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如今科學智能高速發展,部分人群難免無法跟上時代的節奏,但其同樣具有享受現代科技成果的權利,不如擴大智能產品的包容度,使包容性設計和智能化家居共同發展。與此同時,怎樣將有限的元素整合在一起,并在保證協調的前提下滿足大部分用戶的審美和使用需求,是二者不斷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包容性設計;智能家居產品;產品設計
一、兩個新設計領域簡述:
1.1包容性設計的概念和源起:
羅杰·科爾曼(Roger Coleman)在1994年的第12屆國際工效學聯合會上發表的論文中首次提到了包容性設計,他提出,與其說包容性設計是一種全新的設計思想,不如說它是對20世紀60年代以來多種設計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它嘗試著將設計與社會需求相聯系,以此來應對當今世界老齡化、殘疾和社會公平等問題。[1]
包容性設計并不受某一特定風格的約束,它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平等,主張發揮設計師的人文關懷,并通過降低對使用者的要求、擴大使用范圍等方式,滿足多數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尤其面向老人、殘疾人士、兒童等社會弱勢群體,希望通過設計使他們獲得與常人一致的良好使用體驗和優質服務。這并不意味著要針對每位用戶進行專門的設計,包容性設計的核心是建立一種能被盡可能多的人群有效使用的設計方法和途徑,確保產品的受眾群體更廣,且使用過程正常進行,不受用戶年齡和能力的限制。[2]
1.2智能家居的理念:
智能家居(smart home, home automation)通俗來講就是家具產品智能化,還包括以用戶居住環境為載體,將相關的家居設施集成起來,從而實現住宅設施與家庭內部日程事物處理的高效管理系統。它的概念形成的很早,但長時間未付諸實際,直到美國聯合科技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 Building System)在1984年將建筑設備的整合化、信息化的概念應用到實際產品中,智能家居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面世。
智能化家居提升了家居產品的使用便捷度,是普通家居產品的升級,多個智能家居可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的智能家居系統,是在互聯網影響之下物聯化的體現,通過物聯網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及綜合布線技術等將家庭中的各種設備聯系在一起,促進各個智能家居產品的聯動,并在居住環境中形成環保節能的循環系統,為用戶提供安全便利的居住空間[3]。
二、相關設計在當前的時代:
2.1技術突破與人文關懷:
不同的時代孕育出不同的設計,其側重點也不同,例如十七世紀的歐洲迅速擴張積累資本,貴族們在生活上追求奢華與享受,對各類產品主張華麗與熱情,再加上宗教改革對信徒的沖擊,才造就了巴洛克設計風格的盛行。同樣,包容性設計所體現出的為更廣大消費群體服務的追求,也是在當今社會和環境的共同影響下產生的,不同的是包容性設計并不是某種統一的設計風格,而是在社會大環境下應運而生的對“大眾化設計的”進一步解讀與發展,相較于大眾化設計,它更追求“高品質”與“大眾化”的結合,追求為更廣大消費者提供優質產品的服務。
隨著工業的持續高速發展,生產資料的消耗也進一步加劇,如何物盡其用以達到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成為企業長久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市場上,實用性強的多功能產品也愈來愈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除了追求功能的多樣化,產品的造型和外觀也愈發統一和簡潔,最受歡迎的產品往往并沒有明確的指向性,可謂“老少皆宜”,而這也正是它受眾面廣的原因之一——包容性強。沒有規劃準確的用戶群體范圍,也就代表著用戶群體之廣泛,如今社會環境中已沒有明顯的階級之分,包容性設計就是要進一步拉近人與人在產品使用上的差距,當一件產品能同時滿足多種人的需要,不僅對資源的節約有益、對特殊人群的便捷生活有益,更一定情況下有益于滿足當下人們對高效生活的追求。
再者,人文關懷的號召使人們愈發的意識到殘疾人士生活中存在的不便因素,若“無障礙設計”是為了他們能更方便地進行日常生活,包容性設計則是為了更好的提升他們的歸屬感,減少心理壓力,從而逐漸融入集體生活。
智能化發展也為包容性設計的進步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將二者聯系起來有利于突破之前的產品在設計中存在的部分局限,從而更好的擴展用戶范圍。與此同時,怎樣將有限的元素整合在一起,并在保證協調的前提下滿足大部分用戶的審美和使用需求,是包容性設計不斷研究的課題。
2.2智能家居現狀:
生產力的提高帶動科學技術的進步,近幾年智能家居產品也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但其研發階段仍處于初期,智能化程度不足,更多的是把先進技術運用到了提高產品趣味性以及便捷性上,實用性仍有待強化。除此之外,從家居產品的自動化方面來說,現階段的智能家居缺乏對社會大環境的全面感知,將“自動化”僅限于產品的自動運作,忽略了對客觀世界特殊狀況的預判和考量,且缺少一定的情感關懷,尤其是部分老年群體、兒童群體和殘疾人士群體,他們對產品的安全性要求更高,要完全享受到智能化產品帶來的優質服務并非易事。
當下智能通訊設備——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的發展為人們使用智能家居提供了更便利的使用途徑,可這再一次對部分老年群體、兒童群體和殘疾人士群體的正常使用產生了阻礙,如何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方便特殊群體的使用,是智能家居產品與包容性設計相結合的第一步。
2.3社會老齡化:
從聯合國提供的預測信息可得,1990年到2020年世界老齡人口平均年增長速度為2.5%,而同期我國老齡人口的年遞增速度為3.3%;2020年世界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9.3%,同期我國的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到了11.5%,我國無論是年增長速度還是人口比重都超過了世界平均值,面對老齡化持續升溫的情況,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了《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預計到2022年左右,我國年齡超過65歲的人口比例將占到全國人口的14%,已然步入老齡化社會。
與老齡化問題一同發酵的還有日益艱巨的養老問題,當今社會環境中,房價居高不下,獨生子女占比大,部分人群選擇將老人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以便得到更好的照料,種種因素使得“兩代同住”“三代同住”的情況逐漸增多,且上漲趨勢明顯,包容性設計便能很好的服務于此類消費者,他們由不同的年齡階段組成,對世界的認知程度、審美也不盡相同,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是參差,在同一環境下進行生活起居必定不可避免的存在些許沖突矛盾,而避免矛盾的碰撞并且提升用戶使用感受的方法,就是要在家居設計中深入滲透包容性設計,可僅依靠對產品外觀形狀等元素的改變仍存在些許局限,且熟練的改變產品物質結構對與老人、兒童等弱勢群體來說難度系數較大,而智能化的加入則是包容性設計在家居領域中上升到新的發展階空間的助推器。
三、新設計理念融合的社會意義:
從社會層面來看,人類是群居動物,中國人更是講究團圓,減少不同人群在一同生活時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差異性而產生的矛盾點正是包容性設計的目的之一,加上現如今科學智能高速發展,部分人群難免無法跟上時代的節奏,但其同樣具有享受現代科技成果的權利,不如擴大智能產品的包容度,使包容性設計和智能化家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設計和科技并不是單獨存在的,設計師的創造力在某種程度上可對科技的進步與技術的創新起促進作用,同時,科技所持有的特殊“神奇”色彩在一定情況下也能演變成設計的開端。設計推動人文關懷的深入,科技推動設計概念的落實,當客觀世界中人們對于產品使用感受的差異性降低,那么主觀意識中也會提高群體的包容度和接納度,促進社會關系平等,從而利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協作與交流,提升家庭幸福感、社會幸福感,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況且時間是不斷流逝的,環境是不斷發展的,任何人都有在未來的某一階段暫時或永久的成為弱勢群體的可能性,如今對于“包容性設計與智能化的結合”所做出的努力,終將形成良性循環服務于人類社會的每一個組成部分。
就環境意義而言,工業化與機械化生產提升了產品的生產效率,卻造成大量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減緩生產資料和能源的消耗速度、促進資源循環的進程刻不容緩。包容性設計增大了產品的應用人群,減少了單一不必要產品的購買,防止產品堆積閑置,節約空間、減少資源浪費,進行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促進可持續發展;智能化家居使家庭內部產品相連接,物盡其用,避免了產品的快速淘汰和丟棄,其統籌規劃的智能系統可將電力資源和水資源的消耗合理規劃調整,并實現循環利用。
二者相結合便可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不僅與促進人類社會和諧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理念相符,還加速了資源循環利用結構的形成。
再者,產品面向的用戶越廣泛,其適用性就越強,用戶的購買力也越強,且如今市場大環境下,針對弱勢群體而設計的產品往往區別于主流產品,二者并不相融,多數消費者選擇為家中的老人、兒童、殘疾人士購買特定的產品,這無意之中使產品對空間的占用程度擴大,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支出;此時開發包容性設計與家居相結合的智能化產品,則會帶有自身的特殊性,且其“包容性強”的特點也會成為強有力的競爭因素,在市場中脫穎而出,這同時也是商業意義的體現。
四、案例分析: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病菌可能會被成人自身的免疫系統抵擋在外,但面對老人和兒童此類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卻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細菌的影響;不僅如此,現階段受糖尿病影響的中老年人士數量持續增多,他們對飲食的選擇也尤其重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采集的信息來看,2025年糖尿病患者將達到3億,如今患者人群逐漸趨于年輕化,但糖尿病患者對于疾病的知曉率僅為36.1%,治療率和控制率分別為33.4%和30.6%,防治情況有待加強[4]。能高效正確地規避糖分過多的食物的方法,加大防治力度,是每個糖尿病家庭翹首以盼的。
“智能筷子”的出現為上述情況提供了解決方案,其內部設有芯片和傳導裝置,可通過網絡連接到終端數據庫,進行數據的實時分析和傳輸,語音功能也進一步提高了產品的便捷性、易操作性,且為了包容更多的適用人群,在筷子上設計了指紋識別系統,根據使用者的不同身份和需要,為該用戶當天的進食標準進行統籌規劃。智能筷子主要的功能包含:口腔唾液分析功能、提醒功能、健康菜單推薦功能、預防疾病功能等側重于維護用戶身體健康的一系列機制,同時還能對食物含有的添加劑、農藥殘留、糖分、卡路里等進行精準數據分析,不僅有利于提高老人和兒童的健康狀態,對年輕人的健身、瘦身計劃也有推動作用。
身體和骨骼隨著人類年齡的增長不斷發育,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具有不同的骨骼狀態,這是受客觀條件限制的,衛浴產品身為家居環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對包容性的要求也更高,要提升衛浴類家居產品的包容性,首先要解決其外部形態造成的約束;此外,環境和社會的影響也使兒童、老年人和年輕一代產生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和行為上的差異性,同樣需要將此類因素規劃總結以此實現“兼容并包”。
“家庭智能升降馬桶”這款產品便著重從上述方面入手研究包容性設計的運用,并從人因要素、人機要素、功能結構三方面進行剖析。該產品設有腳底暖風系統和兒童座椅卡槽,座圈高度通過遙控器進行緩慢而穩定的升降,夜間照明系統也為家中老人的使用提供了安全保障。在設計過程中采用“易用性設計策略”:構造包容有道的設計目標,不僅局限于物理維度上的可用性,還包含心理層面以及情感層面的易用性;采用“多元性設計策略”:不單單是為了解決生理差異而進行的高度、角度調節,更是為了關照每個用戶的生活行為習慣的多元化設計;采用“積極交互設計策略”:盡可能地消除特殊人群使用時的不安情緒,營造回歸常規生活的氛圍[5]。
五、包容性設計在智能家居中的運用原則:
5.1回歸人本主義:
產品的概念無論多么前衛或天馬行空,最后都要回歸于用戶本身,包容性設計和智能化家居二者一個是為了盡可能多的服務于不同的人群,一個是圍繞不同人群的實際生活而產生的,所以對用戶群體的深入把握尤為重要。
本題材中所面向的用戶種類繁多,可籠統概括為四類——兒童、老人、殘疾人以及處于社會主要組成部分的成年人,他們的成長進程、生長環境各不相同,于是在設計之初要努力把握其共性,并從多個角度出發,采用宏觀的視角丈量用戶群體的需求。但設計師僅從思想上帶入用戶以發掘共性缺少一定的實踐基礎,此時便體現出了線下平臺的體驗和交互的重要性,收集用戶在使用中的切實感受,促使產品升級改造。
5.2尊重多元化和差異
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是社會的客觀要求與必經之路,在包容性設計中,越多地考慮差異性越能包容更多的使用場景和使用方法。
兒童的身形較小,往往要求產品進行形態和外觀上的自動化調整,若只是是簡單的將產品等比例縮小,則易造成兒童產品“成人化”,削減一方用戶的需求和舒適度換來的“包容性設計”與其初衷大相徑庭,包容性設計并不代表從所有用戶的使用期待中抽取中間值而后進行生產制造,而是開展多方位多功能的設計,在同一產品上盡可能的為更多人提供服務的同時保障服務質量。從老年人的角度而言,大部分老年人對新事物的接受度較低,接受速度較緩慢,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伴隨著感官系統遲鈍和肢體不協調的情況發生,這就需要在設計中添加更多人性化因素,簡化操作,提高產品敏感度,且在智能設置上針對老年人群提供多種可供選擇的使用方案。面向殘疾用戶的設計需求更多體現在降低產品特殊性上,智能家居產品不僅具有為殘疾用戶提供高質量服務的功能,在操作上也愈發人性化,可形成智能家居系統,對整個居住環境進行升級和改造,常人使用起來也并不覺得困難和別扭,相反會得到同樣舒適的使用感受。
除此以外文化的差異也在考慮范圍之內,語音控制作為智能家居中的“基礎功能”不但利于操作,對環境、設備的包容性也較強,但市面上現有的智能家居中缺少方言識別系統,大部分僅適用于普通話用戶,而方言用戶若無法熟練運用普通話,大多原因是教育水平及環境的影響,這就導致該類用戶對智能化產品的熟悉度較低,恰恰更需要智能語音系統的幫助。
在為弱勢群體考慮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主流人群的需求,在追求高效的現代社會中,大部分人都在要求產品的“一步到位”效果,當代年輕人更是追求健康養生與高標準生活的主力軍,對智能家居的要求也會更高,其內部的差異性也十分明顯,需要產品兼備各種功能,同時與時代的要求相符,在設計時多關注于產品及其背后的價值,減少空想和浮于表面的“高效”,在設計中秉持“不評價、不否定、不批評、不抵觸”的觀點,發掘每種社會人群的閃光點和需求點。
5.3與大環境相結合
人類作為復雜的個體,其需求和偏好并非一成不變,這就要求包容性設計下的智能家居產品在充分考慮用戶需求的同時從大環境出發,尋找當下社會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所在,并與發展大方向產生連接,最后通過先進技術落到實處。
社會本就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近幾年人口持續增長,資源消耗嚴重,“可持續發展”觀念愈發受到重視,從上文提到的環境意義中可得,包容性設計下的智能家居產品與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有共通之處,都提倡建立良性循環、共通發展的社會系統,都具有較廣大的用戶群體,都有利于資源的節約。
于是便可在設計中添加有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元素,從而映射到各個消費者身上,如采用可循環材料、將家居智能系統與社區回收系統連接,便于更及時高效地進行垃圾分類等等,由于包容性設計面向各個社會群體,所產生的影響也更全面,為可持續發展產生更多的助力,同時“可持續系統”的結合也利于智能家居產品的回收再利用,共同促進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合理分配。
六、結語:
本文通過對設計概念、設計背景、設計意義、設計案例的分析,探索更利于包容性設計下的智能家居產品開發的設計方法,為此類產品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包容性設計下的智能家居產品并不是突然產生的,而是通過對當下社會環境的觀察和挖掘從而總結出的具備一定可行性的設計概念,無論是對促進社會平等、提高生活水平還是加快可持續發展進程都有著一定程度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汪曉春;焉琛;陳睿博無障礙設計、通用設計與包容性設計的比較研究中國會議10.26914/c.cnkihy.2020.039112.
[2]徐旭基于包容性設計理念的老年家居產品設計研究東華大學2017-01-10 TB472.
[3]劉丹智能家居產業現狀和發展趨勢計算機與網絡2021-04-26.
[4]翟世英糖尿病流行現狀及防治對策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年第16卷第89期.
[5]施香香吳紹蘭家庭智能升降馬桶的包容性設計研究設計1003-0069(2020)09-0146-03.
作者簡介:陳映錫(1999.11—),女,漢族,籍貫:山東煙臺人,蘇州大學藝術學院,18級在讀本科生,本科學位,專業:產品設計,研究方向:包容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