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紅
摘要: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弘揚傳統藝術文化的環境下,美術社團教學中展開陶泥篆刻藝術教學方式,是具備鉆研價值,對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藝術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陶泥篆刻藝術文化是由早期的陶藝和篆刻藝術相結合,融入了陶藝和篆刻的藝術文化,這種古老又具有文化氣息的藝術形式,在當今時代仍被繼承和創新。探索陶泥篆刻社團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有效形式,符合學生的興趣特點,順應時代的需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關鍵詞:陶泥篆刻社團;課堂教學;創新實踐
一、尋找陶泥篆刻藝術的根源
篆刻藝術就是把篆字刻成印章,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我們現在雖不能準確說出印章藝術來源哪里,但是隨著信息科技的進步,中國文字的演變,從實用性慢慢轉變成成實用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篆刻已成為我國獨有的藝術形式,它通過印章的形式展現章法之美、書法之美、刀法之美及金石自然之美。較為常見的材料是銅、石、金、玉等。陶泥篆刻又是怎么出現的呢?它與篆刻結合在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那是因為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不經意或者在嘗試探索過程中積累發現的。陶印最早出現在戰國期,把陶的技術與印章很好的結合在一起。
究竟陶印的起源是什么呢?那就是先民在陶器上繪制圖案和雕刻文字,其中有部分部分先民還在陶器上利用復制和壓印紋飾的陶拍,而這些形狀和紋與印章有相似之處。這種古老而又有研究價值的藝術形式,在當今時代仍被繼承與創新,同時現代的藝術家繼承和吸收了古代篆刻藝術的精髓又大膽地從材料、色彩、裝飾等方面嘗試創新,讓篆刻藝術與陶藝相結合,營造出屬于陶泥篆刻所獨有的藝術魅力。
二、陶泥篆刻在美術社團中的探索與實踐分析
(一)學校陶泥篆刻社團現狀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教育應該視為學校教育中的尋根、固本、強基工程。因此我校美術學科社團結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將傳統藝術文化教育與學校社團課程進行有機融合,積極鉆研,深入學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藝術文化,并且結合學校原有的書寫特色基礎和老師們的篆刻特長,在學校成立了陶泥篆刻社團,這一特色鮮明的傳統藝術深受學生喜愛,學生對此有較高的積極性,同時學校也為陶泥篆刻社團購買了專業的學習工具,經過一段時間,培養了一批陶泥篆刻愛好者。
(二)陶泥篆刻社團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現狀
1.學生對陶泥篆刻的認識度較低
隨著信息科技的進步與教育教學目標的提升,很多篆刻都被發達的機器所代替,無疑是降低了篆刻的學習價值,大多數學生對陶泥篆刻其的真正含義和藝術價值都不太了解,導致學生會認為篆刻缺少研究價值,學習的目的也就是印章,沒有太多的實用價值,因此忽視其的研究價值。只有老師提到書法家寫完書法落款后要蓋一個印章,學生才煥然大悟想起這叫篆刻,學生對篆刻的了解不夠深,當老師拿出用陶泥篆刻成品出來給學生欣賞時,學生才意識到原來篆刻的材料也可以用陶泥來制作的,原來篆刻還可以在材料、造型、色彩等方面去研究,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2.優化活動課程定位和設計。
陶藝的制作步驟和篆刻藝術的章法、刀法等技術方面,對于學生和老師來說雖然有粗淺的認識,但是實際過程中都只是浮于表面的研究,要真正把陶藝和篆刻兩者相結合,對于我們城區建制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大的挑戰。在開展陶泥篆刻社團教學當中我們經常借鑒學習前人的制作方法,但是任然存在有較多思考的問題,如何有效深入學習和理解陶泥篆刻中的相關知識呢?如何有序的開展課程教學?在教學中應該如何更好的把學校的校園文化相結合?如何把在實踐過程中操作?研究過程中會遇到什么問題?會有哪些收獲?我們必須去嘗試和探索。研究過程中我們要有一顆好奇的心和探索精神去追求屬于自己陶印的目標前進。
經過查閱資料和查閱相關的書籍等,有效利用陶藝技術材料等輔助印既可以延伸陶藝課程又可以感受篆刻藝術的魅力。因此我們大膽嘗試,在學校開展陶泥篆刻社團,探索適合小學生身心特征的陶泥篆刻藝術制作技法研究,如:低溫預制陶印坯的制作方法中的選泥、練泥、成型、制紐、陰干、素燒;高溫陶印成品制作方法中的設計印稿、刻印、上釉、燒制等工藝技法。最后在成品制作以后可以依據陶印的外部造型,利用彩色的絲帶編制裝飾,給套印添上裝飾,使之成為具有中國風的篆刻成品。
三、陶泥篆刻社團在美術教學中創新實踐分析
(一)創造篆刻新材料,降低教學的成本
學生在篆刻過程中由于力度不夠和對走刀把握不熟練,有時候會出現滑刀的現象,因此在教學中會出現很多失誤的地方。因此我們在學習篆刻藝術的時候首先要學會操作方法,把最基礎的內容學習好。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把篆刻的金石材料轉化為古樸又具有新鮮感陶泥材料,一來方便力氣的不夠學生進行篆刻,二來能夠還可以降低教學成本,因此有很多的藝術家都將陶印的材料引到課堂篆刻藝術教學當中。 經過前人的探索和創新實踐后,陶泥篆刻的作品在使用過程中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表現力,陶泥逐漸成為美術教學中的篆刻材料。
(二)優化陶泥篆刻制作的過程,豐富陶泥篆刻的表現形式
制作一枚有創意的陶印,需深入陶印的最初環節,運用低溫預制陶印坯的制作方法,首先要選出較好的印坯才有利于陶印在燒制過程中順利進行。低溫陶印坯適合篆刻,這過程就像是制作陶藝一樣,從選泥、制坯、素燒開始就得進行多次嘗試和實驗。
1.低溫預制陶印坯
(1)選泥。對于專業陶印來說用泥較為講究需要特別的挑選,在實踐過程中發現有三種泥料可塑性都很好相對穩定分別是普通的黃泥、陶瓷白泥、紫砂泥,白泥細膩但容易破裂,紫砂泥料黏性較大但色澤偏暗,對于我校的實際情況來說,價格實惠的黃泥黏性適當、定形穩定、顏色合適,是較為合適的選擇。
(2)練泥。泥料對練泥非常重要,制坯前同和面一樣,手法和用力需講究,這樣才能有效地排除泥料里面的空氣,這目的是為了避免在陰干與燒制過程中的出現凹凸和炸裂的現象。
(3)成型。主要是指陶印的大形,寬窄、高度、造型、方圓等都由學生自己大膽去嘗試和探索,讓陶泥篆刻藝術更加富有活力和藝術價值。泥的可塑性不同于金石料,容易變形,制作一枚泥印坯需要精心捏制。
(4)制紐。紐是印章上面的組成部分,是陶泥篆刻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裝飾性和實用性的效果。首先我們由傳統印章紐的造型開始,臨摹精巧易制的印章,如琮、亭、同時也結合現代藝術中的十二生肖、花朵、幾何圖形等。借助泥塑手法和工具制作紐。
(5)陰干。在我們這間小小而又普通教室里嘗試起來,這過程非常重要,需要考慮天氣情況,時刻關注陶印的濕度和干度。印坯基礎部分變化不是很大,但是印紐會因為學生的創新而失去穩定性,導致陶印容易出現變形、開裂甚至坍塌的情況。
(6)素燒,基本上如果針對不同的泥對于烘干的溫度都不一樣,只要控制好電窯溫度,基本不會有意外出現。素燒后,陶印坯就完成了。
2.高溫陶印成品,則是以篆刻為主陶藝為輔,一共有四個制作階段。
(1)設計印稿。由于課堂時間方面的影響,每周安排一次學習的陶泥篆刻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除了社團安排的學習時間,老師也鼓勵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構思,合理安排好時間設計好草圖。由于老師對于篆刻的知識點只浮于表面,缺少內在的研究,于是我們揚長避短,把傳統文樣和現代紋樣的設計為主,經過老師的指導后學生就會用毛筆把已經設計好的草稿直接在印面進行描繪。
(2)刻印。傳授陰刻陽刻技法,根據各自設計好的印文進行雕刻。陶印制作過程中因為材料是陶泥,很容易發生磕碰的現象,用刀時要放慢速度,如出現磕碰的現象要用干凈的毛筆將刻出的碎屑輕輕的掃干凈,這樣可以減少上釉燒制過程中碎屑黏結在一起的現象。
(3)上釉。為了保持印文的清晰度因此不施釉,所以上釉地方多數都是印紐,上完釉后的陶印則與眾不同,色澤明亮又光滑。上釉手法和釉色的厚薄極為講究,太薄釉料清透但變化不大,太厚的掛釉有時會遮蓋了印紐上的造型紋樣。 古樸的陶印加上彩釉燒制后效果非同一般,色澤鮮明。
(4)燒制。燒制環節比較復雜,需控制燒制的時間、溫度、施釉量、技巧等。
3.結繩裝飾套印
在成品制作以后可以依據陶印的外部造型,利用彩色的絲帶編制裝飾,給套印添上裝飾,使之成為具有中國風的篆刻成品。
(三)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1.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篆刻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而陶泥篆刻就是篆刻的載體和另一種展現形式,因此在陶泥篆刻社團教學中以文字的雕刻和印章制作為主,但是陶泥篆刻最為重要的是熟練技能和創新思維,因此我們不應將篆刻技法局限于眼前的表現形式,而是要運用篆刻技藝來實現藝術的創新,讓篆刻這一技藝能夠緊跟時代步伐,走在潮流的前端。
首先教師應該擴大陶泥篆刻的使用范圍,豐富陶泥篆刻的表現形式,讓學生感受陶泥篆刻的帶來的趣味性和美感性,從而對陶泥篆刻保持新鮮感和學習熱情。例如在教學過程當中,需運用多媒體教學來播放篆刻的創作過程和表現形式,通過實際的物體和圖片讓學生感受陶泥篆刻不僅是文字的體現,還可以有更多樣化的體現方式(例如: 形狀、圖畫、裝飾),同時還可以運用多種陶泥篆刻手法實現不同藝術要求,豐富陶泥篆刻的知識內容,展現陶泥篆刻的藝術價值。
2.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陶泥篆刻不論是技術手法還是表現形式都極為多樣化,通過陶泥篆刻技術的靈活運用可表現出豐富的藝術內容,但是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一般只帶領學生練習篆刻技藝,熟悉陶藝的制作方法或者只是給學生一個實例讓學生進行模仿,而一味的模仿只能讓學生的思維固,因此在陶泥篆刻社團教學中,我們不光要帶領學生學習美術知識與技能,更加要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藝術鑒賞能力,豐富學生的藝術靈魂,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篆刻藝術的歷史,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民族的自豪感,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發散思維能力,讓陶泥篆刻藝術更加富有藝術文化底蘊。
(四)積極鉆研勇于創新,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陶泥篆刻社團教學課程的開發效果顯著離不開教師隊伍的支持,我校美術科老師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經常查閱相關的理論知識,到身邊的博物館、篆刻展覽等進行參觀學習,巧用身邊的社會教育資源,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同事在陶泥篆刻藝術社團創建前期,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及時購買平時所需的學習用具,鼓勵老師和學生邊學習、邊實踐,積極斷鉆研勇于創新,教師個人專業發展得到進一步提升。
四、結語
綜上所述,陶泥篆刻是篆刻藝術的新載體,順應時代的發展,符合學生的特點,打破了傳統印石硬度較高的材料局限性,同時又巧妙的利用陶藝的造型的可塑性、釉色豐富多彩性,具有很好的視覺美感,使篆刻學習不止停留在印面的局限性。同時在實踐過程中憑借身邊教育資源的優勢,有序組織教師進行專業的陶泥篆刻技能方面培訓,提升了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校社團將繼續做好陶藝術與篆刻藝術的融合,深入研究,打造屬于學校的特色課程,為學生提供健康發展的宜學宜教平臺,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藝術文化更加富有活力和藝術魂。
參考文獻:
[1]尋玉珍. 淺議開設校本課程篆刻藝術的意義[J]. 廣西教育(26期):12-13.
[2]傅振華, 李少穎. 中國鈞瓷篆刻藝術[M].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1.
[3]范譯勻. 高校美術教育專業的篆刻教學研究[J]. 藝術評鑒, 2020, 000(007):P.157-158.
[4]楊鷹. 高校篆刻通識課程教學研究[J]. 中國書法, 2016, 000(002):71-75.
[5]鄒明慧. 篆刻藝術在中學美術教學中的創新研究[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 2018, 000(004):P.37-37.
[6]張慶雅. 小學美術教育中陶藝教學的實踐探究[J]. 小學時代(奧妙), 2019, 000(006):65-66.
[7]張新坤. 在陶泥活動中塑造孩子們的心靈[J]. 科學咨詢, 2020(2):86-86.
[8]王可. 淺議篆刻藝術與雕刻藝術兩者間的關聯[J]. 戲劇之家, 2020(35).
廣州市從化區江埔街禾倉小學 51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