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承丹
摘要:人類在經過漫長的奮斗歷程后,在改造自然和發展社會經濟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業績,與此同時,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已構成了現實威脅。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緊迫而艱巨的任務。保護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也只有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護,保護生態環境,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
關鍵詞: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國家政策
一、前言
環境保護是一個永恒而沉重的話題,人類在利用自然的同時,也要對自然環境有所貢獻。我們有責任讓它更富饒、更美麗、更加生機勃勃。保持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就是保護我們的糧倉、能源庫,最終也是保護我們自己。二十一世紀將是以環保為主題的世界,綠色是生命的象征,綠色是現代文明的標志,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周圍的環境,周圍的環境也時刻影響著人類的生活。
二、目前環境污染的形式
2.1、土壤遭到破壞
據參考消息報道,110個國家(共10億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過分開發和牧場的過度放牧,土壤剝蝕情況十分嚴重。裸露的土地變得脆弱了,無法長期抵御風雨的剝蝕。
2.2、氣候變化和能源浪費
溫室效應嚴重威脅著全人類據2500名有代表性的專家預計,海平面將升高,許多人口稠密的地區(如孟加拉國、中國沿海地帶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數島嶼)都將被水淹沒。氣溫的升高也將對農業和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影響。
2.3、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由于城市化、農業發展、森林減少和環境污染,自然區域變得越來越小了,這就導致了數以千計物種的滅絕。因為一些物種的絕跡會導致許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藥品的分子歸于消失,還會導致許多能有助于農作物戰勝惡劣氣候的基因歸于消失,甚至會引起瘟疫。
2.4、森林面積的減少
最近幾十年以來,熱帶地區國家森林面積減少的情況也十分嚴重。在31980-1990年,世界上有1.5億公頃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這種森林面積減少的速度,40年以后,一些東南亞國家就再也見不到一棵樹了。
2.5、淡水資源受到威脅
據專家估計,從下個世紀初開始,世界上將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長期缺水。請記住,我們不能造水,我們只能設法保護水。
2.6、化學污染工業帶來的數百萬種化合物
那些有機化合物、那些重金屬、那些有毒產品,都集中存在于整個食物鏈中,并最終將威脅到動植物的健康,引起癌癥,導致土壤肥力減弱。
2.7、海洋的過度開發和沿海地帶被污染
由于過度捕撈,海洋的漁業資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減少。因此,許多靠攝取海產品蛋白質為生的窮人面臨著饑餓的威脅。
2.8、空氣污染
多數大城市里的空氣含有許多取暖、運輸和工廠生產帶來的污染物。這些污染物威脅著數千萬市民的健康,導致許多人失去了生命。
2.9、極地臭氧層空洞
盡管人們已簽署了蒙特利爾協定書,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兩個極地的上空仍再次形成臭氧層空洞,北極的臭氧層損失20%到30%,南極的臭氧層損失50%以上。
三、保護環境的措施有哪些
人類為了生存所進行的資源及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所有開發和利用都應當從整個自然界,尤其是地球環境的生態系統,即所謂生物圈的平衡狀況加以全面地和科學地考慮,然后再在保護自然環境、維持生態多樣性的基礎上,達到人和自然之間的協調。
3.1、將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和年度計劃,在經濟發展中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3.2、嚴格對建設項目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建設項目的生產主體工程與防治污染設施同時設計、同時建設、同時投產使用)。
3.3、健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規章,使環境管理沿著法制化和規范化軌道發展。
3.4、健全環境管理機構。從中央到省、市、縣四級政府建立了環境管理機構,這些機構依法行使環境管理權力。
3.5、工業企業在進行技術改造時,采用先進的技術和清潔生產工藝,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率;
3.6、按照環保法律有關規定,對企業浪費能源和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的落后工藝和設備實行限期淘汰;
3.7、企業在生產中應該采用無毒、無害或低毒、低害原料。
四、結語
我國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國土遼闊,海域寬廣,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加之有古老的地質歷史,孕育了極其豐富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物種,擁有紛繁多彩的生態組合,是全球12個多樣性十分豐富的國家之一。生物多樣性的意義主要體現在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對于人類來說,生物多樣性的直接使用價值是生物為人類提供食物、纖維、建筑和家具、藥物及其他工業原料;間接使用價值是指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無論哪種生態系統,野生生物都是不可缺少的組成成分,在生態系統中野生生物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一種野生生物一旦從地球上消失就無法再生,它的各種潛在使用價值也就不復存在了,所以,我們要開始保護環境了。
參考文獻:
[1]王燦發:論我國環境管理體制立法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途徑.法學論壇,2003-4期
[2](美)E·博登海默著鄧正來譯: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1999年版
[3]羅國鏘周安康寧波:環保執法的現實障礙及對策構想.環保局網站.2007年1月
[4]劉南威.自然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548.
[5]李春華.環境科學原理[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4).
[6]葉文虎.可持續發展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