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然通
語文課是語言文字訓練課。聽、說、讀、寫構成了語文教學有機統一的整體。要提高語文素質,就必須優化語文教學的過程。 “一課四練”這一課題以語言文字訓練為實質,打破了“滿堂灌”的弊端,真正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開展聽、說、讀、寫的訓練,做到既有教師精當的“訓”,又有學生大量的“練”呢?經過嘗試摸索,我覺得:注重“讀”的訓練,以“讀”當線,巧牽三練,是進行“一課四練”的捷徑。
一、以“讀”助“聽”
我每次上課都非常注重用聲音打動學生,感染學生,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在情感熏陶下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每次上課前總會精心準備,除了備好課,熟悉教材外,我還反復誦讀課文,從嚴要求自己,不僅字要讀準、吐字清晰,而且還非常注意語速的快慢,語調的高低,節奏的輕重緩急,使用普通話不斷的讀,反復的讀,直到讀通了、讀順了,讀出韻味了為止。由于專注刻苦,所以上課時讀課文如行云流水、聲情并茂、形神俱出,奉獻給學生一道豐富的精神大餐。
如何培養學生的聽力,引導的方法很重要。我在教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重點段“炸暗堡”時,為了讓學生主動去領會驚心動魄的戰斗場面,領略英雄的崇高靈魂,我以讀代講,聽了一遍朗讀錄音后,我問學生聽了什么?他們回答聽到了喊殺聲、沖鋒號聲、董存瑞的高呼聲,除此之外,沒有什么深一層的東西。我又進行第二遍聽讀,并要求聽出深一層意思,這回他們聽出了董存瑞放炸藥包情況之急,最后炸堡。至此,我的目的還未達到,于是再次引讀,要求聽出場面所反映的精神。終于,他們聽出了董存瑞頂天立地的剛毅意志。至此,把董存瑞為新中國而不怕犧牲的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慨給聽出來了。這樣以“讀”助聽,以“聽”悟讀,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吸收知識的積極性,從而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性質。
二、以“讀”激“說”
“說”的訓練是綜合性很強的訓練,它既是語言的訓練,也是思想認識水平的訓練。“讀”是“說”的基礎。很多說的內容,學生要靠眼看耳聽心悟。“讀”能給學生“說”的感官材料。因為“讀”有物可依,“讀”能創設情境,情境陶冶情感,情感能激發表達欲。在進行《可愛的草塘》一文教學時,我大膽取舍,抓住有特色的段落進行“讀”的訓練,激發“說”的念頭。“浪花翠綠翠綠的,綠得發光,綠得鮮亮。歡笑著、翻滾著,一層趕著一層涌向遠方。仔細瞧那浪花,近處的呈鮮綠色,遠一點兒的呈翠綠色,再遠的呈墨綠色。一層又一層,最后連成一片,茫茫的跟藍天相接”。“綠得寬、綠得活、綠得可愛”這些不同層次的感受,在學生為自己的發現而興奮時,進一步“說”的時機到了。我叫他們把目光轉向窗外波光粼粼湖面上,仿說一下湖面景色。學生把“風吹皺了一湖水”的情景表達得生動細致,連平時很少說話的學生也躍躍欲試了。
所以我在語文課堂上就很注重訓練學生的說,課堂上提問讓他們說,有問題交流探討讓他們說,課下留下話題讓他們討論也讓他們說,舉辦班會時讓他們積極發言還讓他們說,專門舉辦演講賽、辯論賽更讓他們說,經過訓練,原先一些性格內向,課堂上連回答問題都不敢,一說話就臉紅的同學,也變得大大方方,口齒伶俐,現在課堂上有不同觀點敢說,讀書時暢談感受敢說,社會上與人交往也敢說,既提高了能力,還改變了性格,由于經常辯論,他們反應機敏,能抓住要害,不僅說的頭頭是道,而且入情入理,準確嚴密。我們班培養出了一些小有名氣的“演講家”,多次在縣鄉比賽中獲獎。我充分給予他們每一個表達的機會,讓他們在說中學習,在說中鍛煉,在說中成長既培養了他們的思辨能力,也提升了他們的思想品味。
三、以“讀”促“寫”
俗話說“學以致用”,光會聽、說、讀還不夠,在能聽、會說、多讀基礎上還要善用筆寫,把自己心中的情感寫出來,形成文字,變成一篇篇情文并茂的作品,而這也恰恰是學生最害怕、最頭疼的,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一提作文就戰戰兢兢,心理上有很大的負擔,這就需要打消他們心中的顧慮,去掉他們的心理包袱,讓他們知道寫作文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此在最初訓練時要下一番功夫,作文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中感受體驗最深的,他們最想說的就讓他們說出來,為什么讓學生寫作文寫不出來,而早戀的學生寫情書則能幾頁甚至幾十頁的寫呢?這是個有意思的現象,也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正是他們心中有想說的話希望一吐為快,所以我們要做好正確疏導。我剛接手的班級,我總要先讓他們說他們最想說的話,暢所欲言,然后把他們最想說的變成文字,再加以編輯整理就成了一篇篇文章,讓他們覺得寫作文并不難,還要給他們要求寫日記,每天把當天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不論長短都要堅持,形成勤于練筆的習慣,而后再訓練他們學會聯想,由一個人、一件事聯想到與之相關的人和事,這樣面就寬了,可寫的內容就豐富了
語文課的訓練主要是書面語言的訓練。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書面表達的能力,改變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狀況,我們在教學中就必須切實有效地加強“寫”的訓練。寫”不僅僅指寫作,它有很多方面。在教學中隨時都可能進行不同層次的“寫”的訓練。課文《火燒云》有這樣一段話,“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通通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都有,還有一些說也說不出,見也沒見過的顏色”。短短幾句話,我以下面幾個方面來練“寫”。首先讓學生默讀,寫出表示顏色的詞,這是批注寫;然后用簡煉的詞寫出顏色變化的特點,這是概括寫;引讀后,學生用“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寫一句話,這是造句寫;最后朗讀想象,描繪當地日出景象,這是片斷仿寫。把“寫”的訓練,融進不同方式的“讀”中。學生讀得很深情愉快,寫得自然輕松。克服了學生厭寫懼寫的心理。寫的訓練學生接受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就會更快地達到最終目的。
由此可見,在進行“一課四練”時,以“讀”當線,能有效地牽串“聽、說、寫”三練。但是,“讀”這根線要選準,內容要緊扣中心,方式要科學多樣,還要保證它的時間,這樣,“讀”的牽頭作用才會顯著。
(作者單位:懷集縣幸福街道中心小學,廣東? ?肇慶? ?5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