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淑芳
大學生健康體質測試作為了解大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各大高校格外注重此項工作。在此背景下,本文通過對影響大學生健康各項因素的分析,并結合大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出了有針對性的應對方式,以此希望能夠為大學生健康體質測試成績提高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同時也希望能夠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各大高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身體的素質情況,因此對其進行體質測試就成了重要的途徑。在我國相關部門頒布的《國家體育鍛煉標準》中明確指出:“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學理念,以此為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打下基礎。另外,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發展建設的主力軍,其身體健康尤為重要,其不僅與我國國民身體素質的提升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也對高校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在此背景下,本文以T市大學生為例,以此找到影響其體測成績的因素,并根據其原因,找到其具體的應對措施,以此提升大學生健康體質測試的成績。
1 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的現狀分析
1.1 學校體育教學的現狀
在學校體育的教學過程中,體育課程是其主要的載體。通常情況下,高校的體育課程有必修和選修兩部分組成,必修課的設置是為了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同時使其了解有關運動的基本知識和操作過程,培養其終身鍛煉的意識。選修課的設立是為了讓學生的愛好在大學中也能得到延續,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愛好選擇一門課程,不僅能夠使學生運動的興趣得到提升,身體的各項機能得到舒展,同時還能使其掌握一項具體的運動技能,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為學生之后的體育鍛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由于每個學校發展的狀況不同,其在師資力量、場地器材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導致學生的興趣愛好不能得到完全的滿足。另外,通過對T市5所大學教師的訪問中發現,其每個學校對體育課的設置也不盡相同,有的學校運用的是俱樂部模式,有的學校是基礎課與選項課相融合的模式。本文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對學生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經統計發現,有53.2%的學生覺得有必要上體育課,有22.5%的學生覺得沒必要上體育課。另外,發現有24.3%的學生對上體育課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雖然大多數學生是喜歡上體育課的,這其中大多數是男生,有大部分女生對上體育課沒有太大的興趣,這也就從側面說明了體育課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小,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通過學生對體育課態度的結果來看,在此種狀態下進行體育課程的教學,不僅不會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終身體育理念的培養。通過對學生不喜歡上體育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體育課程中所教授的內容不能得到學生的喜愛;其次,教師的教學方式不符合學生對體育課程教學的需要;然后,學校的基礎設施不夠,同時場地較小;最后,學生覺得體育課程的運動量太大,其身體機能負荷不了;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學生的身體素質不適合學校所安排的運動。通過這些情況,也說明了學校的基本條件不能達到學生的要求,使其體育課程教學的效果較差。另外,在對5所學校體育教師的訪談結果中發現,有大多數的體育教師認為體育課程中的運動量并不能夠達到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標準,另外,再加上女生的運動量要遠遠小于男生,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體育教學的效果,同時也不利于學生體質測試成績的提升。
圖1:T市大學生對體育課程設置的態度
1.2 課外體育鍛煉的現狀
課外體育課程是對校內體育課程內容的補充,其不僅能夠讓學生的運動量得以提升,同時還可以發展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有利于其綜合素質的發展。另外,還能使學生的業余生活得到擴展,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雙重發展。在進入新世紀之后,我國相關部門就出臺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文件,其內容中提出:在設置體育課程中,一定要有計劃、有目的進行,合理的安排校內、校外體育課程的內容,使其能夠有機的聯合起來,將其結構變得更加完整。
另外,通過對T市5所高校活動形式的調查,發現其大多數學校組織鍛煉的形式為早操、課外活動、運動會、體育社團活動等。但一般情況下,早操只有大一的學生參加,而其上早操的時間,其他年級的學生是自由活動時間。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對于早操呈抵觸心理,另外,大一學生的早操內容為廣播體操或跑步等,這就導致了早操所起到的鍛煉效果不佳,不能達到運動的目的。除此之外,在課外活動與社團活動當中,都與學校的設施比較落后,再加上缺乏專業教師的指導,同樣鍛煉的效果也不佳。關于校內外的運動會,其一年最多兩次,有的一年一次,同時能夠參加的人數有限,這就導致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少,甚至有的學校因為經費原因,不但沒有組織運動員們進行集訓,甚至停掉了比賽。這種情況就造成了校園體育文化的缺失,讓學生不能得到良好氛圍的熏染,同樣使得鍛煉的效果較小。
通過對T市5所高校學生對課外體育運動的態度研究中發現,大一學生參與鍛煉的次數要高于大二的學生,其比例能夠占到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另外男生的人數要多于女生。通過對學生興趣愛好的調查中發展,其主要愛好是球類運動,排名最靠前的籃球,依次是羽毛球、網球、乒乓球等,其展開活動的形式均是以社團為主。在對學生課外體育活動頻率的調查中發現,有35.6%的學生從不運動,有39.7%的學生一周運動2—3次,只有11%的學生每周的運動次數能夠達到5次及以上,并且其每次運動的時間超過了半個小時,13.7%的學生偶爾運動一次。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高校大學生對于運動的積極性并不高,但通過將課外活動運動頻率納入體育成績之后,發現高校學生的運動量有了明顯的提升,同時提體測成績也有了大幅度的進步。所以,缺少合理、有效的鍛煉方法,是影響大學生健康體質測試成績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圖2:T市大學生運動的頻率
2 影響大學生健康體質測試的主要因素
2.1 學生缺乏對體質測試的認識
通常情況下,學生缺乏對體質測試的認識,這就影響其對體育測試的態度,而一個人的態度就決定了其做這件事情的成功率,相應的,大學生對于體質測試的態度也就決定了大學生體測的成績。本文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對T市5所大學的800名學生對體測的態度進行了調查,其結果顯示:有51.5%的學生表示愿意參加體測;有30%的學生覺得無所謂;18.5%的學生對體測持抵觸心理。另外,通過對其問卷答題數據的分析,發現有60.5%的學生在體測中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特別是在中長跑的測試中,只是將自己的成績控制在及格以上就行,認為沒必要浪費過多的時間在跑步上。而這種情況,就會使得部分學生體測結果的不準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T市大學生體測數據的真實性。引起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學校沒有做好有關體測重要性的宣傳,進而導致學生的態度不端正,使得體測成績不準確。
表1:學生對體質測試的態度
2.2 體育課程缺少對體質健康知識的講解
就目前而言,大多數學校在開設體育課程時,并沒有將體質健康知識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體質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通過調查,發現T市大學對體質健康的了解不夠全面,甚至有高達45.7%的學生不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只有8.2%的學生基本知道有關體質健康方面的知識。有69.5%的學生認為不生病、力氣大就是身體健康,另外,只有極少部分的學生認為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也屬于體質健康的內容。通過調查研究表明,大多數大學生并沒有意識到運動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了T市大學生對體質健康知識掌握較少。而這種情況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自身體質的重視,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學下沒有意識到體質健康的重要性,沒有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使得學生對這方面理論知識了解的程度較少,不利于其體測成績的提升。
2.3 學生生活習慣不健康
生活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結果,并且不會在短時間內輕易做出改變。具相關研究顯示,威脅人們身體健康的因素,有50%以上的幾率來自于人們長期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在作息規律與體質健康的研究中,有相關人員提出,作息規律的人體質健康狀況明顯好于作息不規律的人。本文通過對大學生吃早餐的調查情況中發現,只有35%的學生吃早餐,但大一的學生幾乎人人都吃早餐,通過對其學校教師的訪問中發現,T市這5所學校均有設置早操,但只針對大一的學生,對于其他年級的學生沒有太多的要求,這就意味著大一的學生每天需要早起,早操完之后有充足的時間去吃早餐,但對于其他年級的學生來說,學校沒有對其作出硬性的規定,他們想要多睡一會,但又不能遲到,只能犧牲不吃早飯的時間,如果早晨沒有課,為了睡懶覺就直接不吃早飯。同時還存在熬夜現象,相對而言,女生熬夜較少,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熬夜對皮膚不好,因此,其為了保護自己的皮膚,會減少熬夜的頻率。不良的生活習慣可能會給身體帶來不好的影響,最終導致其身體機能受損。
3 提高高校大學生健康體質測試的應對方式
3.1 加強對健康體質測試的宣傳
通過上述情況發現,許多大學生缺少對健康體質測試的正確認識,對其呈現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嚴重影響到了體測成績的科學性。在此背景下,學校要擔任起宣傳的工作,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其加以引導,讓學生意識到健康體質在我們發展中的重要性,以此提高其參加測試的積極性。另外,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對體育課程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增設與健康相關的理論知識,或者聘請一些這方面的專家,以講座的形式向學生講授體質健康知識,讓其從多個方面了解到相關知識,以此確保在之后的運動中能夠掌握科學的運動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學校應該加大在這方面的投資力度,建設體質健康測試中心,并聘請專業的教師,讓其負責學生體質測試方面的工作,并將其體測結果及時告知學生,并根據其每個學生存在的缺點,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此幫助能夠做到健康運動,使其身體素質得到提升。
3.2 根據改革要求,優化體育課程的教學模式
隨著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入,體育課程改革逐漸成為了教育改革的重點,因此,各大高校要想落實好改革內容,首先就要學會利用體育課程的資源,將體質健康相關的內容納入到體育課程當中,加強學生對健康知識的認知,并在學生發展需要的前提下,對其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在《標準》中曾提出,體育教學的內容、目標等,可以根據體測的成績進行適當的調整,并根據其具體的結果設計出最佳的教學內容,以此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體育鍛煉當中,提高對運動的興趣,進而增強其體質狀況,提高健康體質的成績。
3.3 加強對學生生活習慣的管理
在課外活動或者早操期間,學校可以運用廣播的形式,向學生傳播飲食搭配、科學運動等內容的好處,使學生在生活中改掉其暴飲暴食、不吃早餐等壞習慣,學會合理搭配、健康飲食,以此提升其飲食的質量。另外,也可以通過加大對宿舍熄燈或者斷電的管理,養成學生早睡早起的習慣,以此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作息習慣,使其睡眠質量得到提升,進而促進其身體素質的提高。
3.4 完善學校課外體育鍛煉制度
課外體育鍛煉作為體育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其也能為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提供一些幫助。因此學校要注重此項內容的開發,并制定出科學的管理措施。同時,學校還可以將課外體育融入體育課程中,將其化為成績評判的指標,另外,學校應加大對體育運動的引導,以此提高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運動的自覺性。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組織各種體育競技比賽,不僅能夠提高豐富學生大學生活,還能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學校還可以加強對課間操、早操等活動的管理,讓所有年級學生都可以參與,并對課外鍛煉的評價機制進行優化和完善,并明確規定學生一周至少要運動幾次等,以此使學生的運動量均能達標。
4 結論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中,身心健康是其最主要的內容,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中,體質測試就成了得知學生身體素質情況的重要途徑。就目前而言,大學生健康體質測試成績越來越不理想,如何提升其體測成績,成了高校體育教師尤為注重的話題。在此背景下,本文通過對T市5所高校學生體測情況的研究,提出了以下應對方式:加強對健康體質測試的宣傳、加強對學生生活習慣的管理、根據改革要求,優化體育課程的教學模式、完善學校課外體育鍛煉制度等,以此來提升大學生的體測成績。
(作者單位:云南財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