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蕾 楊艷梅 朱萍
摘要:《中醫藥文化學》的線上教育課程建設,首要保證內容的專業學術性與權威性,兼具教育性與科普性,不忘思政性,同時滿足社會普適性需求,打造一個集教學教育、服務社會、文化傳播為一體的《中醫藥文化學》線上教育平臺。
關鍵詞:線上教育;中醫藥文化學
信息時代網絡越來越改變人們的生活與學習方式,尤其是2020年疫情突發,在全國“停課不停學的日子”從小學到大學的網上教學改變著全社會的學習習慣,線上教學成為必不可少的途徑與方法。但是線上教學并非簡單的將線下課程搬到線上,教育的基本功能、學習者的興趣吸引與方便性、乃至教學改革都需要下功夫,網上學習是一個融合多功能教學教育、服務社會、文化傳播的平臺。
一、《中醫藥文化學》線上教育內容的學術性與權威性體現
近百年來“西學東漸”與清朝政府半殖民狀態在衛生健康領域的影響,中國醫藥學隨民族興衰受到沖擊與質疑,緊接其后的北洋政府“教育漏案”、國民政府“廢除舊醫”為全社會對中醫藥認識刻記下深深烙印,直至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關于中醫藥廢存之爭暫時擱置。伴隨西方西方教會醫院在全國蓬勃發展,中醫藥主要以民間形式存在,直至全國解放后這場曠日持久的廢存之爭,依然故我的繼續,直至今日仍有反對中醫藥聲音絡繹不絕。這是歷史的客觀與必然。而中醫藥行業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廢存之爭中,針對辦學權、辦醫權、話語權耗費大量精力。而對中醫藥自身文化優勢與跨越時空幾千年的特色研究投入精力不足,2010年國家將中醫藥文化學納入二級學科建設,開啟中醫藥發展新的里程。近十多年對與中醫藥文化的認識,即便是在業內也未達成高度一致。由此《中醫藥文化學》線上教育的學術性與專業性體現,還需要從歷史唯物客觀立場解釋,同時還面臨著權威性挑戰。線上教育不僅僅是線上的課程打造,更是課程本身全方位建設。只有具有客觀學術依據與一定權威的線上教育資源,才能讓課程有生命力。
(一)歷史唯物客觀的立場
中醫藥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一脈相承,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中相應歷史節點的考古物證證明著當時的社會文化現象。當周朝“禮崩樂壞”掀起百家爭鳴的文化大討論,不僅僅奠定中華民族文化基礎,也奠定醫藥學文化基礎。尤其是西漢后期董仲舒“天人三策“決策了民族文化走向,此期的漢代畫像石如伏羲女媧交尾圖、董永孝父、還原生前場景的厚葬、王母娘娘仙界等等直觀展示著未丗多生、優生、在世養生、去世事死如事生、來世成仙再生的社會思想,再有文獻記載,如聞一多《伏羲考》、《韓非子·五蠹》、董仲舒《春秋繁露》之類,無疑漢代畫像石是展示西漢后期到東漢生命文化最直接的鐵證。這也是《中醫藥文化學》線上教育課件、微視頻展示的內容,以此保護課程教育內容的客觀依據,以考古文物與文獻體現學術性,結合中醫奠基之作《黃帝內經》原文所展示的文化思想,讓學者心中有數,保證線上教育科學性、學術性、專業性。
(二)專業學術權威的立場
線上教育專業學術的權威性,需要教育行業與本行業內的認可度爭取。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多年教學工作的積累。
1、教育部“精品視頻公開課”
當本門課程納入國家二級學科建設,“十二五”期間本課程2013年獲得教育部“精品視頻公開課”稱號,在“愛課程”網、中國網絡電視臺及網易等3個網站以“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形式免費向社會開放。
2、《中醫藥文化學》全國高校十三五規劃教材主編
2016年主編全國高?!吨嗅t藥文化學》十三五規劃教材,教材使用單位渋及香港大學與臺灣大學。今年《中醫藥文化學》十四五規劃教材編寫在即,同樣在我們的爭取之列,同時申報線上一流課程為《中醫藥文化學》的線上教育課程的權威性繼續努力。
3、線上教育微視頻出版
線上教育必然需要制作大量微視頻,為了滿足課前與課中學習,依據教材各個章節,通過多年積累我們拍攝了71個學習微視頻;為了保證課后問題復習我們又拍攝了81個學習微視頻,而這81個微視頻以“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為題名獲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網絡出版,(出版號978-7-89461-120-8)。
4、制作軟文化硬表達教具線上與線下展出
針對中醫藥術數文化,與企業合作創作“中醫藥術數文化雕塑群”,將軟文化硬表達,形象生動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不僅開發了教學道具,并參加2018年在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大型科普活動展覽;在2019年全國文化精品評獎活動中榮獲“第一名”獎勵。教具使用在教材第六章,實現軟文化硬表達。并在線上展示,線下陳列。
二、《中醫藥文化學》線上教育內容的教育性與科普性體現
線上教育內容的教育性在滿足課程教育同時、從對文化課程理解與文化的普及性角度考慮,立足教授給與知識考慮,給出教學資源是否便于理解、從學習方看給出的教學資源是否有意思、不枯燥、喜歡學習,必然帶出本課程文化普及的科普性。
(一)保證線上教育學習體系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線上教育依據教材章節分別給出教學日歷、大綱、PPT、微視頻、課后小結內容,保證課程教育完整體系,讓學習者通過這些資源對本課程達到基本認知。而在PPT與微視頻制作中注重學術專業性與科普性結合,PPT圖文并茂、微視頻聲情并茂完成基本學習內容。
(二)建立學習園地擴充學習外延
線上教學不是單存的線下課程上網,需要給學習者提供可以鏈接的相關知識。
1、本課程文化園地
將本課程線上博物館、教師上電視的相關文化節目、學生線下博物館活動、本課程主持發表的巴渝特色中醫藥文化故事進行展示,線上線下融為一體,增加學習者參與感。
2、本課程特色園地
展示本課程獲得榮譽與承接的相關中醫藥文化任務與在全國學術交流中的活動記載,讓學習者認識平臺與平臺影響力。
3、本課程教改園地
展示本課程出版主編教材、實驗室教具、主編著作與全國高校的學術交流狀態,加強學習者對平臺與平臺影響力認識。
三、《中醫藥文化學》線上教育內容的教育性與思政性體現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教育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脈,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充滿中國味?!?/p>
中醫藥與中華文化一脈相承是中華文明“道器并重”的載體,《人民日報》(2015年03月25日)指出:中醫藥學把中華優秀文化與健康維護的實踐有機結合,升華了中華文化內涵,形成鮮明的中醫藥文化特色。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寶貴資源、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西文明對話窗口、是傳統知識創新的優勢領域、是維護民眾健康的不竭動力。我們以六個“醫”為題,拍攝微視頻,實現教育與思政同向并行,落實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
以“仁醫”為題展示仁心仁術“講仁愛”、以“相醫”為題,展示懸壺濟世“重民本”、以“時醫”為題,展示審時求真“守誠信”、以“大醫”為題,展示扶正祛邪“崇正義”、以“和醫”為題,以平為期“尚和合”、以“美醫”為題,展示美美與共“求大同”的文化特色,形成中醫藥“六個醫”思政文化特色。
四、《中醫藥文化學》線上教育課程的社會性與普適性體現
文化的功能在于“觀人文以教化天下”,中醫藥與中華傳統文化一脈相承,中醫藥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鑰匙,更兼有民族文化復興重任,《中醫藥文化學》已經不是簡單的教學課程,更需要關注文化的社會性與普適性。更好地發揮線上教育功能成為課程建設的關注點與努力方向。
(一)滿足校內與校際間教學功能及教師培訓
線上教學自然是本課程的線下教育延伸形式,精心打造更需要分享,在滿足本校教育與相關學校的共享外,還可以以教材參編單位互通做為教材編寫單位教師培訓共享的教學資源。
(二)滿足社會學習中醫藥文化的人群需求
全民大健康是國家戰略、中醫藥是其中優勢,中醫藥文化社會普及勢在必行,當我們自己學生學習過程中,更多的家長也參與其中,并且在“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中中小學師生、家長都因此受益,成為全社會學習平臺。
(三)參與政府培訓任務擴展線上服務能力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指出:“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對于堅持中西醫并重、打造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中國特色衛生健康發展模式,發揮中醫藥原創優勢、推動我國生命科學實現創新突破,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互鑒和民心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苯暾哟罅Χ葘鶎又嗅t生、西學中醫生培訓,本課程積極參與其中無疑是增加線上服務能力。
(四)參與企業培訓任務擴展線上服務能力
我國三級健康衛生網絡,基層醫生落到鄉村,許多藥企也將網底醫生培訓納入其中,同樣需要中醫藥文化普及,本課程融入其中,同樣發揮本課程線上服務能力。
綜上,線上課程建設需要全方位,守住教育教學理念,突破原有的校園概念,走向社會服務全社會經濟文化建設。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洪蕾(1958-),女,重慶人,重慶醫科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醫藥文化學,《黃帝內經》
通訊作者:楊艷梅(1986-),女,重慶人,重慶醫科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中醫藥文化學,中醫臨床基礎
項目:2020年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基于《中醫藥文化學》的線上教育課程創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編號: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