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春慶
學生在學習初中地理時,需要與他人交流學習。如果學生不具備交流能力,那么在交流時就會出現障礙。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使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得到社交能力的訓練。
引導學生掌握交流的技巧。教師在引導學生交流時,需要讓學生先掌握交流的技巧,這樣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準確地傳達給對方。
以《地球和地球儀》一課的學習為例,如果學生要與他人交流什么是地球儀,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出示交流的實物(包含地球儀本身、地球儀的圖片等事物)。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在交流時,如果只是在抽象的層面探討事物,對方難以把事物具象化。為了讓對方迅速了解自己需要交流的內容,學生可以把要探討的內容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學生通過出示地球儀說明自己要探討的對象,對方更能直觀地理解。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應用概念來說明這件事物背后的本質,如:“為了便于認識地球,人們仿造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這個模型就是地球儀。”在這里,教師應讓學生注意,在探討概念時,不要出現概念錯誤,比如不要生造概念,不要錯誤地說明概念。只有如此,學生才能準確傳達自己探討事物背后的本質。教師需引導學生說明探討事物的價值和意義,可以應用具體的案例來說明,比如:“我們如果現在想要了解北京在哪里,若手上有一個地球儀,就能夠準確找到北京的地理位置,并且能夠根據地球儀提供的信息來討論與之相關的內容。”
引導學生熟悉交流的規則。部分學生在與人交流時,沒有掌握交流的規則,導致出現交流的障礙。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界定規則和制定規則出發,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
以《地球的運動》一課的教學過程為例,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共有三人,每人需要完成一個主題的闡述。學生A說明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晝夜交替與時間差異現象;學生B說明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季節變化與熱量差異現象;學生C說明五帶劃分的界限及各帶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制定話語權交替的規則,即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要合理分配交流的時間,不能獨占話語權;當一名小組成員探討話題時,其余的小組成員不能插嘴,要盡量等到小組成員說完自己的話題以后再交流,如果有某位小組成員有重要的問題需要提出,需要舉起手。教師要引導學生看到,在交流的過程中需要遵守交流的禮儀。
部分學生沒有接受過交流訓練,導致他們在與人交流時,或十分自我,或缺乏交流技巧。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建立規則、熟悉規則出發,提高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雖然教師只是引導學生在學習時應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交流,但是學生掌握的交流規則,是可以適當地遷移到其他交流環境中使用的。
引導學生優化交流的氛圍。當學生掌握了交流的規則以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看到,有些學生在學習時,很會活躍氣氛,甚至只要有這樣的學生存在,整個小組合作的氣氛都變得良好。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優化交流的氛圍。
例如,在學生討論前,教師可以讓學生看一段學生討論過程的視頻,同時做一些引導。
學生A在交流前,先對大家說:“現在,我們這些小組成員又聚集在一起了!我們今天要怎么辦?”其他小組成員一起說:“今天我們也要變得很優秀!”然后,小組成員一起做一個加油的手勢后才開始共同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看到,學生A在交流的過程中,非常重視交流的儀式。有時,應用一種儀式,能夠讓大家重視交流,了解交流的目標和思想等。學生可以運用這種方法調動氣氛。
當小組成員B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一個名詞的概念時,學生C立即給予他反饋。他們用眼神跟學生B交流,并且豎起了大拇指。在這個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看到,在交流的時候要多看到別人的優點,當別人做出好的成績時,應給予激勵,這有利于優化交流氛圍。學生可以應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進行交流反饋。比如學生可以說:“今天你說得很好,特別是邏輯的整理,真是太棒了!我如果來表達,語言可能沒有你說得簡煉。”在激勵他人時,要真誠、言之有物。如果時間有限,教師沒有太多時間給予學生語言激勵,那么可以應用表情語言、動作來給予反饋,然后在必要的時候,再補充自己的看法。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具備一定的交流能力。教師在開展地理教學的時候,應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開展這樣的教學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使學生順利地與他人交流。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鹽城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