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
摘要:在中國迅速發展5G信息技術上,日常通信設備簡單而實用;特別是新媒體的劃時代產生,讓人吸收信息簡單而多元化,充滿無限可能性。對此,小學的德育工作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教育的時代特點,不斷改革更新,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教教學;德育教育;黨史教育
一、“德育”教育的意義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德”是“品德”,修身、齊家,治國之根本;《論語.述而》中有“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意思: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可見,品德修養在古代教育已經是必須課。在現今追求名利的社會,更不能失去對品德的教育。因此,品德教育成了小學教育重要組成一部分。但小學的品德教育不能僅靠一名教師,一個班會的簡單講解,而是要將品德教育融入學校、帶入課堂、滲透學科、帶動日常。信息技術課程是小學生喜歡的課程之一,若將品德教育融入信息技術課程,通過信息技術資源、情境和具體形象的例子,激發學生們對德育情感,引導學生們理解那些抽象的德育理論,把枯死的理論知識,注入新的活力。
二、如何把信息技術和德育教育融合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指出“學校在德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須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作用”。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認知工具,是落實素質教育的手段,在一定基礎上支持教師德育工作的開展。
1.信息技術課程和良好的行為習慣融合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伴隨學生成長的重要條件,小學生階段正處于人生的初始學習階段,也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最好時機。然而,行為習慣是一個耳濡目染、潤物無聲的過程。教師應該從學生在學校的生活、學習、習慣等多方面抓起,通過一定的要求,正確引導學生們思維發展,讓學生明白良好的行為習慣,優秀的品德素質,將會終身受益。
信息技術課可以結合電腦機房紀律要求,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例如進入機房前安靜排隊,進入有次序,機房內拒絕亂扔垃圾、不大聲喧嘩,愛護鼠標、鍵盤和顯示器等各種設施,離開時更要擺放好座椅、正規關閉電腦、收拾好所帶物品。對于日常遵守紀律的學生們給予獎勵、日常違反紀律的學生們給予教育引導。對此,鼓勵學生們從小事做起,例如在計算機的關機步驟中,強調關機,不僅僅是關顯示器,或者直接關掉主機開關電源;而是從“開始”菜單開始,選擇“關機”,從而保護計算機的數據安全和其設備。不隨意刪除或修改計算機內的程序、不隨意撥插電源、非必要不亂下載東西、不用U盤安裝程序。“勿善小而不為、勿以善惡而為之”,從機房的行為規范中,培養學生們尊重做人、注重細節的性格。此方式方法適合1—2年級的年齡段。
2.信息技術課和網絡的多元化相融合
現今時代,網絡已經不可避免地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然而,互聯網對于學生們就是好像充滿新奇、刺激和沒知的領域。每天都有大部分的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接觸網絡,并利用網絡進行學習或聊天、娛樂。然而,這些學生當中不可避免地有小部分學生透過網絡接觸到色情、暴力和反動等不良網絡信息。對于三觀還沒成熟的小學生們,如果不及時、正確的教育引導,會直接影響小學生們的心理成長,跟著網絡不良的信息變得“有樣學樣”,甚至“肆無忌憚”地放縱自己。因此,小學生們的網絡品德教育成為了信息技術課的重中之中。
在機房的電腦,只要通外界網絡后,通常都彈出一些不適合小學生的視頻、圖片、各種各樣的電子游戲或者網站。這時,學生們往往會有不自然的表現。這時候,教師不要急忙強閉性關掉,更不要對它閉口不談;反而更需要正面引導學生們網絡這些內容。同時,讓學生懂得網絡本身是個虛擬世界,我們要做虛擬世界中有素質有道德的網民,自覺維護規矩和秩序,要懂得區分和遠離垃圾信息;同時,學生們之間互相監督,對自己的親朋好友也多加宣傳,讓學生們在健康、豐富的網絡海洋中遨游。此方式方法適合2—3年級的年齡段。
3.信息技術課程與愛國主義教育相融合
愛國主義教育屬于小學教育中重要一環,也是為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正確的政治態度奠定基礎。但教師往往只重視信息技術的技術性傳授,忽略了愛國教育的傳遞。
例如:在介紹計算機的組成和發展史時,便讓小學生意識到,國家的計算機發展還很薄弱,特別在芯片制造業或者創新發展中,還是與國外有一定的差距。讓學生產生意識的危機感,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又例如:在傳播的國家英雄事例,信息技術課就是最好的傳播渠道,在課程上穿插著國家英雄事例的視頻,增強小學生們對國家的發展信心,樹立遠大志向,增強民族自豪感。在任務驅動中,可刻意加入愛國主義的任務創造,利用flash課程,制度五星紅旗、共產黨100周年賀卡等方式,從而引導學生從生活的滴點愛國。此方法適合4—6年級的年齡段。
4.信息技術課程與黨史教育相融合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黨史,就是一部不斷戰勝困難、創造奇跡的歷史。學生透過黨史學習,做到更加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爭做時代棟梁之材。同時,我們可以推進將黨史教育與信息技術課堂融合,為黨史教育注入新活力。
黨史故事豐富多采,人物故事可歌可泣。但歷史不能重演,人物不能復活,學生們僅靠文字表述,很難親臨其景式感受。利用信息技術便可以做營造聲像俱佳、圖文并茂、形象并存。信息技術可以對黨史的革命文物進行綜合信息數字提取、處理分析,建立“數字化檔案”,然后通過動漫、IP打造、互動電影、紀錄影片等學生感興趣的形式,提高黨史教育的參與度、體驗感。讓革命先烈和黨史故事“近在眼前”!此方法適合任何年齡段。
結語
多年的信息技術發展,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其規模已居世界第二位。但產業大而不強,隨著國家“十四五”規劃的出臺,明確了創新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戰略重點。5G網絡的成熟,使信息技術更容易與教育相融合,特別是德育教育課程,完全可以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對課程形像性拓展,使集體教育、自覺紀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參透在信息技術課程當中。
參考文獻:
[1]法永.小學信息技術課中德育滲透策略淺談.2020年“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
[2]錢偉鵬.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德育教育模式創設與實踐研究.創新教育,2019:139.
[3]曾勇東.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 教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年第30期
廣東省東莞市石龍鎮愛聯學校 52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