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農業保險政策深入推進,中國農業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中國農業保險政策提升農業抗災減災能力、促進農戶增收、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政策性農業保險在發展中面臨著困境。本文闡述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現狀,分析現階段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最后提出了對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建議和未來展望。
關鍵詞:政策性農業保險;困境;理論分析
一、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一)我國政策性保險的發展歷程
1954年,為配合農業合作化,“人保公司”決定重點恢復辦理農村保險業務,自此,農業保險得以起步和發展。1958年至1981年,農業保險陷入了停滯階段。1984年,中央再次提出對農業保險“要不斷摸索經驗,因地制宜地逐步擴大試點范圍”。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加快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選擇部分產品和部分地區率先試點,有條件的地方可對參加種養業保險的農戶給予一定的保費補貼。“同年,中國保監會在部分省市區正式啟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至今,我國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試點工作仍在不斷地進行中。
(二)我國政策性保險的發展現狀
1.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規模不斷擴大,保障能力不斷增強
目前,我國農業保險制度采取的是政府和市場共同合作建立的模式,即由中央財政保證保費補貼,政府支持,保險公司為主進行經營的模式。2017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479億元,較2007年增長近9倍。2019年,我國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原保費收入為672億元,同比增長了17.4%,同時,農險參保戶逐年增多且中國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區域覆蓋中國大陸地區所有省份。
2.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不斷增加
近幾年,我國的農業保險的險種不斷地增加,成本保險、天氣指數保險、目標價格保險等保險產品都應運而生,滿足多元化農業保險需求并提高了農戶的參保意愿,促進了我國農業保險的轉型升級。
3.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模式不斷創新
我國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創新發展模式有上海“安信模式”、吉林“安華模式”、 黑龍江“互助制模式”、浙江“共保體模式”。上海“安信”模式結合了農業保險商業性和政策性,以政府財政補貼為啟動資金,同時推進其他險種,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合力構建農村民生保障系統。浙江“共保體”模式具體來說就是浙江省內的各家保險公司自愿組合成為“共保體”來承保特定的農業保險業務,各家公司之間簽訂“共保合同”,共同承擔風險。
二、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存在問題及原因
(一)政策性農業保險理賠困難
理賠困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受災面積和受損率難確定。在我國,測量受損面積時,通常采用人工實地丈量,耗費時間長導致效率低,而使用先進的航拍技術來定損時,農村土地的分散經營使其很難精確到戶。第二,理賠程序繁雜。發生災情后,農戶要及時反映給協保員,協保員反映到鎮經管站,經管站經核實后反映到保險公司和縣級農業保險辦公室。從發生災害到完成理賠要經過5次核實、2次定損,共7個環節、12道程序,完成這些程序需要漫長時間。
(二)農戶參保意愿不高
農戶參保意愿不強原因如下:一是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農村居民會質疑保險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保障作用,他們通常會把錢存進銀行;二是防災防損意識薄弱,農村居民購買保險之后,過分地依賴保險,反而最終導致損失擴大;三是農業保險模式有待完善,目前普惠式的保險模式是我國適用最廣泛的農業保險模式,此種模式對于處于同一農業生產領域和生產類別的農村居民,無論農村居民實際的生產規模如何,風險水平等級,都實行“一刀切”方法,使農戶很難得到足夠的補貼,從而降低了農村居民的投保的積極性。
(三)保險中介機構參與度不高
規范化的保險中介機構能促進保險市場的成熟發展,保險中介機構能夠在保險公司和投保人之間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橋梁作用。保險中介的缺失嚴重的影響著農業保險的保障范圍和宣傳力度。農業保險在信息科技大發展大變革的今天,保險業的蓬勃發展依賴于互聯網,我國政策鼓勵保險公司改革現行個人代理模式,支持專業中介機構運用“互聯網+保險中介”的形式,借助互聯網開發形成新的業務平臺。
三、對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建議
(一)創新農業保險產品
因地制宜地推出適合當地的農業保險產品,推動農保合同條款通俗化,通俗化的術語表達利于農戶理解農業保險產品并方便保險工作的開展。推動地方特色產業帶動農民增收,對特色農產品保險實行“以獎代補”的政策,建立系統化的農業保險保障體系,以滿足多元化農業保險需求。為了促進農業保險轉型,要根據當前農業保險及農業的發展現狀,結合農產品價格機制改革,創新保險類型,如產出保險、收入保險等新型保險。
(二)創新技術使投保簡便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依托于互聯網技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實現農作物產量、銷售價格等的完美對接,其次,數字化技術的運用促進了我國農業保險智慧化、數字化的進程,手機、網絡促進了有關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網站搭建,微信公眾號和手機軟件的創建等幫助農民更好的使用現代化方式購買農業保險。同時,技術的創新也有助于實現農業保險的查勘、定損和理賠等服務,使得廣大農戶足不出戶就可以解決各項事宜,并進行后臺監督保險公司的運作。
(三)健全再保險體系
農業再保險業務可以擴大原保險人的能力,使保險公司的業務量擴大,降低保險的開展成本,保障商業保險公司業務的穩定性。農業再保險體系可以幫助農業保險克服自身的或者外在的一些缺點,使農業保險健康發展。還應完善農業再保險的相關法律條例為我國農業再保險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撐;農業再保險相關技術人才欠缺,限制了農業再保險業務的發展。
四、總結和未來展望
在未來,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中,其險種能夠充分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并且能夠節約保險公司的成本,相關的法律法規都很健全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保駕護航,保險中介機構能夠高度的參與到農業保險的運作中,保險科技的運用能夠使農業保險的發展更上一層樓,從而使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的越來越完善。
參考文獻:
[1]李琳.政策性農業保險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財富生活,2020(24):14-15.
[2]顧紅,李晶晶.淺析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建議——基于國內外農業保險發展趨勢[J].山西農經,2019(15):51.
作者簡介:張冰倩(1996-),女,漢族,河南周口人,保險碩士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