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99年以來,一大批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規模迅速擴大,但辦學理念卻沒有適時轉變,沿襲專科教育形式,重視技能培養,忽視人文教育。學生綜合素質不高,不能滿足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學生“求職難”與社會“用工荒”并存。新建本科院校要豐富人文教育內涵;強化師資力量,樹立人文教育典范;擴展學科專業,增加人文教育課程;完善校園文化,營造人文教育氛圍,以推進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整體提升。
關鍵詞:新時代;新建本科院校;人文教育;路徑
截止2019年,我國新建本科院校達692所,占全國普通本科高校1278所的54.1%,占據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體,每年為國家培養了數百萬本科生。這些本科院校在專科時期著重專業技能教育,升本后朝著應用型技術大學發展,注重技術技能教育。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得不到重視。在大學校園中,不少人文教育問題日益凸顯,大學生理想缺失,急功近利,集體意識淡漠;只關注專業知識,對人文知識缺乏興趣;部分學生交際能力較差,社會實踐能力差;還有的學生修養不夠,知、情、意、行不能統一,精神世界較空虛,思想觀念局限和平庸等表現[1][2]。新時代,在新建本科院校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如何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成為一個重要問題。
一、新建本科院校人文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由專科單獨或合并升本,相對老牌高校而言,學生以知識教育、職業教育為目標,人生理想信念教育,社會責任感培養不夠,人文教育現狀堪憂。
第一,學校辦學理念沒有同步更新。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后,注重規模的擴張,但辦學理念卻沒有及時更新。因此,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管理模式、教學觀念和內容等方面不是模仿其他本科院校,就是將自身專科教育理念的簡單延續和探索[3]。對人文教育缺乏足夠的思想認識,忽視了思想、品德等人文素養提升,成部分學生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對所處的社會環境認識不清,缺乏遠大理想和崇高的人生信念。
第二,師資隊伍人文素養深度不夠。新建本科院校連年擴招,規模增加,但師資隊伍建設跟不上,加上教學任務重,學校經費不足,教師外出培訓學習機會很少,尤其是相關人文課程師資不足,進行“填鴨式”教學,不能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勾通,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觀念意識淡溥,忽視了對學生的愛國主義、奉獻精神、社會責任、道德修養、公德規范等引導與教育,大學生較少考慮對社會該做出怎樣的貢獻等。
第三,學科專業設置有所欠缺。新建本科院校人文學科建設意識淡薄,相應的組織與制度建設不完善,人文學科發展方向不明確,人文學科與專業之間的交叉、協調與融合很少,總體規劃和各個具體學科的發展規劃尚未形成[4]。有調查顯示,高校人文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缺陷,不少學生反映傳統文化課程、教學途徑和方式單一,而且效果不好[5],在課程設置中,很大程度上對高層次的道德、價值體系和方法論的教育內容忽視,不能將人文教育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未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這樣會妨礙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熏陶與培養。
第四,人文教育的環境與設施簡單陳舊。新建本科院校面臨學生就業的強大壓力,地方政府的投入有限,一些人文教育基地、基礎設施難以得到較好的建設,學校的校園文化、藝術設施、人文教育圖書資料等相對陳舊,甚至面臨淘汰,“軟環境”太差,缺乏良好的校園人文育人氛圍,缺少人文氣息的校園造成部分大學生課外生活單調,除了打網絡游戲,聽網絡音樂等外,其它課余愛好較少,性格孤僻,集體意識缺失,人際關系緊張,團結合作精神匱乏。
二、新建本科院校加強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1、能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綜合競爭力。新建本科院校主要為地方經濟社會培養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要提高核心競爭力,首要是為區域經濟社會提供合格的高級人才,既要有專業能力,也要有人文情懷。新建本科院校學生就業難,除了應用能力不足之外,人文素養不高也是重要原因。學生的工作責任心不足,利益心過重,創新意識、團隊精神,奉獻精神、溝通能力等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只有把人文教育滲透到學校的教學計劃、大綱、實驗實訓等各個環節,才能培養區域經濟社會所需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2、能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學生綜合素質。高校進行人文教育,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和人文知識教育,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的道理;怎么去思考人生價值,關注社會和世界的發展,并在實際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如何踐行這種價值需求;教會學生正確的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社會的理解和溝通能力,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和創新思維能力。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不能僅是杰出的專業人才,而是在人文素質方面也有突出表現的人才。愛因斯坦認為:“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因此,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人文素質顯得尤其重要,不能顧此失彼。如果高校只重視專業技能教育,不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3.能夠引領地方社會責任擔當精神文化氛圍。
地方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浮燥、急功近利的思想大量存在,新建本科院校作為區域的“人才庫”和“文化中心”,是社會的良心和新時代文化的源泉,能夠帶動地方社會的人文素質逐步提升。新建本科院校通過繼續教育及豐富多樣的人文教育資源,可為社會提升大量的人文教育機會和能力,培養大批具有責任擔當和家國情懷的社會人才。
4.能夠營造新建本科院校和諧校園。和諧校園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包括人與環境之間,師生之間及生生之間的和諧相處。具有人文素養的師生,能夠努力去建設和諧的人文校園環境,校園里不同地方、不同形式的各種積極的價值信號會把師生帶領到一個充分人文情懷的情境中,師生們在這樣的情境中受熏陶,受影響,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是先進科學技術知識的掌握者和創造者,更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精神財富的繼承者,培養出新時代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復合型高級應用型人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很重視人格的培養,增強學生的自主性、判斷力和個人責任感,并指出“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給經濟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為經濟工具,而是作為發展目的加以對待。培養學生內部和諧,人文素養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新建本科院校加強人文教育的可行性
1.政府鼓勵厚植學生人文素養
國家越來越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高等教育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中科院院士指出:“學生進大學,一是要學會如何做人,二是學會如何思維,三是學會與掌握必要的高層次的知識與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其中做人是基礎。”作為學生,他們除了掌握一技之長,還需要有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有高尚的人格,有仁愛之心。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場合多次引經據典,強調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把提高大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這項任務放在突出位置,協調力量和統籌資源,為培育大學生人文素養創造條件。
2.用人單位重視招聘人文素養較好的員工。當今社會,企業員人的人文素養變得越來越重要,員工的團隊精神、責任感和擔當精神,日益成為企業穩步發展的重要因素,一些畢業生技術能力較強,但是合作精神不足,勾通能力不好,對企業的忠誠度不高。現代社會,需要團隊作業,共同創新,友好勾通,這都需要具有較好人文素養的人才。企業在招聘人才時,隨了注重人才的專業技能外,越來越看重人才的人文細節。大學需要創新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的人才[6]。柳友榮和胡程認為,大學應該服務社會,大學的首要使命是把大學生培養成有文化修養的人[7]。
3.個人不斷提高對人文素養的認識
在工業化時代,大學畢業生掌握了應用技術和應用技能,能進行生產。但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現代社會的綜合性問題,他們往往無法正確處理和應對,開始反思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素質養成。技術技能能夠創新物質財富,但人文素養卻能創新精神財富,在物質生產和供應過剩的時代,大學生意識到物質的豐富并沒有使自身不斷增加幸福感,需要加強人文修養。但在實際生活中受到來自社會各方的影響,卻做出不誠信的行為[8]。調查顯示,學生對心理學、文史類、藝術類人文教育課程很感興趣,希望教師通過互動、啟發式等形式進行人文課程教學;通過選修課、人文講座,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營造濃厚的校園人文氛圍等來提升人文教育。
四、新時代新建本科院校人文教育的路徑研究
1.更新辦學理念,豐富人文教育內涵
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理念上,既要重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更要重視人文教育。人的全面發展是現代教育的共同追求,對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更要把握好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交融[9]將科學與人文素質協調發展,進一步建立健全組織機構,擴大宣傳校史故事、學校的傳統特色、辦學理念和治校精神,明確辦學指導思想,樹立科學與人文并重的觀念。通過多種人文教育途徑,培養具有人文精神的科技人才。
2.強化師資力量,樹立人文教育典范
教師的人文素養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人文教育的質量。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師和輔導員,需加強人文教育,造就一支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在日常管理中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加強自身人文素養;幫助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奮斗目標,不斷豐富自己的人文知識,注重自己的文化品位,增強自身的人文修養做到知行合一,以人格魅力為學生樹立先鋒模范。
3.擴展學科專業,增加人文教育課程
從新建本科院校的課程形式上,要重視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課程的相互融合;課程要求上,必修課對專業知識和能力方面的設置多,在選修課中拓寬人文教育課程的選擇范圍,構建科學、合理和可行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還有將人文教育課程滲透到每門學科中。加強文、史、哲、音、美、心理學、“兩課”等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教會學生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基本態度與精神;拓展學生自學、師生討論、社會實踐調研等有效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人文知識的自覺性,促進人文理念的理解和內化,還可以根據學校自身辦學特色,開發具有一定優勢的校本通識教程等,加深學生的文化涵養,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
4.完善校園文化,營造人文教育氛圍
文化環境是一種隱性方式的人文教育。舉辦人文講座、學術報告會,詩詞比賽、文藝匯演、知識搶答賽等活動,將所學的課堂知識靈活使用到生活實踐中;在完善校園文化建設,加強校園硬件環境建設,突出以校訓為核心的文化平臺,展現學校的辦學傳統和特色,建成較完善的校園文化體系,使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有機統一,營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圍。
總之,新建本科院校需要關注人文教育,弘揚人文精神,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構建新時代和諧發展的應用型院校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陳中.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原因及提升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22):77-79.
[2]韓磊,侯夢琪,王鶴棋.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現狀與提升策略——以東北大學為例[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7,9(03):27-31.
[3]史歷,程森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前景[J].湖南社會科學,2009(05):171-173.
[4]吳淑娟.新建本科院校內部教育資源配置的問題與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7(07):49-54.
[5]姜茹茹.大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素養現狀及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
[6]李黛嵐,潘秀.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現狀與提升策略[J].文教資料,2012(16):142-144.
[7]柳友榮.人文素養:應用型大學遠航的“壓艙石”[N].中國教育報,2014-04-07(010).
[8]李靜.大學生人文素養現狀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08(9):70-71.
[9]鄭凌冰,王維民,李紅等.北京大學醫學生素質教育的歷史、現狀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育,2010,6:24-26.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課題“地方院校人文教育與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研究”(16WTC15)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孫梅(1968-),女,湖南人,長沙師范學院。
(長沙師范學院 長沙湖南 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