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閆小祎 張佳怡 劉暢
一、成都廊橋當代藝術空間設計分析
(一)廊橋當代藝術空間現狀
廊橋當代藝術空間(Re-C Art Space)位于杜甫草堂和四川省博物館以及詩書畫院之間,草堂2號地內,是一個全新的藝術活動中心。廊橋當代藝術中心是由非贏利性廊橋藝術基金和廊橋當代藝術空間兩部分組成,擁有近1000平方米室內外藝術展覽空間及多媒體展示廳。
(二)廊橋當代藝術空間分析
1.具有優勢的地方
廊橋當代藝術空間位于四川省博物館以及詩書畫院之間,已經形成一定的藝術氛圍,臨近成都杜甫草堂和浣花溪公園,也已經有相當一批的人流數量,處于豐富文化底蘊地帶,地理位置優越。從學術地位上講,推廣新藝術,并以與海外藝術機構的深厚聯系來推進本土藝術國際化。在強調自身穩步發展的同時,將更大的精力和資源落實到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推廣中。
2.所存在的不足
廊橋當代藝術空間所處環境的局限性,表現在它于負一層,上面是廊橋草堂店和蜀粹典藏,所以它的一部分空間是受限制的,雖然有兩個小花園,但內部展覽空間的采光是比較欠缺的,防潮效果也不好,墻面有受潮的反應。通過訪問其工作人員得知,由于內部開關設計不到位,在頂部或室外位置缺少開關,導致一些展覽的不足。此外展覽空間里也沒有掛畫裝置。
二、廊橋當代藝術空間改造設計初探
(一)廊橋當代藝術空間改造的特性
1.現代性的體現
廊橋當代藝術空間的建筑本身就是具有現代性的。內部空間設計也體現出其現代性的特點,材料上,通過入口大廳與休息區域之間的玻璃幕墻,強調了室內外空間的流通性。還有室外的垂直綠化,生鐵、水泥板、木飾面板等自然材料和可循環利用的材料,透過自然介質的運用來體現其生態理念。
2.人文性的體現
在廊橋當代藝術空間的設計改造中,一直堅持“以人為本”的生態理念。展品的布置上,充分考慮人體高度,展品布置在距地面0.8-3.5米范圍之內,并且考慮整個觀展環境,在大廳內部也增加了綠色環境,通過借景的手法,使室內室外整個空間達到融合,利用自然光和人工照明相結合,給觀眾營造良好的觀展環境和空間體驗。
3.美術館與自然環境的借景關系
“讓光線來設計”是貝聿銘的名言,一直關注于空間、光以及自然三者的關系。在館內設計了一處下沉庭院,更為整個場館增添了生機。通過運用“借景”的手法,把風景引入到室內空間,不僅緩解了觀展的疲憊感,還加大了室內室外的銜接,營造了豐富、輕松、自由的空間氛圍,提高了觀展效果,再次體現“以人為本”的生態理念。
(二)廊橋當代藝術空間改造設計初探
1.平面布局和交通流線
廊橋當代藝術空間入口大廳是一個圓形空間,不僅承載著服務、售購、引導等多方面的作用,還承擔著集散、分流的作用。在此處設置了下沉庭院,作為一處兒童娛樂學習的畫廊場所。整個平面布局包括收藏庫房區域、辦公區、公共服務休息區(多功能廳、圖書館、畫家俱樂部、露天休息平臺)和展區。
2.展廳排布與休息空間
傳統的展廳布置是相互串聯的,展廳與展廳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參觀者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就進入下一個展廳,參展觀眾只能按設計者安排好的順序進行參觀,進行選擇性參觀時會造成一部分展覽的無法觀看,比較混亂。在針對廊橋當代藝術空間的改造設計時,打破這種中規中矩的安排。展廳布置運用“借景”的手法,借鑒園林的意境進行設計,使每一個展廳設計不同的景點。
3.藏品空間等輔助設施
藏品一般都是有很高的社會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出于對藏品的保護設置了庫房。藏品空間采用恒溫恒濕系統,溫度一般控制在15-25度之間,相對濕度控制在75%以上。
三、結語
近幾年來,當代的藝術場館已自覺擔起美術館的現代化轉型,建立更加健全的適合大眾的藝術場所。廊橋當代藝術空間的改造充分利用其自身優勢,給當代的年輕新銳藝術家提供一個發展的平臺,觀展大眾營造一個良好的觀展環境。為美術館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大連工業大學 遼寧 116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