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林
摘要: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目標,而且是學生精神成長、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教師讓學生們從小學階段就養成自主閱讀的好習慣能夠利于學生的學習,更有益于學生日后的發展。但是閱讀能力是一個綜合性的能力,它需要學生在聽、說、讀、寫上都得到有效的訓練。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上要讓學生能夠體驗到閱讀的奇妙,感悟閱讀的魅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語文閱讀水平,一方面這是綜合素質教育的目標,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讓學生喜歡上閱讀為目標,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因材施教等措施,激發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一、小學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一定的功利主義思想,其核心表現為應試教育,“一切為了分數”的做法使語文閱讀教學存在舍本求末、急功近利的問題,這就背離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改理念要求,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這是應試教育帶來的最大危害。很多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都有這樣的認識,那就是閱讀教學費力不討好,因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往往是付出很多但是成效卻不明顯。從學校和社會對教學的評價來說,更關注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因此,一些教師在教學中為了所謂的成績,依然被應試教育思想所左右,在閱讀教學中還是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堅持“怎么考就怎么教”,教師“包辦”的問題依然較為明顯。閱讀的過程需要學生直接去參與、感悟進而提升,但是有的教師在課堂上講得過多,經常是先講后讀,甚至是以講代讀,留給學生自主閱讀和小組討論的時間太少,導致學生閱讀參與性嚴重削弱。學生讀書的時間少,嚴重影響了對學生想象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2.1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生的形象思維特征使得興趣成為影響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如果學生對閱讀沒有興趣,甚至厭煩閱讀,就會使能給學生帶來趣味的閱讀教材,變成學生的負擔和煎熬。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閱讀給學生帶來的不僅僅是精神享受,還是財富。但是由于學生對閱讀缺乏興趣,使其不僅沒有幫助到學生,反而讓學生對閱讀產生抵抗心理。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必須要尋找一個正確的方法,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并養成持久閱讀的習慣。筆者認為教師只有將閱讀貫穿于整個教學方能達到目標。具體步驟如下:首先,在進行閱讀前,教師因事先設置疑問,通過有趣的疑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刺激學生想要閱讀文章尋找答案的激情。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題目猜一猜這篇課文講的內容是什么?這篇課文會發生怎樣的故事?這些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讓學生帶著疑惑去閱讀,效果就不言而喻。
2.2利用問題教學法,提升學生閱讀分析能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得到長遠的發展,而小學閱讀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分析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要想有效實現這些教學目標,教師就要讓小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使學生通過主動思考得到提升與進步,這種提升與進步不僅體現在基礎技能的思維品質[2]。“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學生本身深入思考能力就比較弱,此時還是需要做好引導工作。既然疑問是思考的源泉,思考又是學習的起點,那么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就可以利用問題教學法,通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找到思考的方向,提升思考的質量,以此達到提升學生閱讀分析能力的教學目標。在使用問題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保證問題的有效性。問題可以迅速地提出來,但是問題不一定具備有效性。很多時候,教師設計的問題過于淺顯,根本不需要學生認真思考,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會被局限,因此,教師就要控制好問題的難度,設計較難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真正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控制問題的數量,不少語文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對數量把握得不到位。有的設計得太少,一節課就一兩個問題,全程都是教師在講,這樣的比例并不利于學生思考。有的教師則設計得過多,滿堂課都在問,小學生的精力有限,一直讓學生思考的話,一來學生會產生疲憊感,不利于學生后續的學習;二來思考的疲憊感會直接導致思考效果下降,最終就會耽誤課堂的教學進度,對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毫無幫助。因此,教師需要控制好問題的數量與提問的時機。
2.3重視方法引導,提高閱讀效率
要想提高學生閱讀的實效性,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科學的閱讀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這需要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這樣學生在閱讀中才會更有收獲,閱讀才會更加高效。具體來說,要從細節著手。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關注重點詞匯開始,逐漸由詞到句,由句到段,最后落實到整個文章,把握好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要重視從整體上來把握閱讀內容,因為并不是簡單地將各部分相加就能夠實現對文章的整體認識,教師要注意強調整體閱讀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分析閱讀內容,特別是如何去把握文章的主旨與內涵,通過關鍵詞句來把握本質,關注文章的細節,讓學生從細節之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真正把文章讀懂。另外,也要把握好重要的標點符號等,在細節處來品讀文章的內涵所在;還要掌握好重要的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等。為了提升學生閱讀的效果,教師可以結合一段內容進行示范性閱讀與分析,給學生提供重要的參照,幫助學生學習如何有效閱讀,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總之,教師在教學語文閱讀的課堂中,應該用一些新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從感悟詞句之妙到篇章之美,再到情理之深。這樣一來,學生才能夠用心去閱讀,在閱讀中讓自己的情感和文章中的世界相連接。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感悟閱讀,讓學生能夠有想象的空間,幫助學生加深文章的理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語文素養,促進閱讀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于娜娜.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20(13):82+104.
[2]馬春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0(13):177.
[3]葉阿連.小學語文四年級有效閱讀教學策略[J].科普童話,2020(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