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立足東南某省H市輿情治理現狀,深入分析地方輿情引導和治理中的特點和挑戰,比如青年群體輿情現狀、跨區域性輿情趨勢和信息化對輿情的影響等。同時結合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分析人工智能給輿情的治理帶來的機遇。并結合當前遇到的挑戰和機遇,提出地方政府可從加強互聯網思維、吸取健康碼帶來的啟示和借鑒他國經驗三個角度,進一步加強輿情引導和治理能力。
關鍵詞:地方輿情;引導;治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C912.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3-0104-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湖州市市校合作立項課題“地方重大疫情的輿情引導及治理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YSR18
一、引言
《2020年中國互聯網發展趨勢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的互聯網用戶已達10.8億。網絡的普及、新媒體自媒體平臺的崛起,使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輿論的參與者和謠言的轉發者,這給地方政府輿情治理引導提出了新問題、新挑戰。
二、地方輿情的特點和面臨的挑戰
H市總體輿情較為穩定,但也出現了“三妹”鬧元宵、病死甲魚銷售等一系列輿情事件,這些輿情事件呈現一系列的特點和問題,值得深入剖析。
(一)網絡青年已然成為推動輿情的主力
H市的相關數據顯示,在重大事件發生時參與網絡輿論或發表相關言論的最活躍、廣泛的群體是青年群體,點擊率、跟帖率、關注量、參與討論量都是最多的。而參與推動輿情最多的人是青年,且多為文化水平不高但有一定社會經歷的人。網絡青年一般扮演著“輿論領頭羊”和“輿情推動者”兩種角色。從各大網絡評論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網絡青年非常具有責任感和正義感,能站在公理的角度評論相關事件的發生與發展,但有的青年博主往往在未親臨現場實地調查的情況下“蹭熱度”,對輿情發展與處理造成不良影響。同時,事件的不公開、不透明往往會直接導致輿情的偏離和反轉。
(二)輿情已然突破了地界、國界
據統計,H市近年來輿情的產生和發展出現了新特點。以往輿情事件更多聚焦于身邊事,范圍更多在市內,而近幾年國際、國內的重大事件引發的地市輿情不在少數。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當國內疫情趨向平穩而國際疫情形勢依然嚴峻時,如“意大利封城”“印度疫情”等引起了H市民眾的廣泛熱議,有市民在多個網絡平臺和便民服務平臺上號召捐贈口罩等物資支援國外,引發了民眾的支持熱。隨著輿情載體(新聞、論壇、博客、音視頻媒體以及各類新興的社交類網站)的發展,輿情越發突破地界、國界,這是某些“逆全球化”的潮流難以阻擋的。
(三)輿情傳播的跨界性對地域性輿情管理提出了挑戰
地方政府在輿情管理和引導上,對于本地市媒介平臺管理相對容易,但對于服務器不屬于本地市的媒介則難以管控,需要逐級上報,層層協調,且各級管控標準不一,導致地方的輿情管理十分被動。
(四)信息化高速發展讓傳統手段難以為繼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媒體的相互融合,輿情的傳播和發酵呈現速度快、輻射廣、監測難等特點,使傳統的治理手段難以為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網絡輿情傳播渠道復雜。隨著5G時代的到來,移動終端呈現全面覆蓋的趨勢,微博、抖音、微信、今日頭條、bilibili(嗶哩嗶哩)、小紅書、微視等多媒體平臺的涌現使輿情的傳播呈現多樣性、復雜性,輿情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視頻、圖片、聲音,甚至是模擬的VR(虛擬現實),且傳播的速度快、頻率高、輻射廣,這些都不能從目前的單一渠道進行管理。二是網絡輿情爆發迅猛。由于網絡傳播速度快,傳統的引導手段滯后于輿情的傳播,速度也遠不及輿情信息的傳播速度。如重大事件發生時輿情往往呈“井噴式”發展,且次生輿情頻發,傳統手段相形見絀,導致部分地方政府難以及時回應而顯得十分被動。
三、人工智能給輿情治理帶來的機遇
“人機傳播”其實早已在新聞媒體領域開始應用,如新華社的“媒體大腦”[1]等。“人機共生”下,計算機會是我們人腦最有力的補充,它將快速進行信息檢索和數據處理,為我們在技術和科學的思考方面提供有力支撐。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技術加快應用,智能媒體加速發展,將促進新媒介形態演變,重塑媒體生態和網絡輿論格局。這些新事物將為我們的輿情引導和治理帶來新的機遇[2]。
(一)極大提升網絡輿情的分析能力
目前,隨著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網絡上信息泛濫,尤其是發生突發事件后,信息呈“井噴式”傳播,給輿情的監控帶來了巨大困難。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可以使大數據更加智能化,對目前技術無法探測的平臺,如部分視頻、朋友圈內容或者新媒體等進行有效抓取,對隱藏性的輿情動態進行深入挖掘,并通過大數據庫進行整體分析,找出最核心的關鍵性數據提供給輿情治理者[3]。
(二)解決地域、平臺限制問題
目前,地市輿情管理十分頭疼的問題在于地域管不到、平臺管不著。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輿情問題在哪里,人工智能就能引導到哪里,可以解決大部分地域、平臺的限制問題。
(三)進一步做好輿情預防
目前,各地輿情管控常常處于被動應對的狀態,管控已產生的輿情為主,且解決問題所花的人力、物力巨大。而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之后,我們可以在監測中運用人工智能的預測功能,在輿情的醞釀期就快速分析輿情的發展情況,在輿情發酵前將問題解決,將輿情處置前移。
四、地方政府的引導和治理策略
(一)融入互聯網思維是大勢所趨
地方政府必須借助互聯網的力量才能進一步加強輿情的引導與治理,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嘗試。第一,共同引入智媒體設備,依靠AI及互聯網技術建立新的智能化輿情監管平臺。政府通盤考慮集中資源、資金引進智媒體監測設備,打通地域、平臺限制,提高輿情監管效率。第二,培訓輿情監管人員,打造專業化隊伍。很多地市、鄉鎮還在以兼職信息技術人員及網絡評論員來進行輿情監管和引導是遠遠不夠的。信息化隊伍須掌握最前沿的信息技術、最新的智能傳播方式和最有效的阻斷方法,從而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及時掌控網絡輿情。第三,分類分層抓住重點,線上線下互聯雙動。網絡上活躍的群體以中青年為主,要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層次人群的特點,有重點地加強青年活躍區的輿情引導,加強網絡生態建設。要建立線上線下互動平臺,進一步暢通受眾的表達,建好宣傳好心理咨詢平臺、幫扶平臺等,做好人文關懷,從而推動兩個輿論場(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的融合。
(二)健康碼對輿情監管的啟示
健康碼的出現給社會的現代化治理帶來了諸多啟示。一是健康碼的出現實現了“用戶—平臺”的扁平化管理[4],再由平臺數據共享給各個單位。這樣的困擾同樣出現在輿情治理中,各單位、縣區、省市、中央都有自己的監察系統和監測方式,遇到問題時更要逐級上報,等待上級指示或再作協調。這種層級化的管理方式非常不利于地方把握輿情處理的黃金時間,使輿情得以發酵和擴散。所以需要類似于健康碼的系統幫助實現輿情的扁平化治理。二是實現了信息的統一化搜集和共享。目前,輿情的監測仍是“各掃門前雪”,待出現問題后才有橫向溝通,這種落后的共享模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高度智能化的監測系統能實現數據共享,從而加快輿情處理速度,提高輿情預測水平。三是拓展和豐富了在現有技術基礎上應用升級的空間。國家在健康碼上已經做了大量投資,健康碼也已采集了中國幾億人的個人信息數據,如果將健康碼發展為與人綁定的“全碼”,可能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和更精進的技術,但先將其應用于一到兩個方面作為嘗試未必不可。例如,H市下設縣區正在嘗試建立的“誠信碼”,與其另開平臺增加投入,不如借助已有的平臺開發新功能。
(三)學習借鑒世界各國經驗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加深、民眾之間互動的頻繁、國際貿易往來的加強,輿情也逐步國際化。因此,輿情引導與治理不能故步自封、墨守成規,應借鑒國外的案例,多吸取成功經驗。一是以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為代表的自律模式,西方網絡輿情的治理起步比較早,法律機制、道德教育體制都比較完善。二是以歐洲部分國家、澳大利亞為代表的“自律+管制”模式,其在尊重個人自由的基礎上,加強了法律管控、政府信息公開和技術平臺的監測、預警。三是以中東、東亞等部分國家為代表的強制管制模式,比如有的國家曾在總統大選時強行阻止民眾對網站的訪問,封鎖平臺登錄,刪除相關言論,想擊碎改革派的反對和示威,但非國屬軟件Twitter、Youtube等的應用導致輿論場轉載他處,使得控制更加困難。
五、結語
從以上分析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第一,地方政府在治理輿情時也要考慮到傳統文化與輿論群體的特點,再加以與之匹配的處理方式才能事半功倍。第二,網絡輿情管控要依靠立法立制和教育引導相結合。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在治理輿情時必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所以地方政府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制度法規,同時也要加強網絡生態建設與教育。第三,網絡輿情管控是一個綜合性治理的過程。網絡輿情治理與民眾關切的集合、線下事態的處理、法律法規強制介入、網絡道德約束、民眾的媒介素養、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主流文化的認同等都是分不開的,所以網絡輿情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有系統思維和全局意識。
參考文獻:
[1]傅丕毅,商艷青,張寧寧.“媒體大腦”的智媒演變:萬物為媒 人機共生[J].傳媒,2019(04):16-18.
[2]劉香玉.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網絡輿情引導策略[J].未來與發展,2020,44(01):24-27.
[3]傅曉暉.區塊鏈技術在輿情分析中的價值體現[J].青年記者,2020(18):82-83.
[4]王慶德. G2C變革下對健康碼的分析和思考[J].中國經貿導刊(中),2020(06):146-147.
作者簡介:朱秀劍(1987—),女,浙江桐鄉人,碩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公共危機管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