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張彤 向映姣
摘要:科技期刊已成為世界科學中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科技期刊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科研實力的重要標志。我國科技期刊數量已進入世界前端,但質量還遠未達到世界級水平,而品牌期刊效應、期刊集群發展則是很多頂級期刊的成功發展模式。本文通過介紹國際出版集團品牌化辦刊模式和一流學協會系列化辦刊模式的成熟案例,分析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辦刊模式的特點,并對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的成熟辦刊經驗進行簡要分析和總結。隨后對我國現階段科技期刊的整體情況進行簡要分析,同時列舉我國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發展的成熟案例。最后,分析西方國家和我國期刊管理制度的現狀和特點,并對我國科技期刊的申報模式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探討我國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辦刊模式的可行性。
關鍵詞:科技期刊;辦刊模式;品牌化;系列化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3-0038-03
科技期刊與科學技術相互促進,并行貫穿于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在科技發展進程中,世界科學中心的變遷對科技期刊的發展也有顯著影響。自1665年科技期刊首先在歐洲問世以來,到現在歷經了350余年的發展歷程,探究科技期刊在不同時期的發展形態,大概可分為四個不同時期:第一個是伴隨啟蒙時代開始的直至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初創期,時間范圍大致由17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第二個是貫穿電氣革命至物理學革命的發展期,時間范圍由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第三個是隨著信息時代逐步到來的繁榮期,時間階段為20世紀的下半葉;第四個是互聯網革命以來的轉型期,也就是當前的科技期刊所處的階段[1]。
在數字化發展時期的今天,科技期刊不僅在數量上大幅增長,涉及的學科類別和期刊種類也日益增多,對社會科技發展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根據烏利希國際連續出版物指南數據庫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球正在出版的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醫藥衛生領域科技期刊約為5.6萬種,這其中包括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Nature)、愛思唯爾(Elsevier)、威立(Wiley)、泰勒-弗朗西斯(Taylor&Francis)四大國際出版集團,這四大集團是當仁不讓的科技期刊出版巨頭。四大出版集團的期刊出版量約占全球科技期刊總量的14.24%[2]。
縱觀四大出版集團在期刊產業上的發展模式,其盡管分屬不同國家,走過的發展道路也不盡相同,但在期刊品牌建設方面卻呈現出驚人的一致性,均采用了主刊—子刊集團化、系列化協同發展的模式[3]。科技期刊的品牌化、系列化發展已成為全球公認的成功運營模式。
本文首先對國內外有代表性的科技期刊發展案例進行簡要介紹,并分析各自的發展特征,隨后結合實際情況,對我國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的發展前景進行探索與展望。
一、品牌化、系列化辦刊模式案例分析
(一)國際出版集團品牌化辦刊
新時代的科技期刊,出版集中程度很高,發達國家的出版業通過強強聯合和業務重組,實現了集團化和全球化的規模經營,同時各出版集團非常注重品牌建設與品牌影響力的提升。品牌科技期刊成功后,品牌子刊逐漸興起,最為典型的案例當屬自然系列,在歷經150余年的發展后,除Nature(《自然》)主刊外,目前自然品牌期刊還有研究系列(Nature Research)子刊32種、綜述系列(Nature Review)子刊20種、Nature Communication(《自然通訊》)以及開放獲取系列(npj)期刊23種[4]。
研究系列(Nature Research)是自然品牌在各學科領域出版的高水平研究類期刊,根據JCR報告2018年的數據,32種期刊中有25種被SCI收錄,其中24種位列Q1區,平均影響因子21.143。綜述系列(Nature Review)是各領域的高水平綜述類期刊,20種期刊中有18種被SCI收錄,均為Q1區期刊,平均影響因子34.120。Nature Communication(《自然通訊》)是自然集團的一本開放獲取期刊,旨在出版自然科學所有領域的高質量研究成果,2018年共發表研究類論文5058篇,影響因子11.878。開放獲取系列(npj)則是與世界各地學(協)會、科研院所合作出版的期刊,23種期刊中有7種被SCI收錄。基本形成了Nature(《自然》)主刊—Nature(《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自然通訊》)三個層級的出版格局。
自1869年Nature(《自然》)創刊以來,這本如今已享譽世界的頂級科技期刊在起初的三十年間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直到19世紀末期,才逐步扭虧為盈。Nature(《自然》)主刊成為頂級品牌后,逐步加快子刊的發展建設步伐,協同發展,日益強大。1999年,自然出版集團(Nature Publishing Group)成立,Nature(《自然》)品牌下的期刊陣列也逐步成形。然而,Nature(《自然》)以及自然出版集團在自身的發展歷程中,從未有過期刊收購行動,所有子刊全部由Nature(《自然》)依靠自身力量創辦運營,而且大部分的子刊主編均有在Nature(《自然》)主刊歷練的經驗。這也就有力保證了自然品牌的延續性和傳承性,同時也是對子刊學術質量的有力保障[5]。
(二)國際一流學(協)會系列化辦刊
本文選取了所在學科領域的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作為研究案例,對學(協)會系列化辦刊模式進行簡要分析。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ASME)于1880年成立。一個多世紀以來,已發展為一家擁有超過12萬全球會員的國際性非營利教育和技術組織。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每年舉辦約數十次大型技術研討會議,并開設幾百種專業發展課程,制定眾多的工業和制造業行業標準。此外,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是世界上最大的技術出版機構之一,出版物種類包括圖書、期刊、會議論文集等。
目前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共主辦32種科技期刊,涉及的學科領域包括制造(制造工程學、設備工程和維護、材料儲運工程、加工產業);基礎工程(一般工程學、能量轉換、能量資源、環境和運輸、摩擦學、材料和結構);系統及設計(信息存儲與處理系統、計算機工程應用、動力系統與控制、流體動力系統與技術、設計工程學、電氣工程及電子封裝)等等。
自1933年創辦第一本科技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應用力學學報》)以來,在近80年的發展歷程中,根據機械工程學科發展的不同時期,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陸續創辦了32種機械工程分支學科領域的科技期刊,截至2020年,有23種已被SCI收錄。從這些期刊的刊名中不難發現,其所代表的分支學科均與創刊時代的學科發展一致。以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JMD)(《機械設計學報》)和Journal of Mechanisms and Robotics(JMR)(《機構學與機器人學報》)兩本期刊為例,這兩本期刊都和機構與機器人學科領域息息相關,JMD創刊于1978年,JMR創刊于2009年。從機器人創新發展進程可以看出[6],20世紀60~70年代,機器人技術還處于產業孕育階段,科學研究大都還停留在概念和設計階段,JMD應運而生;而進入21世紀后,機器人技術已進入智能應用階段,“Robotics”(機器人學)的概念也逐漸明確,JMR隨之創刊。
與此同時,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還會將一些發展前景不太明朗或者逐漸沒落的分支學科期刊重新更名,以更好地順應科技的發展,保持其學科的前沿性,同時亦可保證其商業化發展的良好前景。
由此可見,系列化辦刊模式能夠讓主辦者持續不斷地搭建完備的科技期刊發展架構[7],從而吸引更多讀者和作者,同時也是對主辦者科研實力和科技引領能力的有力證明,刊群的發展歷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記錄并見證了所在學科領域的發展歷史。
二、我國科技期刊現狀
根據2018年我國期刊年檢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我國的科技期刊數量約為4973種(出版單位不含部隊系統),已躍居全球第三位,僅次于美國和英國[8]。隨著國家對科技期刊的發展越來越重視,我國已涌現出越來越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質量期刊。
雖然我國的科技期刊數量已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在期刊的品牌化、系列化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據統計,我國的4973種科技期刊共有1276個主管單位,其中僅有71個單位主管科技期刊數量超過10種,821個單位僅主管1種期刊,平均每個主管單位主管3.9種科技期刊。科技期刊的主辦單位則多達3117個,主辦超過5種期刊的單位僅有29個,每個主辦單位平均擁有1.6種科技期刊[8],總體上顯示出比較分散、獨立的特點。
當然,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我國也涌現出一系列精品科技期刊。比如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主辦的《中國科學》系列刊物。自1950年創刊以來,歷經70年的風雨,《中國科學》逐步發展壯大,成為一個高質量期刊集群,目前共有17本期刊,分別是《中國科學:生命科學》中、英文版,《中國科學:數學》中、英文版,《中國科學:技術科學》中、英文版,《中國科學:化學》中、英文版,《中國科學:地球科學》中、英文版,《中國科學:材料科學》中、英文版,《中國科學:信息科學》中、英文版,《中國科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中、英文版以及《科學通報》。
1995年,《中國科學》雜志社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雜志社”)成立,雜志社是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學出版社)下屬子公司,主要從事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與發行業務,2009年成為全國第一家完成轉企改制的學術期刊出版單位。目前已發展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期刊專業化出版機構之一。雜志社出版期刊的全部論文均在自主研發并經營的SciEngine平臺上發布。
《中國科學》已逐步成長為集品牌化、系列化以及成熟的商業運營模式于一身的國際知名科技期刊品牌。
三、分析與探討
(一)期刊管理制度對比
由于大多采用市場化的運作模式,很多科技期刊出版大國通常對出版機構實行登記制,管理比較松散靈活。公民只要具備必要的資金即可申請開辦出版機構,其組織形式、規模和類型都不受限制。出版機構可直接在網上免費申請ISSN號創辦期刊,申請成功即可出版期刊[9]。政府對期刊出版采取追懲制,即事后懲治的出版管理制度。出版物在出版發行前不受限制,政府機構不做任何檢查,出版發行后,通過有關機構審讀樣刊或社會輿論監督,政府有關機構會依照相關法律懲處出版機構的違法行為。
我國的出版管理制度一直非常嚴格,一直以來實行的都是審批制,且審批極為嚴格。當然,嚴格的審批制度對于出版物質量的把控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也是我國出版物市場一直能保持健康有序的重要原因。對于科技期刊而言,其辦刊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科技創新、傳播科研成果。科技期刊的數量應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有序增加,如果單純實行審批制,在如此嚴格的管控制度下,很難實現國際上頂級刊物通常實行的品牌化、系列化辦刊模式。然而在我國現行制度下,如果直接將期刊出版許可從審批制改為登記制,會給穩定有序的期刊出版市場帶來不小沖擊,并不可取。
(二)期刊申報制度的改革探討
筆者認為,對于科技期刊的系列化辦刊申請,可以考慮選取部分成熟學科作為試點,采用審批制與登記備案制結合的形式。一方面,對于主辦單位或者出版單位采取一系列嚴格的審批制度,比如必須具有成熟的辦刊經驗、完備的辦刊條件(人員、設備、資金等)、至少擁有一個知名品牌的旗艦科技期刊等;另一方面,對于通過嚴格審批的出版單位,比如像《中國科學》這樣具有深厚底蘊以及頂級專家團隊的出版單位,其在一定期限內創辦系列化新刊時則可采取登記備案制,可對年限和創刊數量進行一定的限制,同時對其新創辦的科技期刊進行定期考核,不合格者予以懲戒,嚴重者收回其刊號并取消辦刊資格,確保新刊質量。這樣既可以達到嚴格管控的目的,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給有能力的出版單位必要的刊號資源,使其以最快速度搶占某一學科領域的科技期刊資源,甚至是填補空白。
當然,出版物的申報管理首先還是應該遵循我國現行的各項出版政策和規章制度,筆者也堅信出版物市場必須進行嚴格管控,才能保障其合法有序地發展。筆者的上述觀點僅供學術探討,任何制度的改革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且適合當前及未來發展形勢的過程,逐漸過渡,不能一刀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結語
科技期刊作為記錄、傳播科學新發現的重要載體,是反映一個國家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推動科技進步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科技大國在國際上沒有屬于自己的有影響力的高水平科技期刊是難以想象的,也是難以成為科技強國的。我國已成為出版大國,但還遠遠不是出版強國。對于已歷經科技期刊數百年發展歷史的歐美國家,其在市場的殘酷檢驗下,已經發展出若干成熟的辦刊模式。因此,本文通過介紹有代表性的國際出版集團品牌化辦刊模式和學(協)會系列化辦刊模式案例,分析了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辦刊模式的特點和優勢,同時介紹了我國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發展的典型案例,最后結合中外現行出版管理制度的對比,對中國科技期刊品牌化、系列化辦刊申報模式的改革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也能建立越來越多的、為我國的科研工作者發聲的頂級科技期刊集群。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國外科技期刊典型案例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35-38.
[2]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特征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36-40.
[3] 吳曉麗,陳廣仁.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策略——基于Nature、Science、The Lancet和Cell的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7):758-764.
[4] 吳志祥,蘇新寧.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的發展軌跡及啟示[J].圖書與情報,2015(1):33-43.
[5]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典型國際出版機構期刊運營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43-52.
[6] 李貽斌.現代科技革命與機器人的發展[J].山東交通學院學報,2002(4):53-57.
[7] 王雪峰,古麗亞,呂國華,等.美國物理學會的科技期刊出版及啟示[J].編輯學報,2019,31(6):108-112.
[8]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9)[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244-249.
[9] 盧虎.中美刊號(ISSN)管理之比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1):61-62.
作者簡介:劉丹(1980—),女,北京人,碩士,副編審,研究方向:學術期刊出版理論與實踐。
張彤(1978—),女,遼寧大連人,碩士,編審,研究方向:學術期刊出版理論與實踐。
向映姣(1989—),女,湖南張家界人,本科,編輯,研究方向:學術期刊出版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