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幸
摘要:審美教育在漢語言教學中滲透,將賦予其更加深刻的教育意義,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本文主要對審美教育在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滲透進行研究,基于當前漢語言教學實際情況,分析有效的教學路徑,以不斷提升、精進審美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的融合。
關鍵詞:審美教育;漢語言;高職;滲透
前言:漢語言文學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與審美能力,而審美教育的培養目標與之不謀而合。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中華語言文學的魅力,提升其思想,更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對不良思想的抵御能力,肩負起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責任。
一、審美教育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滲透的意義
(一)提升學生審美情趣
在漢語言教學中融入審美教學,能夠豐富學生們的精神文化世界,豐富學生們的頭腦。當精神世界得以升華,其所見之景皆為美色,在學習與生活中以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去探究,去思索。尤其在學習漢語言文學作品時,能夠自主辨別文學作品的優劣,能夠從中自主分析人物形象,辯證地看待人物品質的好壞,從而形成自己的審美價值觀念,擁有更高的審美情趣。
(二)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漢語言文學有其博大的精神,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對待文學知識有其自己的看法。但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有限,在欣賞與分析人物形象、故事背景、文學內容等相關知識時,往往需要教師的引導,這使得思想與看問題的角度呈現趨同性。而在融入審美教育后,以美學角度去欣賞漢語言文學作品,從學生自己、全新的角度看待問題,從細節入手,大膽質疑,大膽想象,大膽創新,此時的欣賞、品評結果將完全不同。學生也更愿意開動腦筋,提出更多見解,間接提升其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1]。
(三)提升教學質量
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要突出審美教育,采用文化感較為豐富的教學資料,再學習過程中使學生收獲更多的滿足感。同時,以審美教育為目標,高職院校可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學習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其中,深悟文學的魅力。可見,當審美教育與文學教育融合在一起后,教學方式與教學思路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以全新的教學理念促使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審美教育在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滲透路徑
(一)發掘美學因素
自古以來,古詩詞中的美學因素數不勝數,詩人用寥寥幾句便勾勒出一幅美麗、動人的畫面,營造一種極具美學價值的意境,這種意境不僅是環境上的,也表現為精神層面上的。因此,發掘美學因素,可從已學過的古詩詞中尋找靈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
例如: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作者對早春的贊美異于常人。大部分作者對春天的贊美多在“煙柳滿皇都”之時,在“碧玉妝成一樹高”之時,而韓愈卻單單對這“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早春進行了贊美,營造出一種若有若無的春之美感,這是相對少見的。
李賀《雁門太守行》,全詩一句未寫戰爭場面的殘酷,卻以各種濃墨重彩的顏色將戰爭的殘酷描繪出來,給人以無限的遐想。血液的紫色,云彩的黑色,兵器鎧甲的金色,無不彰顯出戰爭時的廝殺場面,敵軍的龐大氣勢,我軍不肯服輸的奮戰精神。這顏色正是審美教育所需要的,也是文學教育的重點內容。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一首千古絕唱。就杜甫詩人而言,其審美教育元素就數不勝數。從其個人的生平、歷史背景而言,他報效國家、奮不顧身救駕的精神是“美”的,他關心國家大事,心系百姓的精神是“美”的,他推己及人,由自身的寒苦想到國家,想到百姓的精神是“美”的。而從其詩出發,“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的畫面,更描繪了一幅“泰山俊俏”的美麗畫面。學生們通過詩歌的描繪,在腦海中想象畫面,由此提升其審美價值[2]。
詩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探索、挖掘美學教育的重要寶藏。有《詩經》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有李白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二)合理運用文學作品的審美因素
漢語言文學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在欣賞與學習過程中要對其進行充分的解讀,將文學作品中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文學意境傳達給學生,促使其深刻領悟其中意蘊,與生活結合,與現實結合。同時,教師要不斷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拓寬其發掘作品亮點與價值的路徑,教會學生如何去解讀文學作品,如何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如何與作者共鳴。
例如:再次賞析《老王》這篇文章時,高職學生要以全新的視角來品味,參透其中所蘊含的美學價值。首先從文章寫作背景分析,了解當時所處的年代——文化大革命,所有知識分子都被迫害的情況下,老王卻盡自己最后一點能力去感謝楊絳。這是人性的美,是惡劣年代下閃耀的人性的光輝。而楊絳因自己沒能請他到屋里坐坐而感到自責與內疚,這是自我反省的美,是人格平等的美。
而在學習《孔乙己》時,要引導學生對作品所構建的景象進行聯想,了解作品時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體會思想守舊的老百姓所處的生活環境,理解魯迅先生的作品風格,從全方位的角度來賞析,思考,品味。此時,作品的美學價值也將進一步升華,學生們更能夠理解類似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與作者精神世界產生共鳴。
當然,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較高,教師在教學引導的過程中要充分挖掘作品中的可利用因素,由淺入深,逐漸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除課內知識外,也可選擇課外優秀作品讓學生們細細品味。通過優美的語言、純粹的精神、精致的文學內容,讓學生自行探究,發表自己的感悟,說出自己的觀點。充分調動文學作品中的審美因素,豐富學生們的閱讀經驗,提高教學質量[3]。
(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佳教師,激發學生興趣是審美教育與漢語言文學融合的最有效方式。興趣,取決于學生們的文學功底,取決于學生們當前學習水平,以及其求知欲望。實踐可知,高職階段的學生們好奇心理很強,對新鮮事物充滿探索欲望。教師要充分運用該特點,選取學生們在生活中較為少見的文學作品,來激發起閱讀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通過社會實踐、環境創設、活動設計等方式,不斷豐富學生的社會見識,生活經驗,以此提升其文學理解能力,促進審美價值的提升。
例如:在賞析《紅巖》時,首先帶領學生們參觀抗日戰爭時的歷史紀念館,了解那個時代人們所處的環境,歷史背景,歷史知識等相關內容。同時,觀看相關電視劇、電影,帶動學生們的閱讀興趣,激發起探索欲望。最后,再挑選《紅巖》中較為經典的片段進行賞析,體會江姐那勇敢無畏的精神,體會當時所有革命烈士們無所畏懼的報國情懷,體會勇氣的魅力,學習精神的魅力。同時,教師要將作品中的藝術特色傳遞給學生,文化精髓、藝術魅力不可分割,審美教育亦在其中。
除此以外,興趣的培養與文學功底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更多的優秀作品,積累更多文學常識,潛移默化中提升對漢語言文學科目的興趣。而教師也要創新教學方法。例如:采取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產生好奇心理,吸引學生注意力。在鑒賞《聲聲慢》時,提問讓學生說出哪些詞表現出傷感之意,品味事物的意境,把握詞人創作時的心理活動,此時美學價值便由此顯現。
結論:綜上所述,漢語言文學與審美教育的融合是發展的必然路徑,是教學創新與改革的必然途徑,是促進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思路創新的有效手段。融合審美教育后,有利于學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審美能力、正確的價值觀念;能夠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審美素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梁俊剛.審美教育在高職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滲透方法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20(48):184-185.
[2]彭春紅.審美教育在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11):124-125.
[3]卡麗比努爾·阿迪江.審美教育在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滲透思考[J].作家天地,2019(16):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