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脫口秀大會》自2017年8月開播至今,已播出三季,憑借其自身不斷創新的獨特節目形式和特殊語言等因素,將脫口秀文化推向主流文化并逐漸被主流文化所認可。本文運用內容分析法,解讀《吐槽大會》第三季依舊能如此火爆的原因,為我國其他網絡脫口秀綜藝節目提供一些借鑒和啟發。
關鍵詞:脫口秀;內容分析;話語狂歡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3-0177-03
一、引言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日漸進步,移動通信基礎設施的日益發展完善,在滿足受眾需求的同時,也使得各類網絡視頻平臺為爭奪流量的競爭愈加激烈,各類網絡綜藝節目紛紛提高節目質量、創新節目形式,為用戶帶來了更好的觀看體驗。脫口秀電視節目作為一直以來備受觀眾矚目和喜愛的電視節目,經過創新加工,成為當下網絡綜藝的新“寵兒”。
脫口秀節目作為外國視頻綜藝節目的舶來品,用了很短時間便實現了自他國引入到落地創新、創造輝煌的發展歷程,脫口秀節目目前已是一些傳統電視衛視及網絡綜藝節目不可或缺的節目,節目的形式、內容等也屢屢創新[1]。2020年由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評選出的一年一度中國視頻節目年度“掌聲·噓聲”的四個“年度掌聲”中,便有一檔脫口秀綜藝視頻節目——《脫口秀大會第三季》。《脫口秀大會第三季》為何能在當下眾多的脫口秀視頻綜藝節目中突出重圍獲得年度掌聲是本次研究的重點。本文以《脫口秀大會第三季》為個案,通過對已有文獻的研究,梳理脫口秀節目的起源,了解脫口秀類型的節目發展,通過內容分析法研究探討《脫口秀大會》產生的話語狂歡,探討其成功的原因,為其他同等類型的節目提供借鑒。
二、脫口秀起源
脫口秀亦稱“談話節目”,常見的節目形式是通過電視媒體將嘉賓、學者等聚集在一起并探討公共議題。脫口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英格蘭地區興起的咖啡吧集會,當時的咖啡館在很多方面影響著中產階級,是他們的社交中心。在當時,咖啡是作為一種公共飲料存在的,一般家庭中是沒有的,只有在咖啡館才能有機會品嘗。咖啡館并非同劇場及沙龍一樣只有貴族和名流才可以進入,這里只要有能力付賬的人都可以進入。當時,咖啡館常常發揮著社交場合的功能,是集會上人們探討各種社會問題的場所。
但使得脫口秀真正發展起來的是20世紀的美國。工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生產進入成熟階段、城市化進程加快,生產力飛速發展帶來電信事業的變革,電話、無線電報技術為遠距離傳遞和交流信息提供了充分條件。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全國化乃至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人與人、國與國的聯系也日益密切,人們對于信息的需求大大增加,傳播的社會需要也與日俱增,公眾利用廣播探討公共議題進一步促進了脫口秀的發展[2]。電視媒體時代,脫口秀已經成為記錄當時美國文化、社會巨大變化以及娛樂的載體,其內容與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等密不可分。
脫口秀節目受眾規模擴大得如此之快,與社會環境密不可分,也與脫口秀和受眾之間的可以用一種輕松、愉快的方式獲取“共同語言”有著必然的聯系[3]。我國第一個脫口秀類型的節目是1996年由央視《東方時空》欄目播出的大型談話類節目《實話實說》。《實話實說》節目沿用傳統的節目形式,通過營造輕松愉快的節目氛圍,在主持人的引導下就某一社會生活事件或人生體驗的話題,讓嘉賓與觀眾們共同在現場進行交談討論、各抒己見。節目的話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極具爭議性的話題,這類話題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話題,它通過嘉賓之間不同立場的觀點碰撞,在激烈的爭論中引發觀眾思考;第二類是對某個具體社會事件進行剖析和探討,這類話題是學者對于此事件的深度解讀;第三類是將節目的主題隱含在“群像”中的“特別節目類型”。《實話實說》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打破了傳統電視節目中電視人辦電視的模式,在節目制作過程中將節目策劃與節目編導分開,使得我國電視行業第一次出現了真正意義的“策劃”。對時政大局的嚴格把控以及對節目內容精準追求的掌控是此談話節目能夠取勝并深受觀眾喜愛的關鍵所在。《實話實說》節目引領并推動了我國此類電視節目的發展,為脫口秀類節目走向繁榮興盛奠定了基礎。
當下各類網絡脫口秀視頻節目在獲粉無數的同時也獲得觀眾的一致好評,使得脫口秀文化被更多觀眾了解和熟知。移動媒介的介入改變了原先被大眾所熟知的媒介生態環境的運行流程、盈利模式等,深入影響著媒介組織內部的核心框架及用戶之間的聯系[4]。脫口秀文化能在新的媒介生態環境中突圍,一方面是受到主流文化的認可,另一方面則是其自身帶來的話語狂歡。
三、脫口秀話語狂歡
麥克盧漢認為語言占據了媒介傳播體系的基礎性地位,稱“我們的時代把研究對象最后轉向語言媒介本身,去研究語言如何塑造日常生活”。互聯網時代所形成的網絡語言和當今時代的社會心態是密不可分的,在較長的時期內將會影響著社會思想的發展,同時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諸多領域[5]。脫口秀類節目衍生的脫口秀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能夠得到主流文化的認可,要歸因于脫口秀類網絡綜藝節目是在新媒體視域下的自由奔放式的言語表達方式及娛樂化的修飾下,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承與捍衛。脫口秀類網絡綜藝節目產生的網絡脫口秀吐槽用語作為新型網絡用語引起網絡世界的話語狂歡,其本質上就是網絡用語自身的更新迭代的表現[6]。脫口秀類網絡綜藝節目的選手或嘉賓在對某一熱點話題或社會現象進行吐槽或表達感想時往往會采用不同的語言形式,嘉賓們在笑著面對選手對自己的吐槽時,也會對自己成為公眾人物之后的得失進行自嘲,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會進行反思,而節目在引人捧腹大笑實現娛樂大眾目標的同時也兼具思考價值及意義,它們通過特殊的言語表達為觀眾傳遞具有一定思想內涵的內容及某種正確的價值觀。
脫口秀類網絡綜藝節目的火爆讓脫口秀網絡語言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引發狂歡,網民們爭相夸張模仿脫口秀節目的特殊用語及語調,并將其進一步改寫、傳播,或以節目選手的“梗”為基礎,講述自己的日常生活,或蹭選手熱度以提升自身內容創作的流量。這些網民復制和傳播脫口秀中選手的經典話語并在此基礎上彼此交流以及進行網絡內容創作,從而由此成了脫口秀文化的共同體[7]。
四、《脫口秀大會第三季》
《脫口秀大會》這一網絡綜藝節目是由騰訊視頻、企鵝影視及上海笑果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節目制定話題,選手根據每期不同的節目話題從不同視角出發運用專業的喜劇獨創能力進行的優質且極具創新性的信息內容輸出,同臺角逐年度“脫口秀大王”的榮譽滿足觀眾的需求及體驗。
節目自2017年開播至今,已播出三季,每一季都在前一季的基礎上創新且更受好評。新京報曾對《脫口秀大會第三季》做出好評,認為來自不同行業的新人的加入不僅為脫口秀行業注入了新鮮血液,更使得節目煥然一新,讓脫口秀文化被更多觀眾了解和喜歡。節目所選取的話題大多都是當今年輕人的焦慮所在,選手用自嘲的方式抒發自身對于這些話題的觀點及感想。節目呈現的并不是一味的高談闊論,而是勇于面對當今社會的苦與窘,用詼諧的言語解構內心的情感,用豁達開朗、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人生。新浪娛樂評價《脫口秀大會第三季》跟前兩季相比更加大眾化和接地氣,李誕擔任主持人和領笑員,以言辭犀利著稱的張雨綺和“初代網紅”羅永浩也加盟領笑員團隊。第三季賽制設計得非常刺激,首期突圍賽就50進25,直接刷掉一半,被稱為“中國脫口秀界的天花板”的周奇墨與呼蘭直接對壘后被刷,《脫口秀大會第二季》的季軍思文也止步突圍賽。相比前兩季,第三季多了很多新面孔,楊蒙恩、House等黑馬不斷出現,觀眾直呼看得過癮。
正如新京報與新浪娛樂對《脫口秀大會第三季》的評價,《脫口秀大會第三季》正是在第一季、第二季的基礎上進行多種形式的創新,在專業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的大眾元素,不再完全沿用脫口秀圈內的視角和評判視角。正是節目呈現的多種“出圈”探索,使得節目賽制更加刺激。《脫口秀大會第三季》一改往年選手選拔的方式,為每位選手帶來公平的比賽競爭方式,所有選手憑實力進行現場對決。
(一)節目賽制分
《脫口秀大會第三季》總共分為10期,從海選的50位選手中通過PK選拔出冠、亞、季軍以及2020年度中國脫口秀演員。10期節目總共采用四種晉級階段,節目第一個階段為第一期、第二期為50進25的突圍賽,以王建國、呼蘭等為首的節目元老與楊蒙恩、李雪琴等脫口秀“新星”進行實力角逐,由四位明星組成的領笑員根據選手現場表現進行拍燈,根據亮燈的情況決定選手去留,晉級選手直接進入搶麥環節。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是節目的第二個階段,在第二賽段30進18主題賽中由3個主題,30名選手,根據內部投票排名高低,依次選擇主題,每個主題下面有十位選手,同場競演,前6位晉級,后4位淘汰。李誕、楊天真、羅永浩、汪蘇瀧四位領笑員依據選手表現進行拍燈,每獲得一盞燈就意味著選手加5票,本輪沒有復活環境。三個主題分別為“不就是錢嘛”“我們,結婚么”“保持聯系,保持距離”。第六期、第七期節目正式進入1/3搶位賽環節,18位晉級選手根據主題賽的排名分別進入上、中、下三個位區,然后以3人為單位分組,每組選手將進行1V1V1比拼。3人的比賽中,獲得票數最高的選手將直通半決賽,而票數最低的選手則被遺憾淘汰,對于居中者節目組將安排選手待定,進入下一賽段。第四階段的比賽采用1v1的PK,根據上一場的比賽成績,選手將會被分為上下兩個半區,每個半區有4位選手,上半區的選手有資格隨機挑選下半區的選手作為對手,進行1V1比賽,敗者將遺憾淘汰離場,直至產生“脫口秀大王”。
回想起《脫口秀大會》誕生之初的定位,是給《吐槽大會》選拔人才。但李誕已經把他打造成一個獨特的“語言游樂場”了。每個人的脫口秀表演,不單單是“好笑”這件事,而是有其立意在內的。第三季幾乎每一期都是有主題的,彈幕里很多觀眾開始以是否貼合主題為評價的標準。其實無論是什么主題,哪怕全偏題,脫口秀也是能成立的,這就是脫口秀比賽不同于其他比賽的獨特魅力。而真正走到最后的讓我們記住的這些老脫口秀演員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往往都是有持續性設定的表演者。例如,王建國在抽搐中變得深刻;龐博永遠的脫口秀第一任“悲情大王”;思文退賽后,楊笠在某種意義上扛起了“獨立女性議題”的大旗。正是在這樣的場域下,最有特色的那匹黑馬——王勉,帶著他的吉他奪冠了。
(二)節目領笑員
《脫口秀大會第三季》除去節目發起人李誕外共邀請了來自各行各業的13位參演嘉賓,其中有4位嘉賓是節目的常駐領笑員,分別是羅永浩、楊思維、大張偉、張雨綺,其余嘉賓都只參演錄制一期。節目所邀請的嘉賓大多都并非從事專業的脫口秀行業,嘉賓們的職業可以劃分為企業家、音樂人、演員等,雖然職業都與脫口秀無關,但都是近段時間頻繁出現在電視熒幕及熱搜榜的公眾人物。例如,參與第一期、第二期的中國內地女演員張雨綺,在參演錄制的同時也在參與由芒果TV錄制的選拔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以及《乘風破浪的姐姐》的成團綜藝節目《姐姐的愛樂之程》等節目;羅永浩作為知名企業家、演說家等身份,參與了《脫口秀大會第三季》中的七期節目,此前屢次因直播帶貨、債務等事件頻繁地出現在微博熱搜話題事件中。2020年,羅永浩正式宣布抖音成為其獨家直播帶貨平臺并完成了直播帶貨首秀,實現直播支付交易總額超1.1億元,累計觀看人數超4800萬人。羅永浩從開始直播帶貨以來的半年時間里,先后助力湖北秭歸臍橙、吉林蕎麥冷面、甘肅平涼蘋果、江西南豐蜜橘、陜西延安小米、陜西富平柿餅等一系列農產品的公益助農直播。
《脫口秀大會第三季》善于通過尋找網絡熱點事件嘉賓吸引受眾。嘉賓的熱點事件話題等讓本就好奇的“吃瓜”群眾得到滿足的同時也由此衍生出新的網絡的熱點。羅永浩在總決賽上自嘲,他所欠的6億債務如今已還清4億,剩下的預計未來一年可還完。他還調侃道,要拍一部名為《真還傳》的紀錄片記錄此還錢的過程。此話題一出第一時間就成了當時的微博熱點,引發了網絡熱議。選手楊笠在節目中吐槽男性的迷之自信、盲目自信的段子也在使觀眾捧腹大笑的同時,引發了網絡熱議,部分網友認為此段子攻擊和冒犯了男性。
(三)節目宣傳
新媒體時代是一個多屏互動的時代,移動媒介的普及改變了用戶原先的使用方式、使用習慣等,傳統的電視媒體時代節目的宣傳方式已經從傳統的電視媒體轉向多渠道宣傳方式、多媒體宣傳模式轉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 70.4%。飛速增長的網民群體為此類網絡綜藝節目的宣傳提供了一個天然的生長環境,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頒布的相關規定也間接推動了此類節目的發展。
信息化時代,碎片化、快速化是當下網絡受眾養成的習慣,受眾對于移動媒介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促使網絡綜藝節目迎合受眾習慣。《脫口秀大會》三季都將節目時長控制在1小時左右,通過對節目高潮熱點的把握避免觀眾的審美疲勞,而精彩的節目剪輯既控制了生產成本,又為觀眾考慮頗多。在利用移動媒體進行宣傳的當下,《脫口秀大會》作為騰訊視頻自制的節目可以利用軟件自身的長處進行宣傳,每天在特定時間向軟件用戶推送節目中精彩的剪輯片段,從而引發用戶對于完整節目內容的好奇,可以推送3~7分鐘的精彩短視頻,讓觀眾在觀看后感到余味無窮,從而想看完整的整期節目。此推送宣傳方式為迎合碎片化、快速化時代下的黃金時段提供了點擊量,為騰訊視頻積攢了大量觀眾基礎。
五、結語
無論是傳統的電視脫口秀節目,還是當下流行的網絡自制脫口秀節目,其最終目的不僅是娛樂大眾更是傳達正確的價值觀滿足觀眾對于優秀脫口秀節目的需求。《脫口秀大會第三季》之所以能如此成功要歸因于節目對于優質內容的不斷追求以及對節目理念的不斷升華,優秀的節目內容更容易引發情感共鳴,讓觀眾更好地參與其中并進行表達。《脫口秀大會第三季》通過嘉賓與觀眾之間幽默的言語互動所形成的話題討論使得節目更加精彩和多元化,同時也引發了觀眾對于一系列話題的思考,并積極傳播正能量,成了高品質的網絡脫口秀綜藝節目。
參考文獻:
[1] 蘇曉龍.我國脫口秀發展的三個階段及相關概念辨析[J].視聽界,2021(01):68-72,76.
[2] 李威.基于《吐槽大會》的受眾心理需求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01):107-109.
[3] 陳玢言.網絡脫口秀節目的“7W”傳播模式研究——以《吐槽大會》為例[J].戲劇之家,2021(03):155-156.
[4] 思凝.這屆年輕人用脫口秀與生活“和解”[J].黨員文摘,2021(01):18-19.
[5] 金兼斌.對麥克盧漢《理解媒介》對理解[J].青年記者,2021(07):48-49.
[6] 何杰麗.基于文本視角淺析《吐槽大會》的受眾心理[J].新媒體研究,2020,6(24):94-96.
[7] 馬雪琦.網絡自制脫口秀節目面臨的挑戰與相應的發展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06):81,83.
作者簡介:道·道圖那(1997—),男,新疆博樂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網絡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