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光
【摘要】目的:探討胃腸道間質腫瘤(GIST)的病理診斷要點。方法:本文回顧性分析1例胃腸道間質腫瘤患者的病例資料,結合文獻并進行分析討論其病理特征。結果:該病例結合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術后病灶組織病理活檢能夠確診為GIST,且經基因檢測能夠準確判斷GIST分型。結論:GIST是一種胃腸道間葉源性腫瘤,可以依靠組織活檢病理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確診,并經基因檢測明確GIST分型,可為制訂治療方案提供有效、客觀的依據。
【關鍵詞】胃腸道間質瘤;病理診斷;免疫組化
【中圖分類號】R7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2.247
1病例資料
患者李某,女性,56歲。因上腹部隱痛10天于2019年6月16日入院。2019年7月8日在全麻下行左側腹膜后腫瘤切除聯合結腸部分切除術。術中見病變位于十二指腸水平段腸壁,約10cm×8cm,呈外生性生長,色暗紅,質硬,活動性差,口側累及十二指腸下角及胰腺鉤突,肛側累及近端空腸,與結腸脾曲系膜關系密切,向下累及結腸系膜。病理檢查:帶網膜腸管一段,左半結腸長3.2cm,管徑3~4cm,腸管局部擴張,腸壁變薄,未見其他異常;網膜大小18cm×15cm×1.5cm;部分十二指腸長16cm,周徑5~11cm,十二指腸內可見一灰紅色腫物,大小10.5×7.8cm×4.5cm,腫物位于十二指腸內,與網膜粘連,與結腸分界尚清,腫物切面灰白實性,質稍脆,局部鈣化,其余網膜未見明顯結節及腫物。腫物旁脂肪內找到淋巴結數枚,直徑0.2~0.5cm。
病理診斷:(左側腹膜后腫瘤)十二指腸GIST(高危組),腫瘤侵及腸周脂肪內,并見脈管侵犯,網膜、十二指腸切緣未見腫瘤累及,腸周脂肪內找到淋巴結7枚,未見累及(0/7)。
分子病理檢測結果:C-kit11exon檢測到插入突變,C-kit9、13、17exon未檢測到突變;PDGFRα未檢測到突變。術后21天患者痊愈出院。院外長期口服伊馬替尼。
2討論
GIST是一種臨床中較為少見的胃腸道間葉源性腫瘤,發病率約占消化道腫瘤的1%~2%,在國內其年患病率10~20/100萬,且呈逐年升高的勢頭。相關研究報道[1],GIST在生物學行為上具有一定的惡變傾向,可出現浸潤性生長。GIST的臨床癥狀不無特異性,大多數以腹脹腹痛、觸及腹部包塊、上消化道出血等。而由于GIST臨床癥狀不明顯,患者對本病認識不充分,部分GIST病人就診較晚,疾病確診時其病情已進展到中晚期,錯失最佳治療時機。近年,隨著病理檢測技術不斷發展與進步,免疫組化技術在胃腸道間質瘤中獲得了較為廣泛的應用。
大部分胃腸道間質瘤術后界限清晰的結節,多是單發,也有少數為多發,而且GIST病變部位不同其組織形態各有差異,胃部間質瘤主要呈上皮樣細胞型、梭形細胞型;腸部間質瘤多呈梭形細胞型。實際上,GIST細胞形態變化多樣,排列結構不統一,單純依靠病理組織形態難以進行GIST診斷,故通常需要結合免疫組化、基因檢測綜合診斷。中國胃腸道間質瘤專家委員會也指出[2],胃腸道間質瘤是一類特殊的起源于胃腸道間葉組織的腫瘤,有上皮樣細胞、梭形細胞排列為樹束狀的病變結構,主要是由于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受體(PDGFRα)、c-kit基因發生突變啟動病理改變的。
近年有研究發現[3],KIT是間質瘤發生的關鍵。c-Kit蛋白為受體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員,其配體干細胞因子可特異性與c-kit蛋白相結合,激活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進而刺激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RAF原癌基因絲蘇氨酸蛋白激酶等多條信號通路啟動,促使細胞外信號向細胞內傳遞,進而使細胞內轉錄因子活性增加,誘發細胞生長增殖。在胃腸道間質瘤中c-kit基因突變率達到90%,而且其基因突變形式多樣,以位于11號外顯子變異最為常見(70%~80%),位于9號外顯子突變率5%-10%。此外,有研究表明[4],間質瘤中的c-kit基因突變狀況與伊馬替尼靶向治療的效果有密切關系,位于11號外顯子突變治療效果最好,9號外顯子突變次之。可見,通過檢測c-kit基因突變情況能夠在一定程度診斷GIST,并可為指導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PDGFRα為單鏈跨膜蛋白,屬于Ⅲ型酪氨酸激酶受體家族,有研究表明[5],部分間質瘤組織存有PDGFRα基因突變情況,PDGFRα可以其配體相結合,構成受體、配體復合物,誘使PDGFRα活化,使c-AMP、磷脂酰肌醇被激活,出現基因突變,促進細胞增殖分化,故PDGFRα也是當前臨床中引起間質瘤發生的主要原因。相關文獻也指出[6],對于c-kit基因突變陰性的間質瘤患者,出現PDGFRα突變時其配體結合能力較弱,若此時18號外顯子存有D842V突變,病人可能會對伊馬替尼產生初次抗性。本文病例聯合進行病理活檢和基因突變檢測,最終確診胃腸間質瘤,且發現C-kit11exon檢測到插入突變,C-kit9、13、17exon未檢測到突變;PDGFRα未檢測到突變,提示本例患者對伊馬替尼療效較好,可為臨床治療方案制定及療效預估提供客觀依據。
綜上,GIST是一種胃腸道間葉源性腫瘤,可以依靠組織活檢病理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確診,并經基因檢測明確GIST分型,可為制定治療方案提供有效、客觀的依據。
參考文獻:
[1]史曙光,袁剛,王江濤,等.胃間質瘤并發腺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及影像表現[J].醫學影像學雜志,2020,30(2):246-250.
[2]2017年中國胃腸道間質瘤病理共識意見專家組.中國胃腸道間質瘤診斷治療專家共識(2017年版)病理解讀[J].中華病理學雜志,2018,47(1):2-6.
[3]何毅剛,石鑫,于建平,等.突變型與野生型胃腸道間質瘤基因篩選及信號通路分析[J].醫學研究雜志,2020,49(4):39-47.
[4]董博,黃博,王珅,等.胃腸道間質瘤中c-kit基因突變特征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11):1820-1822.
[5]齊長松,潘放,李健,等.PDGFRA基因突變型胃腸間質瘤患者生物學特點及預后的分析[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8,21(11):1280-1284.
[6]楊曉玲,張俊萍.胃腸道間質瘤分子靶向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志,2019,26(3):25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