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瑜
在平時的游戲中不乏這樣的現象:教師費時費力、精心制作的各種“構思精巧”的玩具,幼兒們興趣不大或者不按照教師設定的方式來玩耍,他們反而對幼兒園中散落的、未經深度加工的樹枝、石子、種子、樹葉等材料更加感興趣。這不經讓人思考:教師為幼兒配備基本的玩具和設備以后,還應給幼兒提供什么樣的材料、怎樣提供材料,才能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有效地學習,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幼兒的游戲、學習變得更有趣、有挑戰性呢?
在“開放”中找尋
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指出“大自然是活教材”,他倡導在大自然中發掘一切可利用的自然材料,讓幼兒在與自然的、開放性的材料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經驗。通過觀察,教師會發現,在幼兒眼中,石頭不僅是石頭,還可以是制作地圖的“畫紙”;紐扣不再是衣物的一部分,還可以變成“拼圖”或“積木”;鹽除了作為調料,還可以化身成“砂礫”或“白雪”……開放性的材料對幼兒們來說是充滿魅力的,能帶給幼兒們無限游戲的可能性。
在“開放”中創造
當豐富多樣、綜合性強并能引發幼兒自由探索、允許他們天馬行空的開放性材料和恰當的時機、適宜的環境相遇時,幼兒就會萌發強烈的探究興趣,充分展示材料的神奇轉變。在美工區,教師和幼兒一起收集了許多木片與樹枝,教師將其根據大小放入了分類盒中,放在靠近區域的柜子里,便于幼兒游戲時取放。瑤瑤看到這些吸引人的材料后,便在地上鋪上墊子,開始了她的創作設計。她用小小的木片圍成了一個圓圈,再找了兩片圓圓的木片作眼睛,一塊三角形的木塊當鼻子,然后把一根彎彎的樹枝擺在嘴巴的位置—原來她擺的是一個小人呀。接著她繼續用小木片擺出一條長長的辮子,又專注地用大大小小的木片進行服裝設計,她還在科學區找到了螺絲與螺帽進行裝飾。“老師,我的公主完成啦,是不是很美麗?”這充滿成就感的一瞬,讓她這一天都被幸福包圍著。
開放性材料對幼兒來說充滿了吸引力,也正因為它的“無限性”,能為幼兒的游戲提供多種結果。小小的螺絲與螺帽,在益智區中成為幼兒研究排列、比較的好幫手,在美工區中成為幼兒編手鏈的心愛之物,在科學區中又成為幼兒們拼搭、擺弄、組合的有趣物件。這讓我頗有啟發,我不禁重新思考了游戲所產生的作品及材料在其他區域的使用、再創造和延續性的體現。環境越多變,就越充滿了創造、創新和發明的潛力。
在“開放”中表達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造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當幼兒使用開放性材料作為投入豐富對話、給同伴和成人講述故事的道具時,這些材料能促進他們的語言能力發展。幼兒描述他們操作的材料,用開放性材料來計劃、描繪他們的想法和互動。游戲雖然為幼兒創造的是虛擬的世界,但卻給幼兒帶來了真實的發展,低結構、開放的建構游戲給幼兒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機會。
開放性材料是“智能”材料,可以激發幼兒身上的“科學家”品質。隨著游戲的不斷深入,教室里的開放性材料也越來越多,幼兒在自主選擇材料、自由創作、自主表達和表現時,在與材料的互動游戲中,不斷提升了對開放性材料的感知、擇取和使用的能力;同時開放性的材料又為幼兒的各類經驗的拓展提供了契機,讓教師看到了一個又一個活潑的、富有動感和創意的生命在茁壯成長。
在“開放”中發現
教師作為幼兒游戲時的同伴,要站在兒童的視角,用平等的身份與幼兒一起游戲,可以采用協商、建議的口吻,啟發和點撥幼兒,幫助他們在游戲中學習;但教師的指導語言應該是開放的,例如“你是怎么做的”“為什么會這樣呢”“你發現了什么問題”“可以換個方式再試試,看看會怎么樣”,諸如此類的話語給幼兒留下發散思維與探索的空間,從而促使幼兒想象與創造,讓幼兒有更多機會自己去發現。教師要做的是根據幼兒的描述進行總結并耐心傾聽幼兒的發現,用欣賞的口吻夸獎幼兒,以激發幼兒的自信心,這樣也有利于幼兒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真實、生動、有趣的開放性材料不僅為幼兒的游戲提供了別樣的風景,也為幼兒的游戲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與保障。教師應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將原生態、低結構的開放性材料提供給幼兒,引導他們與真實觸碰、向自然求真,感受大自然賜予的快樂與創意。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昆山開發區東部新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