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哲 王希文 陳明
摘要:由于傳統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學中存在不足,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地方本科高校應結合學校和專業的實際定位提升國貿專業的教學改革特色:提升專業特色,挖掘課程特色,提升實踐教學比重,加強資源建設等。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
OBE英文全稱是Outcomes-based Education,即基于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斯派帝撰寫的《基于產出的教育模式:爭議與答案》一書中對此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該書把OBE定義為清晰地聚焦和組織教育系統,使之圍繞確保學生獲得在未來生活中獲得實質性成功的經驗。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以下簡稱“國貿專業”)的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日益凸顯,同時,地方本科院校也在客觀上要求國貿專業發揮教學改革特色。在此背景下,本文通過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國貿專業教學中的存在問題,從而歸納出一些教學改革特色做法。
一、地方本科院校國貿專業教學現階段的存在問題
(一)人才培養理念過于偏重理論
一是人才培養實際與培養目標存在脫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應用型,然后實際卻是以理論型為主,課程設置中,實踐教學比重偏低,仍屬于傳統的國貿專業。這跟延續了研究型大學的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有關。
二是部分教研項目缺乏落實,存在形式大于內容的問題。教學改革有待深入,教改論文產出偏低。部分教研課題存在重研究、輕應用,申請目的不是為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提高教學質量,而是希望盡早發表論文、項目結題,為職稱評審積累材料。這導致許多教研成果缺乏應用價值,或雖有應用價值,但應用周期長、成效不易顯現且有一定風險,老師不愿在教學中應用。
(二)課程體系設置不夠合理
一是存在專業辨識度不高、缺乏特色的問題。本專業與經管類其它專業的辨識度不高,課程設置相似,國貿專業缺乏自身特色。
二是缺乏跨專業整合能力。與國貿專業存在較高相似度的是商務英語專業。商務英語專業的外語水平較好,但缺乏系統的經濟學理論的訓練,而國貿專業正好相反,兩專業具有較強的互補性,適合進行跨專業整合。
(三)實踐教學比重偏低
實踐能力培養是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這方面存在的問題有:
一是教學偏重理論化。受制于偏重理論型的教學,暑期小學期、跨境電商等實踐教學時長偏少,且容易受外界干擾,有時不能順利開展。
二是教師實踐資質偏低。絕大多數教師都是“從校門到校門”,實踐經驗缺乏;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有些教師的知識和能力未能及時更新;青年教師與企事業聯系不夠緊密,缺乏實踐經驗和創新能力,不能完全適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是校內外實踐教學資源不足。一方面校內實驗資源不能完全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且分布不合理不利于維護和管理;另一方面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和利用有待進一步加強。
(四)創新能力培養方面
一是以大創競賽為代表的創新創業競賽活動仍處于初級階段;
二是學生的實際創新意識仍較為缺乏。
二、地方本科院校國貿專業教學改革特色探討
(一)提升專業特色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可以從以下方面提升專業特色:
一是“滁州市本土化”跨境電商人才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國貿專業不斷地與校企合作,先后與安徽軒昂公司和安徽甲方科技公司合作培養跨境電商人才,又于2017年與安徽甲方科技公司合作率先在全省成立了“滁州本土化”跨境電商人才班,即主要為滁州市外貿企業培養跨境電商人才。經過多年發展,跨境電商班已成為我專業重要特色。自2014年開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從事專業對口工作的人數大幅上升。
二是“三段式”暑期小學期。組織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從大一到大三,利用每年的暑期進行小學期實踐教學。大一暑期開展認知實習,組織大一學生到海關、港口、檢驗檢疫局、外匯管理局、集裝箱堆場等地方去參觀外貿流程中涉及到的各種場所,為專業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認知基礎。大二暑期小學期,進一步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采取模擬省國貿大賽的形式進行。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學生自組團隊,自行撰寫商務策劃書,全英文形式進行新產品的發布展示。大三暑期小學期,這一階段培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的外貿綜合能力同時更加注重培養跨境電商能力。
三是積極舉辦或參加各種大學生比賽。通過理論培養,以及特色專業水平培訓,國貿專業學生獲得較好成績。首先,在各種大學生比賽上,如創新創業大賽、國貿大賽上,都取得了較好成績。尤其是省國貿大賽成績良好。在各種比賽的促進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校企合作也在不斷進行,先后與滁菊研究所和安徽醉翁亭酒業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實習基地,為學生進行進一步實踐學習提供了更廣泛的平臺。
(二)挖掘課程特色
一是建立了課程體系總體框架。課程體系結構在縱向按時間上序列分為:“筑牢基礎”階段(1-1.5學年)-“強化專業”階段(1.5-2學年)-“多樣發展”階段(1-1.5學年),橫向上按模塊化分為:通識模塊(主要包括公共基礎課、公共選修課)-專業模塊(主要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課)--綜合模塊(綜合實踐課包括基礎實踐、提高實踐、素質拓展)。
二是注重課程建設的內涵發展。具體的建設路徑:合格課程-校院優質課程和精品課程-省級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課程。首先,在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完畢后,所有的課程要達到學校的合格課程要求;其次,在合格課程的基礎上進行遴選,通過校級質量工程項目進行建設使之達到校級優質課程或精品課程;再次,從校級精品課程或優質課程中推薦省級精品課程;最后是通過省級精品課程沖擊國家級精品課程。
(三)提升實踐教學比重
國貿專業現已形成“三層次四類別、三個課堂一體、三個平臺聯動”的實踐教學體系。
其中“三層次”是指通識實踐層次、專業實踐層次、素質拓展與創新創業實踐層次,“四類別”包括課程實驗類(或課程實踐類)、實驗課程類(或實踐課程類)、課外實踐類、綜合實踐類。大力推進教師指導、實踐內容、實踐場所等由第一課堂向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延伸,努力做到三個課堂在目標、內容、方式方法和效果上的相互貫通、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力促“三個課堂一體”。形成包括“通識實踐”、“專業實踐”、“素質拓展與創新創業實踐”在內的國貿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四)加強資源建設
根據國際貿易的流程,從市場調研到尋找客戶到商務談判到報關報檢及國際運輸和保險至出口退稅全流程,實驗室配備全套流程的國貿軟件。完善實驗室軟硬件設施,更新實驗教學設備滿足教學需要并有較高的更新率,最終能夠滿足本專業各項實驗教學要求。實驗室完全根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根據教學大綱來開設相關實驗課程,有效地利用了實驗室軟硬件,根據課程要求實驗開出率為100%。根據國際貿易流程所涉及的環節,有針對性地開設各門實驗課,每門實驗課又分不同的實驗內容,但都會綜合運用該門課程或其他課程的內容,最終經學校評定將各門實驗課認定為綜合性實驗。
三、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現階段國貿專業現階段教學中的存在問題,從五大方面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國貿專業教學改革特色:提升專業特色,挖掘課程特色,提升實踐教學比重,加強資源建設等,從而與OBE理念相適應。
參考文獻:
[1]趙曉俊.“一帶一路”框架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6).
[2]陳曉艷.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例[J].中國商論,2015(6).
[3]何永達,龐紅學.地方性本科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黑龍江教育,2013(11).
[4]張武.地方性高等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對外經貿,2013(11).
[5]尹國君,楊海余.國際經濟與貿易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11).
[6]羅雙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當代教育論壇,200912).
[7]陳佳.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的構建與實踐探討[J].中國外資,2012(8).
[8]安徽省教育廳.安徽省教育廳轉發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2019年度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的通知[EB/OL].(2020-01-13)[2019-02-24]. http://jyt.ah.gov.cn/tsdw/gdjyc/tzgg/39854659.html
基金項目:滁州學院教學研究項目“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2020jyz008)、滁州學院教學研究項目“基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及產業轉型升級培養跨境電商人才模式改革與實踐”(2020jyc058)、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國際經濟與貿易(2019swjh02)、安徽省重點教研項目“安徽省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研究”(2019jyxm0436)、安徽省省級教學團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團隊”(2020jxtd185)、安徽省省級示范課“微觀經濟學”(2020jxsfk22)。
作者簡介:
張守哲(1986年-),男,山東兗州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貿易經濟和國貿人才培養;
王希文(1973年-),女,安徽廬江人,教授,研究方向為西方經濟學;陳明(1968年-),男,安徽望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貿易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