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帆
羽毛球這項非常大眾的體育運動最早起源于英國。但是在最近的20年以來,每一年的所有世界大賽的男子單打冠軍幾乎全部都被亞洲選手收入囊中。而2017年的世界羽毛球錦標賽冠軍被來自丹麥的選手安塞龍奪得,這是自2001年蓋得打入世錦賽的16年以來第一次有歐洲選手打入男單決賽。安塞龍在決賽中分別以22:20和21:16的比分以總比分二比零的成績戰勝了2008年以及2012年的奧運冠軍林丹。本論文從兩位運動員在比賽中所運用到的技戰術方面進行分析,力求展現出雙方在比賽中發揮的優缺點以及相同點,提出可行性建議,為專業羽毛球運動員以及廣大羽毛球愛好者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林丹與安塞龍在2017年世界羽毛球錦標賽中所展現的各項技術指標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羽毛球技術方面的書籍,以及在天津體育學院學校圖書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愛羽客等網站收集關于羽毛球男子單打比賽中所用到的技戰術運用對比分析、技戰術研究、運動員個人得分手段研究等多個方面,的相關文獻,對世界羽毛球比賽中所用到的技戰術使用以及得分情況等進行整理及分析,以提供本研究所需數據資料。
1.2.2 錄像觀察法
使用央視影音APP查找并觀察2017年羽毛球世界錦標賽男單決賽整場比賽的視頻進行錄像觀察。
1.2.3 數理統計法
對觀看比賽視頻中收集到的統計數據錄入表格,進行分析統計處理,掌握運動員所使用的各項技術所占比例,為本場比賽的技戰術分析提供數據分析資料。
1.2.4 對比分析法
針對2017年羽毛球世錦賽中林丹和安塞龍的發球,接發球技術、前場技術、中場技術、后場技術、主動得分方式與失分方式、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結論。
2 結果與分析
2.1 林丹與安塞龍前場技術運用分析
整場比賽中林丹和安塞龍前場技術的使用中搓放球的使用率最高,分別占林丹與安塞龍前場技術總拍數的47.1%和47%,挑球與推球其次,挑球占林丹與安塞龍前場拍數的37.6% 和39.5%。推球占林丹與安塞龍前場技術的6.9%和11.3%。勾球和撲球較少分,勾球占林丹與安塞龍前場技術的4%和1.7%。撲球占林丹與安塞龍前場技術的2.5%和2.4%。在這場比賽中安塞龍使用搓放球較多,更多的是通過搓放球逼迫林丹挑高球給自己創造主動進攻的機會形成積極地下壓。而由數據可知林丹除了搓放網技術外,推挑球的使用率也很高,像林丹這樣較高頻率的使用推挑球并不是意味著林丹處于一種被動的防守狀態,而是林丹通過推挑球來主動控制安塞龍的后場,從而破壞對方的整個步伐的連貫性,使得對手無法在最佳的擊球點擊球,從而無法進行強有力的進攻。
2.2 林丹與安塞龍后場技術運用分析
林丹的后場高遠球的使用率為9%,而安塞龍的高遠球使用率為17.3%。兩位選手在比賽中使用高遠球,主要在較為主動的高手位,是通過與對手形成多拍的對拉,在消耗對方體力的同時迫使對手回球質量下降從而尋找主動進攻的機會。除了高遠球技術,林丹與安塞龍在比賽中還使用了大量的吊球,而吊球又根據使用情況的不同分為在主動情況下的高手位吊球、和在低手位較為被動的情況下使用的被動吊球,吊球技術占林丹后場技術的36.1%,占安塞龍后場技術的14.7%。通過錄像可以看出,可以看出林丹比較偏向打拉吊控制,林丹通過吊球的主動得分較少,但是在調動對手跑動的方面作用很大,在自己主動的情況下通過高手位吊球控制安塞龍的網前,在限制安塞龍進攻的同時保存體力尋找機會,而在被動的情況下接后場球時多使用低手位吊球是為了在減慢場上節奏的同時銜接自己的步法。而安塞龍偏向于積極進攻性打法,在他占據場上的主動情況時使用高手位吊球較少,多在自己比較被動的情況下使用低手位吊球,通過吊球為自己爭取調整步伐的時間,從而更好地組織球路進攻。殺球技術是后場技術中威脅最大的也是使用率最高的技戰術,一般在比較主動的高手位使用。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林丹與安塞龍主要運用的前場技術是搓放網和挑球,林丹的挑球使用較多,安塞龍的推球使用較多。
(2)林丹高手位主要運用的后場技術為殺球、主動吊球、平高球,而低手位主要運用吊球。而安塞龍的后場技術主要是高手位殺球和高遠球,而低手位主要運用吊球和平高球。
3.2 建議
對于林丹來說,在發球時可以適當結合突襲對方后場的平快球,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對于安塞龍來說,可以在接發球時可以結合推,勾等技術靈活運用,在緩解自己網前壓力的同時也可以控制對手后場。
(作者單位:天津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