中醫臨床研究,2014,6(10):147-148.
[17]王寶娟,馬國安,丁紅煒.慢性濕疹方聯合藍潤醫用愈膚生物膜膏劑活性敷料治療慢性濕疹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3,20(11): 68-69.
作者簡介:王蒙昕(1994—),女,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中醫外科學皮膚病方向。
通訊作者:史丙俊(1974—), 男 ,重慶市中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皮膚性病學。
基金項目:LCE與IL23/TH17通路基因多態性及其交互作用與銀屑病的關聯性研究(項目編號:20141015),重慶市衛生計生委2014年醫學科研計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