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善
摘要:在我國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欣賞課的教學大多是以播放音樂,老師輔助講解,學生聆聽為主,教師和學生在整個課堂中沒有互動,老師看不到學生對音樂最真實的反應,所以很難去判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到哪一種程度。所以,長久以來,欣賞課的教學一直是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我們的欣賞教學要突破傳統欣賞課的枯燥模式,就要充分發現和嘗試各種不同的的教學策略,將各種內容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學生從多個方面去感受音樂,體驗音樂,欣賞音樂。
關鍵詞:欣賞教學;多種策略
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只能夠靠聲音來表現,用聽覺來感受。現代音樂家艾倫科普蘭在《怎樣欣賞音樂》提出:“想要更好地理解音樂,需要以傾聽為手段,只有傾聽才能更好地理解音樂。”在《新音樂課程標準》中,對音樂這一學科作為課程體系的重要部分,提出了相關的要求,就是通過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對音樂的的賞析和認真的學習,培養學生明白音樂的基本常識、學會賞析音樂的方法,從而培養其音樂審美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展與提高。
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我們學習音樂的基礎。在欣賞課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去思考如何培養學生的聆聽能力,提升學生的聆聽水平。不僅僅是要使學生喜歡傾聽音樂,而且要找尋方法去引導學生學會如何聆聽。本文在傳統聆聽的基礎上通過演唱、活動、想象的多種手段感知來音樂,下面以人音版三年級下冊欣賞課 《春》為例,探索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策略。
一、注重直觀感受,激發學生興趣
(一)片段一:導入環節
1.《春》屬于標題音樂,樂曲以輕松愉快的旋律,讓我們聯想到春天的蔥綠。在導入時,我提出以下問題。
(1)出示四張不同季節的圖片,聆聽音樂,這段是音樂是表現的哪個季節?
(2)為什么是春天,不是其他季節?
2. 揭示主題后,聽辨主奏樂器時,我提出了以下問題。
(1)這段旋律是由什么樂器主奏的呢?
(2)對比聆聽,區分哪一段旋律是小提琴演奏?
我拋出四季的圖片,讓學生通過初次的聆聽來選擇樂曲表達的音樂形象,這讓學生的感知更加的具象化,身臨其境的感受樂曲的形象。帶著問題去聆聽音樂,也會讓學生在聆聽時更專注。
從簡單的聽辨主奏樂器入手,再到對比聆聽大提琴與小提琴的音色,學生對音樂的理解逐漸加深,對區分弦樂家族中大提琴與小提琴的不同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外表,而對這兩種樂器的音色有了深刻印象。
二、通過多元感受,捕捉音樂形象
(一)片段二:欣賞環節(1)
1. 初次聆聽全曲,請學生來哼唱自己印象最深的樂句,感知樂曲的主題部分,加深主題印象。
(1)你對樂曲中哪一句旋律印象更深呢?你能哼唱一下嗎?
(2)這段旋律在樂曲中是出現了一次還是多次?
(3)知識講解:這樣多次出現的旋律叫做主題旋律,樂曲中的兩個主題旋律就構成了本首樂曲的主題部分。
2. 模唱旋律,律動感受。
(1)我們剛剛的演唱是連貫的還是有頓促的?為什么會有這樣頓促的感覺?
(2)教師教授:頓音記號要唱的短促,有彈性。
律動感受,在這里我設計了讓學生喜歡的動作來表示頓音彈跳的感覺,要求合上音樂的節奏,通過律動表演感受頓音的彈跳特點,進一步體會到樂曲勃勃的生機,積極向上的態度,熱情而活潑。
(二)片段四:欣賞環節(2)
1. 再次聆聽全曲,加深難度提出新的要求。
樂曲中除了主題部分外,你還聽到了其他的旋律嗎?
2. 多元化感受插部。用身勢動作表現感受音樂形象。
這樣穿插在主部中間還有一些旋律,叫做插部。
師:你在這段旋律中聽到了什么?是誰在歌唱呢?(師做鳥兒的動作)聽,一只鳥兒在歌唱(遞出鳥笛),這只鳥兒喚來了它的朋友們。(再遞出其他兩只鳥笛)鳥兒們越來越多(教師做動作引導其他學生)他們唱著歡快的歌曲迎接著春天的到來(播放音樂)鳥兒從天空飛過,帶來了一陣春風吹過帶給我們春天的溫暖。
三、插入情景,激活直覺感受
在小學音樂課堂欣賞教學中創設不同情景,可以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自主聆聽和感知音樂作品。
(一)片段五:欣賞環節(3)
1. 聆聽重點插部,欣賞春雷,聆聽時思考兩個問題。
(1)這段旋律聽上去還輕松嗎?跟前面的旋律有什么不同?
(2)你們肯定知道這段旋律表現的是?
2. 作曲家在插部三使用小提琴演奏大量的32分音符和三連音,為我們栩栩如生的勾畫了電閃雷鳴的情景。創設情境,全體學生一起表演春雷的場景。
(1)部分學生演奏鋼琴模仿雷聲。
(2)部分學生彈舌與拍手模仿雨聲。
(3)部分學生使用自制樂器模仿樹葉聲。
(4)跟隨教師指令,情境創設感知音樂。
師:音樂進行到這里,天空中布滿了烏云,大風吹得樹葉沙沙作響,遠處響起轟隆隆的雷聲(學生鋼琴),一滴雨水落了下來(部分彈舌),叮咚叮咚叮咚(全部彈舌),雨聲越來越大(加入響指和拍手),中間夾雜著雷聲(學生鋼琴),最后變成瓢潑大雨(全體聲音強)。春天的雨水來得快也走得早,漸漸地雨滴開始變小,變小(看手勢指揮,漸漸地變弱)烏云也散去,陽光重回大地。
在音樂欣賞課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驗音樂,進入聆聽音樂的狀態,調動學生的所有感官,沉浸式的去體驗。情景式聽覺系統,從體驗到感知再到認知,一步步讓學生去了解不同的音樂要素和這些音樂要素的組成規則。富有情景的聆聽和感受,可以使抽象的樂曲更接近學生接受心理。
四、小結
音樂的欣賞教育不是只靠聆聽就可以學好,這是一個綜合的教學活動。要進行教學改革,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從“只教知識”變為如何培養學生去“學會學習”,以及指導“如何去學習”,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主動探索的精神。我們的欣賞教學要突破傳統欣賞課的枯燥模式,就要充分發現和嘗試各種不同的的教學策略,將各種內容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學生從多個方面去感受音樂,體驗音樂,欣賞音樂!
參考文獻:
[1]呂萍.童趣動畫片輔助小學音樂課的可行性探究———基于《新音樂課程標準》十大基本理念[J].北方音樂,2011(12):111.
[2]廉穎華.中小學開放式音樂課外活動建模[J].大眾文藝(理論), 2009(9):195.
[3]欒琳.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欣賞教學[J].商品與質量,2016(05):309.
重慶市沙坪壩區上橋南開小學校 重慶 沙坪壩 4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