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英語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愈加重要。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對初中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英語知識,還要求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現階段,社會發展呈現信息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因此,創新能力培養將是現在和未來教育發展的核心目標。
以興趣推動英語學習
隨著素質教育和核心素養理念的深入人心,人們的教育觀念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相對于“教”,人們更加關注“學”,人們不再一味地強調教師的重要性,而是更希望讓學生更加主動地自學、探索。無論是自學還是探索,其動力都離不開“興趣”二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量的研究數據表明,興趣才是推動學生學習的最佳動力。初中階段的學生有思維、有個性、有獨立意識,同時也具有強烈的逆反心理,任何來自外界的推動力都不足以維持學生長時間的專注和學習,只有發自內心地接受、喜愛學習,學生才有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以興趣為引導的學習,才能引發學生思考,學生才能閃現出智慧的火花。
事實上,任何一個學科的學習都不是單向的,需要師生雙方共同參與,學生在相互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學習思路逐漸清晰,對知識的理解逐漸加深。因此,教師要將知識與學生的思維、心理發展相結合,以學生感興趣的視角展開教學,激發學生的思考、討論,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喚醒和激發。以Fashion這個主題的教學為例,這本身就是一個開放性較強的話題,因此是培養和鍛煉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好機會。針對這個主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分享自己對時尚的認識或印象中的時尚人物。討論結束后,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分享小組的討論結果,這個過程中,既是對學生溝通、交流能力的培養,又是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考驗。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學習模式,極大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針對小組的表現,教師再進行指導和點評,幫助學生樹立英語學習的信心,同時增加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以創新教學模式帶動學生創新意識提升
在學生接受教育的整個過程中,教師是對學生啟迪最大,也是影響最大的人。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教師就要做好學生的榜樣。無論是思想上還是行動上,教師都要時刻嚴格要求自己。從思想上,教師需時刻保持與時俱進、勇于探索和創新的意識,不斷思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推進教學創新改革。行動上,教師需創新思維,以全新的教學方式帶給學生更好的學習和情感體驗,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以Films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的模式引導學生開展課前預習和課堂教學準備。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一段演講,主題是“我最喜愛的一部影片”。學生自己準備演講的材料,課堂上再將準備的資料分享給教師和同學們。有的學生喜歡喜劇,因為可以讓人放松心情;有的學生喜歡科幻劇,因為可以開發想象力。但無論學生喜愛哪一類的影片或者哪一部影片,只要是充滿正能量、價值觀正確的,教師都要給予鼓勵和肯定。通過不同學生的分享,給予學生充分的表現機會,能讓學生的英語口語得到鍛煉,思維得到發展。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教學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
以實踐促進英語實用能力發展
英語作為一門交流類的學科,其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要讓學生能夠熟練地應用,而不是“紙上談兵”。尤其是因為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和部分學生缺乏語言環境,一些學生現階段真正用英語的機會不多。因此,面對英文中的一些習慣用法和固定搭配,有的學生難以接受。這一方面是因為缺少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因為實踐機會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些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同時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和差異,開闊學生的視野,打破思維的局限性。
以Food and lifestyle為例,教師就可以以中西方的飲食文化和生活習慣為切入點,開展對比教學,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比如中餐和西餐的對比。對于這樣比較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以“中西方飲食習慣和差異”為主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和學習,自行查閱相關資料。課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走上講臺,講一講自己的預習成果,分享的角度可以多元化,重點在于鼓勵學生融入課堂學習中,提高對英語學習的熱情,讓學生逐漸敢于開口說英語。與此同時,學生分享和表達的過程,對于其他同學來說,也是英語聽力鍛煉的機會。這樣的教學方式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既體現了英語學科的人文性,又促進了學生能力的發展。
事實上,英語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開闊眼界、豐富知識、發展思維、增強創新意識的過程。教師要借助英語教學這個平臺,讓學生的素養和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東臺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