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華
當前課程思政建設不斷深化,傳統文化的回歸呼喚也更為迫切,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積極將課程思政與傳統文化融入到課程教學中,推動教學變革具有現實必要性。小學體育作為素質教育課程之一,致力于學生體能的強健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基于此,必須關注課程思政建設,關注傳統文化回歸,并積極落實到教學改革中。本文主要就該課題進行探討,明確小學體育教學的新思路、新模式,讓課程思政、傳統文化教育與體育教學緊密融合,發揮教育合力。
小學體育課程改革中加大了對課程思政建設、傳統文化建設的關注,傳統文化進課堂、體育教學思政化的趨向越來越明顯。教師課程思政、傳統文化傳承意識的激發,教學中的積極踐行將帶動小學體育教學新格局的創設,營造更良好的體育教學氛圍,寓教于樂,提升教學實效。而學生在多元的教育引導下實現個體的創新全面發展。
1 體育教學中課程思政、傳統文化教育滲透意義
課程思政倡導的是課程理論視角下教學方法創新、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核心價值觀強化的有效教學變革,實現教學中的相得益彰。課程思政融入小學體育教學,為其注入活力,使其更好地凸顯教育價值。小學生正處于三觀培育和人格塑造的關鍵期,而體育教學在體能訓練指導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面向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育人目標的設立、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與融入、教學創新設計、教學實踐等都關注思政教育,讓“課程思政”貫穿于體育教學全過程,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而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長期的發展中孕育產生了多元的中華文化,不乏文化精品,其是國家創新發展的資源支持,新時期必須要做好其傳承。傳統文化的課堂回歸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也有助于提升學生文化認同感,帶動其文化自信心的培養。課程思政與傳統文化形成教育合力,融于小學體育課堂,帶動學生素質能力的雙提升。
2 課程思政與傳統文化觀指導下的小學體育變革
2.1 理念驅動,重資源深挖掘與巧利用
只有思想上足夠重視,才能帶動體育教學的變革,才能讓傳統文化回歸課堂,讓課程思政教育建設落地。在體育教育中應轉變教學理念,體育教師應自覺進行課程思政和傳統文化的教學實踐探索。一方面,教師要認識到教學中融入思政和傳統文化的必要性。認識到自身在教學中的主體責任,把握教學契機,循循善誘,帶動學生體育專業學習的中思政教育思考,引導學生自覺學習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教師全面學習與掌握“課程思政與傳統文化”知識,實現體育教學中的言傳身教與教育指導。如在足球認識和技能講解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入“古代足球——蹴鞠”的講解,體育課堂上教師可以對蹴鞠的產生背景、歷史演進、操作技巧、規則等進行介紹,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古代人的練球方式,讓學生多足球文化多了一份形象化的認知,激發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2 嘗試探索,第一二課堂綜合發力
課堂是教學主陣地,也應成為課程思政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的主場所。因此在體育教學中,要想實現課程思政與傳統文化的教學融入,必須發揮課堂主陣地的積極作用。而課堂涵蓋多個方面,我們可以將其分為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一課堂就是教學課堂,在教學課堂上教師進行“本源性”的堅守,為學生提供傳統文化接觸學習的機會,也加大德育教育的滲透力度。比如在教學踢毽球的課程中,可以讓學生一邊踢毽球,一邊朗誦《弟子規》、《千字文》、《百家姓》,把對應的動作用與語言對應起來,這些國學經典朗朗上口,每一句字數相等,具有規律,指導學生進行技巧練習,在活動中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第二課堂主要是活動課堂,更多的是課下的社會實踐鍛煉。基于新時期“立德樹人”的教育導向,指導教學中將思政教育、傳統文化知識教育融入到教學實踐中,理論與實踐關聯,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競賽,鼓勵學生組建體育社團。如組織學生進行課下體育競技,引入傳統故事——田忌賽馬,對學生進行策略性指導,教育學生在面對強勁對手時,保持冷靜,充分思考,學會技巧與策略的結合,體育鍛煉與智力開發結合起來。
3 結束語
課程思政與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植入是時代必然,也是教育變革的內在要求。重理論宣傳,發揮教師言傳身教的引導作用,重課堂建設,課上課下相結合,打造小學體育教學的新格局,讓課程教學、傳統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更富實效。
(作者單位:富源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