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快餐文學盛行,碎片化閱讀,視頻化表達,即時通訊發達,書信報刊紙媒逐漸消失的時代背景之下,新時代的語文識字教學方式在這個浮躁的電腦時代如何與時俱進更值得我們關注。一直以來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任務主要是以識字教學為主,任務重,數量多,也相對枯燥。這樣就造成老師教得費勁,學生學得吃力,而且很容易遺忘。同時目前電子時代報刊書籍和書寫頻率大幅減少,難以自然鞏固復習,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根據學生的圖形識別能力強,喜歡動畫故事,喜歡聲光電刺激等特點,我來談談在目前文字載體不斷變化的時代背景下,低段語文教學中把識字教學結合目前電子時代的一些與時俱進的看法與做法。
一、文字載體的變遷,無法回避的電子屏
曾幾何時,遍布大街小巷的報刊亭還有大大小小的書店已經離我們生活很遠了。其實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的文字載體和渠道來源變化了,像上古時代都是把圖案、象形文字刻在石頭上,幾千年歷經風霜依然在目;公元前1300年中國商朝晚期延續到春秋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而形成了甲骨文;后來還有刻在銅板和銀板上的文字。大家影視劇里經常看到的竹簡,就是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先秦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直到蔡倫造紙,最初也是用樹皮、麻頭和漁網而成,并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木漿紙。
到了近代,文字載體開始電子化了。像90年代的語文教學中有“如何擬電報”的科目,由于電報是按字計費的,所以力求用最簡短的文字精準表達更多信息。以前通訊手段并不發達,在未發明電報以前,長途通訊的主要方法包括有:驛送、信鴿、信狗、以及烽煙等。隨著電話、傳真、網絡等的普及應用,電報這些舊的通訊方式已退出普通人的視野了,擬電報文的教學雖然停止了,但是言簡意賅縮寫文章的教學科目還在。
進入二十一世紀,文字的載體雖然部分還是停留在書本之上,但是買書的渠道已經變成了網絡電商平臺,現在你出去逛街很難找到書店但是打開手機一檢索各大電商平臺很容易找到日常需要的各種書籍,甚至能三四折底價買到正版書籍。更多的信息和知識則變成了電子數據,保存在互聯網上,甚至紙質的書籍也是被高速掃描儀全部掃描制作成為了電子書籍,文字和知識從來沒有過這樣方便快捷傳播和獲取。所以,現在文字呈現的載體,更多的時候是呈現在電子屏幕之上,以數據方式存儲。這是不容回避的事實,未來也會愈演愈烈。
二、擁抱時代,結合現代化電子設備進行識字教學
在小學低年級段識字教學之中,我建議家長,利用電子標簽機把日常生活的家具電器名稱打印貼上,如果沒有電子標簽機的,老師可以發一些通用的黏黏貼給小朋友帶回家,以玩游戲的方式找家具電器。例如:茶幾、餐桌、電冰箱、電視機、沙發、電腦、杯子……這些漢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反復看見反復記憶,記憶識字的效果會非常明顯。同時在課堂之上,可以用多媒體設備安裝現代的寫字識字相關軟件,可以把筆順教學,拼音教學同步融入到識字教學之中。這些現代化的軟件可以通過游戲方式的來認字識字,讓枯燥的識字教學充滿游戲音樂和鼓勵的聲音,能夠實現寓教于樂。這些軟件的運用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大大節省了老師課前準備時間。
《教學大綱》中要求的“教學生學會漢語拼音幫助識字、閱讀和學習普通話、學會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掌握常用詞語、學會查字典、養成查字典的習慣”這目標都可以借助電子設備輔助高效準確完成,同時推薦家長在家利用電子閱讀器IPAD或手機安裝相關識字教學軟件,而且還可以建立跟蹤復習鞏固的數據庫。最簡單的是目前智能化軟件,可以直接實現拍照識別生字并給予解釋,甚至可以直接翻譯外文。早期年代用紙質的字典查詢一個漢字至少要一分鐘左右時間,現在用軟件可以實現秒級識別,以及自動朗讀,自動添加拼音注釋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學生閱讀興趣,掃清閱讀障礙,讓學生可以自己獨立自主輔助閱讀學習更多漢字。
三、字理識字法,虛擬現實結合自由穿梭古詩詞文字的世界
中國的漢字是象形文字,每一個字都是一幅美麗的畫,而且目前簡化字又是從繁體字演化而來,如果在識字教學之中直接教學生記憶外形,實在枯燥并且難以記憶。根據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對顏色,聲音以及圖片的記憶比單純的文字記憶準確牢固特點。我在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教學大綱規定內容之后,通過教學字形演變字理發展,以及故事的形式擴展了一些輔助教學內容。
字理識字教學就是根據漢字構字的象形表音表意性特點,從漢字構字原理,漢字演變,偏旁部首上對字的音、形、義之間的聯系進行分析,運用擴展聯想方式直接一次性把一類屬性的漢字識別教學。例如傳統文化中五行屬木的字:“木、材、林、森、楠、草、萌、芬、花……”以及通過一個叫字源APP可以查詢一個現代漢字“木”從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的演變過程,通過講述故事方式講解漢字演變。木,甲骨文像上有枝干、下有根系的一棵樹。構意:名詞,扎根于土地的樹。金文、小篆承續甲骨文字形。隸書淡去小篆字形中樹枝的形象。“樹”表示植樹,動詞;“木”表示一棵樹,名詞。“木”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株樹,上部是枝下部是根;“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樹根部位加三點指事符號,表示樹在地下的營養器官;“末”是指事字,金文在樹梢部位加一點指事符號,表示尾端; “未”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樹上枝椏重重,表示枝葉茂盛;“果”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樹上結滿球狀實籽;“朱”是指事字,甲骨文在主桿部位加一點指事符號,表示樹干;“林”是會義字,甲骨文像樹連樹的樣子;“森”是會義字,甲骨文比“林”多一“木”,表示“森”為“大林”。這樣講解整個漢字的演變,學生不僅深刻記住“木”這個字的字形和寫法,還同時記住了幾十個相關聯的漢字,這樣的擴展借助了相關字源軟件讓一個不是研究古漢字的普通老師也能迅速掌握字源,極大方便了教學。
又如在小學階段古詩詞教學之中,對于古詩詞中比較抽象的意境,難以理解的古漢語,通過視頻化甚至最新的VR虛擬現實展示,形成極強的代入感和感官刺激。萬變不離其宗,我們在語文教學上不應該視電腦和手機為洪水猛獸,讓學生與之完全隔離;文字載體的變化是歷史規律,語文教學融入生活,貼近生活,借助現代化APP以及教學手段與時俱進才能得到更好的實施。
作者簡介:黃靜(1986.08—),女,廣東省梅州人,深圳市龍崗區梧桐學校 教師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梧桐學校 51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