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雪嬌
摘要:客家民俗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在流行元素中,客家民俗文化也有其一席之地。將這一民俗文化融入在線描畫教學中,不僅有利于豐富教學形式與內容,還能夠培養兒童自幼形成良好的民族自信心。本文在融入客家民俗文化這一背景下探討了對于小學美術課中線描畫教學的實踐研究。
關鍵詞:客家民俗文化;兒童;線描畫;教學實踐
前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許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一門藝術,以培養他們的興趣并擁有一個專長。小學美術線條畫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可以使兒童保持對創新的興趣,自主設計作品,不斷獲取成就感。民間藝術的形成與創作方式,在某些方面貼合兒童的接受能力與審美需求。依托民間藝術資源,豐富課堂教基于客家民俗文化這一背景下,本文介紹了線條畫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
一、將線描畫與客家民俗文化作品相結合,創建特色教學模式。
小學階段的兒童初次接觸美術,對專業的美術知識認識不專業,線描畫作為美術繪畫教學中比較簡單的教學方式。在小學階段兒童的理論的閱讀能力是有限的,僅僅是通過文字對兒童進行線描畫教學不利于兒童的理解和感悟,所以通過給兒童展示“線描畫”相關的美術作品來幫助兒童理解線描的概念,使得兒童能在美術教學中更好的發揮自己。
第一,選擇典型的線描畫作品,促進兒童美術的認知能力。通過結合典型的線描畫為兒童進行線描知識講解,才能促進兒童美術鑒賞和修養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為兒童挑選“線描畫”特征顯著,內容相對簡單的美術作品。在課堂上為兒童講解此美術作品,為兒童講述作者的繪畫特征和技巧,讓兒童能夠更加直觀得了解到線描畫的特征以及線描畫的使用方法。第二,推進美術課堂線描畫的滲透,培養兒童的美術的學習興趣。小學階段的兒童對色彩相關的事物比較有興趣,但是通過為兒童進行黑白的線描畫的教學,讓兒童發現線描畫的有趣,健全和完善兒童事物認知。兒童通過學習“線描畫”,可以利用線條構建出許多自身喜歡的形狀和作品,促進美術繪畫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講解“有趣的線描畫”時,教師可首先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自然界的動物以及各種藝術作品中創作的動物形態,再展示客家泥塑中有關動物形象的視頻或動畫作品,讓兒童直接觀察到生動形象的客家泥塑作品,由內到外的對此類民間藝術產生喜愛之情。以袋鼠作為繪畫的例子,教師通過線條的繪畫方法將袋鼠的體形描繪出來,通過對動物的描繪,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激發兒童學習“線描畫”的興趣和積極性。在課后可以給兒童布置一些簡單的線描畫作業,讓兒童將課堂上的知識進行實踐和聯系,促進兒童對線描畫技巧的掌握和理解,從而推進小學線描畫美術教學的進步。
二、通過線描畫培養兒童鑒賞和體驗線條的魅力。
現代心理學家認為,只有讓兒童親自體驗和感受現實世界和藝術作品,才能提高兒童對藝術的感受和表現能力。鑒賞、體驗符合多元智能中的空間智能理論,即人對色彩、線條和形狀等等以及它們之間關系的敏感性和表現能力,增強兒童的鑒賞能力,給予兒童更多體驗的機會,可有效激發兒童的空間智能,提升兒童的繪畫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引導兒童觀察客家民俗文化作品的“線”增強兒童的學習體驗。
例如,節慶民俗是客家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客家先民在輾轉遷徙途中,對各地的良風美俗兼收并蓄。經過一代代客家人的傳承發展,節慶表演活動具有較強的獨特性。因此,教師可以將客家節慶民俗活動中的游龍、舞獅、走古事、游大粽等融入兒童的區域活動,引導兒童發現客家節慶民俗活動中的美,并讓兒童依據自己所了解的客家文化自導自演一個節目,從而幫助兒童更加深刻地感受美。在班級主題環境創設中,教師可在美工區引導兒童根據芷溪花燈、古事棚、大粽等繪制“線條畫”的,從視覺效果上給予兒童美的享受,讓在活動中更好地感受英、表現美。
三、豐富美術課堂的教學模式,為兒童展示更加直觀立體的客家工藝作品。
隨著時代科技的不創新和發展,教師與兒童以及家長的聯系更加密切,溝通的方式也逐漸多樣化,資源共享的時代已經到來。一方面,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可以課件以及線描畫相關的資料進行資源共享,可以將資料通過網絡事先發給兒童,讓兒童進行課前預習,使得兒童在課堂上能夠跟上教師的教學節奏,更容易理解“線描畫”的內容。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美術教學,通過視頻的方式為兒童展示客家民俗文化中的美術工藝品“線描畫”的繪畫方法和技巧,可以將描繪的作品立體化的展現出來,相比平面教學更能加深兒童的記憶,促進兒童對線描畫的理解。
例如,在對客家民俗工藝作品“線條畫”的繪畫成品進行展示時,僅僅通過圖片是完全詮釋線條的魅力,而通過投影展示客家工藝作品的制作步驟,讓兒童
通過觀察作品范例來描述作品特色,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和提升兒童的集中度,使得美術教學課堂的效率的提升。最后,制定符合實際的教學目標也是促進美術教育不斷進步的基礎。教師根據兒童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制定與之相符合的美術線描教學內容,不帶給兒童學習壓力的同時,讓兒童更輕松愉快的進行描繪畫學習,為兒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再如,教師可帶領兒童觀賞客家文化中的優秀旅游資源,讓兒童感受培田古民居獨特的建筑風格、云龍橋別具一格的造型等。之后,教師引導兒童將視覺感受轉換為“線條畫”作品,描繪客家獨特的建筑,逐步提高兒童的審美能力。這樣也能夠促使兒童對于美術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進而達到了提高兒童美術欣賞能力的目的。
總結:
在基于客家民俗文化背景下,兒童通過對線描畫的學習,讓自身的想象力和空間構建能力提升,在對線描畫進行實際的練習時,既鍛煉了兒童的理論運用能力,又促進綜合能力的提升。對兒童的美術素養的培養,能正確引導兒童發現世界,提升自身的藝術鑒賞能力,使得素質教育長期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鄒少芬.基于客家文化主題幼兒水墨畫活動的實踐探索[J].文淵(小學版),2019,(9):58-59.
[2]羅愛萍.探究客家文化在幼兒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6):138-139.
[3]吳建紅.客家文化融于幼兒園美育課程的探索與實踐[J].教師,2019,(3):105-106.
廣東省惠州市第三小學?5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