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的重要遵循。專題式教學是改變傳統教學方法的一種有效創新形式,改革實施中要遵循“變”與“不變”的有機統一。專題設立需結合區域辦學特色,有效增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指導區域性治理與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教學思路要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展現出區域性熱點、難點、焦點問題。教學中要立足思想政治教育之根本,重視學生主體性與情感體驗,要做到“三貼近”,依據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需求要針對性有所備課準備。
關鍵詞:研究生 ?思想政治理論課 ?專題式教學 ?教學思路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實施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大意義、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八個統一”、加強黨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領導四個方面做出重要指示。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教育部等印發系列文件,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的基本要求、課程目標體系、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材體系建設、組織領導等作出重要遵循。
按照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的《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教材[2020]6號)規定: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設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究”。在此之前,該課程名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規定前后均為2學分。針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石河子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多年前進行改革,總體思路總結為“變”與“不變”:“變”是指改變一門課程、一位教師、一本教材的傳統授課模式,增添區域性特色內容,實行專題式教學授課;“不變”是指教育部指定的教材體系不改變,必須每個章節均設立應有的專題體系。石河子大學立足兵團辦學,辦學特色是“以兵團精神育人、為維穩戍邊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專題式教學,結合區情與區域辦學特色,增添兵團精神講授內容和新疆工作總目標講授內容,該部分內容的增添,本身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應有內涵,符合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踐行胡楊精神和兵團精神,激勵各級干部在新時代扎根邊疆、奉獻邊疆。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要求,石河子大學近年來積極探索研究生思政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教學改革。培養目標是:通過專題教學模式,多方位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豐富研究生的理論學術知識,深化理論探索,培養研究生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正確的理論研究方向。為研究生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促進研究生的思想碰撞,激發創新思維,形成創新思路,提高研究生認識世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方法上,傳授式教學向研討式教學轉變、傳統式教學向專題式教學轉變,實行教師集體備課制。專題開設的規劃,依據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2018年版)的章節結構為根本,開設十個專題。結合新疆工作總目標和兵團精神育人目標,開設兩個專題,主演講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兵團工作的重要論述。具體專題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學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2學時)、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2學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2學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2學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2學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2學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2學時)、堅持和平發展道路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學時)、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與全面從嚴治黨(2學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族宗教問題(2學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屯墾戍邊(2學時),另外增設辯論賽、研討課、形勢與政策專題。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式教學講授思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專題式教學,每一個專題依據主題構建出主干線條進行講授,既要講出大綱規定的核心內容,也要有所取舍,將教材體系轉化為課程體系,密切與實際結合,提高授課的理論性、價值性、生動性、針對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族宗教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屯墾戍邊,服務于新疆與兵團的現實需要,目的是為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的實現筑牢意識形態思想陣地,正本清源、駁斥“三股勢力”長期在群眾中造成的反動思想影響,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弘揚兵團精神。辯論賽和研討課,依據社會發展出現的熱點、焦點問題,進行辯論,學習研討習近平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重大會議精神,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應有的教學目標。每一個專題內容不同,授課思路自然有所差別。作為邊疆地區的高校,授課理論水平與內地高校難以相比,不敢比肩。所以,授課思路的交流,僅能重點將新疆地區增設的特色性專題給予介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族宗教問題”專題,內容豐富、體系繁雜,教師根據原有知識體系的把握,結合新時代的區情變化與具體要求,授課整合出三部分內容。第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宗教問題的重要論述。民族宗教問題十分重要,理論基礎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民族宗教問題的重要論述,研究生學習必須清晰,這是認識民族宗教問題、理解民族宗教問題、解決民族宗教問題的重要指針和理論基礎,所以,講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族宗教問題”的邏輯起點,首先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民族宗教問題重要論述的學習,主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的重要論述、主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問題的重要論述、主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宗教問題的重要論述。第二,新時代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新要求。在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宗教問題重要論述學習之后,要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宗教問題的新要求、新舉措、新思維,新時代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哪些需要我們堅持、哪些需要我們革新、哪些需要我們完善,這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必不可少。該部分重點講解解決好民族問題,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各種錯誤思想觀念;做好宗教工作要積極引導,要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處理我國宗教關系必須牢牢把握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堅持政教分離,堅持宗教不得干預行政、司法、教育等國家職能實施;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嚴厲打擊暴力恐怖活動,扎實推進“去極端化”工作。第三,全面提高新形勢下民族宗教工作水平。該部分是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宗教問題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新要求,解決如何落實的問題,既常見的對策建議部分。具體到授課的內容,可選擇的重要論述非常多,鑒于授課時間的限制,一般性地也是帶有必然性地,主要選擇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特別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創新性地解決了新疆地區關于穩定與發展二者關系的長期爭議。這次會議確立了新疆工作的總目標、工作引領、工作基礎、工作重點、工作措施、工作目標。關于民族問題,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會議講話為2014年9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本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民族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準確把握新形勢下民族問題、民族工作的特點和規律,統一思想認識,明確目標任務,堅定信心決心,提高做好民族工作能力和水平。關于宗教問題選擇2016年4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上對宗教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理論創新典型。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式教學體會
(一)立足思想政治教育之根本,重視學生主體性與情感體驗
教學改革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為了提高本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各專題突出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實現情感目標,突出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強調理論與實踐的指導意義,進而實現能力目標。例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專題,只有在深刻的情感體驗的基礎上才能更加明確地認知到我國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多個方面的成就的全方位、開創性,變革的深層次、根本性,而不是簡單的、可有可無的變化,才能更加深刻地領會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為什么再一次發生了變化,為什么我們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才能更加明確地認知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的風雨變遷,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我國所呈現的狀態,進而更加堅定地認知到為什么歷史和人民會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為什么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才能更加明確地認知到未來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美好生活需要和共同富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走進世界舞臺中央靠的是什么,不是任何一個黨派、任何一條道路都可以,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可以。
(二)授課內容的選擇,要具有針對性,做到“三貼近”
做到理論與實際結合,特別是新疆實際中的焦點、熱點、難點性問題進行講解。新疆地區由于長期以來深受極端思想的影響,在新舉措面前很多群眾思想模糊,認識不清,產生疑問。例如:現實中哪些思想是錯誤的?怎樣理解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哪些是極端行為?為什么是極端行為?等等,需要黨政媒體及時大力解讀與宣傳。在高校,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對研究生、本科生等全體學生必須細講、深講,這是人才培養的需要。對這些問題的講解,做到了思政課“三貼近”原則、學以致用原則,解答了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真實發揮出思政課的“思政”元素,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中,結合實際,在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方面,我們要正本清源、駁斥各種錯誤思想。要讓學生充分認識處理我國宗教關系必須牢牢把握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堅持政教分離,堅持宗教不得干預行政、司法、教育等國家職能實施。要讓學生充分認識把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好,關鍵是要在“導”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準,做到“導”之有方、“導”之有力、“導”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動權。
(三)授課依據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需求,針對性有所備課準備
作為面向全校碩士研究生思政公共課,面臨授課對象人數多、專業多樣且差異大等挑戰。因此,要上好研究生思政課程,必須對授課方式、授課思路與方法等進行大力改革創新,才能滿足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需求,激發其對學習思考的興趣和積極性,進而實現對課程知識概念、理論思想的深入理解掌握。要根據授課班級專業背景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準備和授課案例選取。只有如此,才能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思考興趣,也有利于其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加深對相關概念、理論的理解認識,從而實現思政課與專業課學習的“雙贏”效果。例如,講授屯墾戍邊,對于農學相關專業的學生,有必要結合屯墾戍邊發展中對邊疆地區農業技術進步等內容展開或作為典型案例討論,而對于醫學相關專業的學生,則結合屯墾戍邊中屯墾先驅在邊疆無比艱苦的環境下,其身心健康可能遭受到各種威脅和風險入手,揭示體現其大無畏的愛國精神。這樣,結合了學生的專業知識背景,不僅有助于其更快理解相關內容,而且可以從專業角度迅速升華對屯墾戍邊重要戰略作用、思想價值的認識理解。授課中要發揮多科學交叉、多媒體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組合的優勢,就能不斷提高專題的教學質量水平。例如,對于文史類學生,在授課中加大屯墾戍邊對技術傳播、生態保障、國防建設等作用的講授,而對于理工類學生,要在授課中加大屯墾戍邊對文化交融、社會整合、歷史發展等作用的闡述,從而實現知識上的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思想理論上的融會貫通、兼收并蓄,同時有助于學生對多學科知識和方法的學習及綜合運用。案例使用是改進教學、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手段。要想改進思政課刻板枯燥的印象,就需要引進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的案例。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民族地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新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16JDSZK106)及校級平臺課程(項目編號:2018Y-KCPT01)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鄭昆亮 [1968--]男,漢族,河南人,石河子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民族問題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