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婷婷
隨著我國新課程標準的不斷落實,我國的體育教學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同時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若我國體育教學評價還停留在起出水平,就會極大阻礙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由此可見,體育學習評價改革和創新刻不容緩,制定好的體育學習評價,既能夠調節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還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
教育測評是最為主要的傳統評價方法,其主要檢測教師的教學情況,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審核。除此之外,該種評價內容還重視學生的智力和記憶材料能力,但從總體上來講,還是更偏重于學生運動技巧的掌握和運動成績,這種評價體系存在諸多弊端,不利于體育教學發展。
1 傳統體育評價方式存在的問題
1.1 缺乏權威的評價主體
應用傳統體育評價給予學生評價,學校和教師占據主導,而學生則處于被動狀態,成績成為審視學生優良中差的唯一標準。類似于單向軌道電車是的傳統評價,讓教師成為了整個評價中的主角,學生反而成為了無關緊要的存在。
1.2 評價的形式單一
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體育評價體系單一,通常情況下,考核內容都是為某項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設定,其根本不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只關注成績的好壞。然而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特征,他們的身體體質各有不同,所以每個學生都擁有自己相應的運動指標。而傳統體育評價教學完全忽略了這方面內容,單一的教學評價方式對學生來說有失公允。
1.3 片面強調最終評價
在傳統的體育評價中,學生整個學期的體育學習成績由最終的一個期末成績決定,這種一概而論的評價方式否定了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的努力,同時忽略了培養學生體育意識、陪伴學生港務哲理的教學內涵。這樣敷衍且沒有什么意義的教學評價,不但會使學生喪失體育學習興趣,甚至會讓學生產生對體育學習的厭惡之情。
2 體育學習新評價的主要特征
2.1 突出評價情境的真實性
有一部分體育考核項目的設定與實際生活有較遠距離,如致鉛球項目,這一項目對于學生來說可謂十分雞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既不會用致鉛球來鍛煉身體,也無法在擲鉛球的過程中實現自身有效的體能鍛煉。關于這一問題,相關專家學者也持有反對態度,他們也認為這項評價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不符,不符合體育教學的內涵。只有創設更加真實的評價才能更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2.2 展現個體學習的標準
確立正確的教學目標,保持正確的體育學習評價觀念,同時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潛能優勢,為學生們創設程度適當的評價內容。舉例說明,每個學生都有基本的活動能力,若在原本的活動能力基礎上,學生實現了活動能力的提升,那么就他本人而言,就是進步。這樣的評價方式既能有效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也能更好的包容學生的個體差異。
3 體育教學評價創新的策略
3.1 從教學目標維度上進行評價創新
利用有趣的圖片和兒童化語言對學生進行體育教學評價,能更直觀的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學習情況。小學時期的學生理解能力較差,再加上年齡上的差,使得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年紀的學生心理和身體發展情況制定相應的評價體系。例如,一年級學生的評價重點可以放在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上;二年級的學生關注的評價重點應該放在良好習慣的養成上。其他年級的學生則可以把評價重點放在教學課后的項目測評上。評價的項目可以由學生自選,給予學生評價內容的選擇權,從而展現評價的個性化。這樣的評價體系打破了傳統評價模式,既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能讓學生更好的展現自己的優勢。除此之外,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要適當的調整評價等級的名稱,同時做到評價等級的動態管理。例如,當某位學生進行測試時,可以給予學生多個測試的機會,通過多次測試的記錄和信息分析后,再對學生的學習階段和課堂表現進行觀察比較,建立完整的數據信息,最終在給予學生相應的評價。
3.2 從有效評價角度上進行創新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態,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師可以設置評語適合等級制綜合的新評價體系。教師的建議是明顯的,他技能直接指出學生的不足,也能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對學生來說,這是推動他們不斷努力的重要動力。舉例說明,教師在帶領學生們學習游泳時,看到某個學生游的很好,會忍不住稱贊:“你游得可真好!你很勇敢,我想你下次一定能做到更好!”這樣的鼓勵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很強,若將評語是內容融入到課堂評價中,能更好的實現學性定量和定性評價的互補。
除上述方法外,教師還可以將體驗式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制定全新的評價體系。該種評價的主要內容圍繞單元計劃和教學目標展開,是學生階段性學習情況和活動感受的反饋,教師能夠通過評價結果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態,從而輔導學生進行自我調整,并幫助他們形成評價意識。
總結全文內容可知,構建合理的課堂評價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水平。而課堂評價的構建需要教師結合多方面內容,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包容學生的個體差異,在保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制定全新的課堂教學評價評價方式,既起到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的目的,也能滿足學生的各種學習需求,從而推動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前行。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磨子橋小學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