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賀

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孩子成材的使命。在孩子教育這條路上,教師和家長應攜手同行。今年兩會上,政協委員聚焦家校共育,提出很多真知灼見。
“成人”比“成材”更重要
“目前,我國有2億多未成年人,寧夏有150多萬未成年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來,隨著社會轉型加速,傳統的家庭結構和功能發生深刻變化,青少年的知、情、意、行不能夠協調統一,造成各種心理困擾。”楊麗委員說。
經調研,她認為目前部分未成年人的行為失當主要表現在如下四方面:認知偏差,表現為好奇心強,心態逆反、心理自卑,自我保護意識淡薄;情感不當,表現為情緒調節能力弱,人際關系不協調,表達極端;意志不堅,表現為精神空虛,理想信念模糊,三觀不明確;行為失控,表現為自我意識強,思維早熟,追求獨立。
在實際生活中,一些父母只關注孩子“成材”而不是“成人”,存在“重智輕德”“重身體健康、輕心理健康”的傾向。
楊麗表示,“成人”比“成材”更重要。她建議,加強家校共育融平臺工程建設,打造專業的家長學習體系,以“前沿家庭教育核心理念”為指導,讓家長走進家長學校、社區、企業,學習體驗家長課堂,開始由淺入深地系統學習,成為“智慧的爸爸媽媽”,讓父母常態化學習成為家校共育機制,形成體系化、階段性學習的良好局面,全面推進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的家校共育線上線下服務體系,切實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父母需要不斷學習
韓玉紅委員目前就職于銀川一中。她表示,目前全區各個中小學校(幼兒園)陸續成立了家長委員會,相較于過去,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參與度提高了很多,但也存在流于形式、家校界限模糊等情況,離真正實現家校共育還有一段距離。
韓玉紅在前期調研時發現,一些家長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退后,有些家庭過于依賴學校和教育機構;家庭成員“421”的倒金字塔的構成模式面臨諸多困境,部分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或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分干涉,或放任自流,這都使得孩子的心理更加脆弱;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也不完善。
她建議逐步實施“家庭教育支援推進事業”:讓有能力的家長為學校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與服務;全體教師應不斷加強家校共育理念;加快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學校組織、家長參與、社會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積極構建、推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網格化”建設;強力推進專業化建設,提升教師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能力;持續探索科學化發展,加快研制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評價體系;全覆蓋開展新生家訪、家庭教育指導計劃、全員導師制度;遴選形成若干個示范中心,評定各個級別的“家庭教育創新實踐基地”,使之成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表率。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校共育,韓玉紅建議,加大學校教育關愛力度,建立學校校長、教師聯系幫扶校內農村留守兒童的機制;明確強化家庭和家長的法定教育責任,鼓勵父母取得居住證的適齡兒童隨父母在工作地入學。
形成良好家校合作機制
“家庭教育工作是牽手三代人的民生工程,這項工作不僅與教育工程有關,還和就業、養老工程有關,是素質教育基礎之基礎、和諧社會根本之根本。”文軍委員說。
文軍建議,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長效機制,并把家庭教育工作納入單位考核的硬指標,形成共同關注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圍;以家庭教育為突破口,創新精神文明工作、青少年教育工作、文化建設工作,借此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建議每年在全區范圍內開展家庭教育公益講座1000場,服務家長兒童50萬人次;加強對教師的家庭教育培訓,借此形成家校合作的良好機制。
(來源:《寧夏日報》2021年01月30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