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美
一、游戲背景
幼兒園的沙水區是小朋友們非常喜歡的一塊場地,不管是自由游戲的時間還是放學,都有孩子們玩耍的身影,這個案例就發生在孩子們玩沙過程中的偶然一件事。
二、案例描述
(一)場景一
沙水區,彤彤和幾個小朋友正在用鏟子挖沙坑,他們一邊挖一邊說:“我們來比賽吧,看看誰挖的坑最大?”“好呀,我一定比你挖的大”,小朋友們紛紛附和。于是一場挖坑大賽開始了,不一會兒他們就挖了幾個沙坑出來。彤彤說:“你們看,我挖的坑最深”,馬上菲菲也說:“我挖的最大,你看我的洞口比你的大”,“我的最大……”“我的最大……”大家都覺得自己挖的坑最大,開始爭執起來。樂樂跑過來說:“老師,你說我們誰挖的坑最大?”
教師指導:
我看看了他們挖的坑說:“我也看不出來誰挖的最大,不如我們想辦法測量一下吧!”“好呀”大家紛紛同意。“那用什么來測量呢?”我又問。“用尺子量”洋洋首先提議。于是,我找來尺子,讓他們自己嘗試去測量。
(二)場景二
他們開始用尺子測量沙坑,有的測量沙坑的深度,有的測量沙坑洞口的寬度(直徑),但是問題又出現了,由于大家挖的沙坑形狀都不一樣,有的洞口大但不夠深,有的很深但是洞口很小,單純靠對比深度和寬度(直徑)都是解決不了問題,小朋友們覺得這樣比較不出誰的沙坑大,他們又向我拋來求助的目光。
教師指導:
我從沙坑旁拿起一大一小兩個水桶問:“你們說這兩個桶哪個大,哪個小?”小朋友們都指向容積大的那一個。“你怎么知道它更大?”我又問,小寶說:“因為它裝的水更多”,我笑著看著他們,“那你們想到更好的測量沙坑的辦法了嗎?”“我們可以往沙坑里倒水,哪個裝得多哪個沙坑就大”小寶最先想到了辦法。
(三)場景三
小朋友們開始拿起水桶,到水龍頭接水倒到沙坑里,一桶、兩桶、三桶……沙坑似乎是個無底洞,水剛倒進去就滲下去了,坑里始終沒有水,游戲又遇到了麻煩。
教師指導:
我問:“怎么樣才能讓水不滲下去,裝在沙坑里?”
(四)場景四
小朋友們開始去教室里找材料,東東拿起了小紙箱、貝兒拿來了瓶子但是想了想又都放了回去。彤彤來到洗手間看到垃圾桶……她似乎想到了什么,走過來跟我說:“老師,可以給我一個塑料袋嗎?”我到儲物柜拿了兩個塑料袋給她。她立刻跑出去,把塑料袋打開放進沙坑里,然后用桶裝上水又倒進塑料袋……一會兒沙坑里的塑料袋被裝滿,她小心翼翼地將塑料袋拿出來,興奮地說:“老師你看,我的沙坑就是這么大。”小朋友們看到后也紛紛學著彤彤的樣子,用塑料袋裝水,一會兒他們都舉著裝有水的塑料袋說他們的沙坑就是這么大。他們開始比較裝水的塑料袋大小,很快就有了結果。但是,一邊的樂樂和妞妞又因為塑料袋的大小爭執起來,他們都說自己袋子里的水更多些。
教師指導:
“怎么才能知道他們袋子里的水誰的更多?”,小朋友們說“去稱一下就知道了,誰的重誰的水就多。”
(五)場景五
我帶著他們來到幼兒園的食堂找來稱,幫他們把塑料口袋系緊封死,放在稱上稱重,結果樂樂口袋里的水更重,小朋友們都笑了,原來樂樂挖的坑更大。游戲的最后誰挖的坑更大已經不再重要,孩子們在探索中得到的快樂,遠超過比賽的結果。
(六)游戲的總結與延伸
游戲結束后,回到教室我告訴小朋友們,我們剛才用水測量出來的是沙坑的容積,也就是它能容納的水越多、越重,就證明它越大,你們今天回家再和爸爸媽媽去討論,也可以上網查一查資料,還可以用什么辦法測量沙坑的大小?
第二天,小寶早上一來就跑來跟我說“老師,我想到更好的辦法測量沙坑了,我們可以把挖出來的沙子裝進盒子里,誰挖出來的沙子多,挖出來的沙子重,誰的沙坑就越大!”。于是,新的探索又開始了……游戲永遠不會結束,孩子們探索的腳步也永遠不會停止,也許這就是游戲真正的意義所在。
三、分析與反思
這個案例是幼兒在游戲中偶然的一次爭論引發的,教師在隨機處理幼兒的糾紛時沒有一下子給出答案到底誰的沙坑大,而是引導幼兒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嘗試了多種辦法,一次又一次地遇到難題,但是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和啟發,激發了孩子探索的欲望,指引了游戲發展的方向,促使游戲繼續發展生成。雖然說幼兒的自主游戲是孩子們自主、自發的行為,但是并不代表教師完全不管,適當的干預與引導,更能激發孩子的主動學習與探索,幼兒正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不斷地探索中獲得經驗,得到發展。
在這個游戲中,孩子們學會的是“容積的概念”?“容積與質量的關系” ?還是“質量的守恒”?都不是,但是也許在未來初中的某一節物理課上他們會恍然大悟,想起童年的這一次游戲,我們的學習不都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經驗的積累嗎?
四川省攀枝花市實驗幼兒園 617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