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涵
1傳統漢服
公元2698年至公元17世紀中葉,黃帝時代,嫘祖就發現蠶蛹并利用蠶蛹制成蠶絲,絲織,制衣,使得人們可以用衣服蔽體,脫離獸類,推行農耕,為人類的社會的進步邁步向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最早的服飾記載是在商周時期,衣冠體系則是在漢朝形成。而婚服是每個朝代最具特色的服飾,特別是現在“漢服熱”的環境下,中式婚服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年輕人中,喜歡獨具特色婚禮,中式婚禮則是首要選擇。
2古代婚禮服的發展
周《禮記》,六種禮節,從商周時期開始,有嚴格的服飾等級制度。婚服,即爵弁玄端---純衣纁袡,周朝婚禮中崇尚的是端正于莊重,昏服的色彩遵循純衣纁袡。
魏晉南北朝時期,《隋書·禮儀志》記載 :“袿大衣,蓋嫁衣也。謂之袆衣,皂上皂下。親蠶則青上縹下。皆深衣制,隱領袖,緣以條。”袿襡大衣是在南北朝時期的婚服。
在朝秦時期,人們是以黑為尊,婚禮的服飾行制是上衣下裳相連的深衣制,婚禮簡樸,不舉樂。
漢朝婚服的服飾形制是曲裾深衣,男女均可以穿著。女性一般穿著是通身緊窄,長可拖地,下擺是喇叭狀,衣袖有寬袖和窄袖之分。衣領低,露出里衣,興穿三重衣,新娘還會用面紗遮面。
唐朝婚禮服,服飾顏色比較喜慶的,一般為紅男綠女,新娘是釵鈿禮衣,服飾是大袖長襦,胸前系帶,肩上披有披帛,層層相疊,外穿廣袖對襟的大衣。
宋朝,其服飾制度基本繼承唐朝,在宋明理學的思潮下,人的思想禁錮,等級森嚴,婚服崇尚節儉。男子是皂色的圓領衫、戴黑色的幞頭;新娘多穿著大袖衫,頭戴鳳冠,婚服的顏色一般是青色。
元代人主要穿著“質孫服”,較短的長袍,較緊,在腰部有許多的衣褶,貴族婦女穿著,需要婢女在后拉著袍角,頭戴“姑姑冠”,其嫁衣與其他服飾沒有差別,帶有濃厚的蒙古服特點。
明朝,婚服出現“真紅色對襟大袖衫與鳳冠霞帔”,一般為對襟,內穿紅色長裙,褶皺較多,下擺大;上衣長下衣短,有“假服之稱”,并且婦隨夫,婦人穿戴是與夫品級相等佩戴相應的鳳冠霞帔和花釵。服飾繡有龍鳳呈祥等吉祥圖案。這種婚服樣式也是中國人最能接受的傳統的婚禮的禮服。
清代,新娘穿著紅繡花的襖裙或旗袍。旗袍衣身修長,衣袖短窄,外面穿背心式霞帔,頭戴簪花,在拜堂是蒙上蓋頭。
根據不同時期的婚禮服演變發展,紅色的吉服、上衣下裳、鳳冠霞帔傳統服制,在明朝時期奠定了此后數百年的婚服形制,與大多是中國傳統思想相吻合,崇尚紅色,紅色是代表喜慶、吉祥的。婚服形制一直沿用到民國的時期。也為后世中式婚服的奠定里重要的基礎。
3中式婚服發展現狀與趨勢
隨著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文化也受到世界的矚目,傳統中國文化需要傳承與發展,近年來國內許多傳統服飾愛好者將傳承中國服飾文化作為民族的使命,這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在現代年輕人中,更喜歡有特色的服飾,就例如在婚服的選擇中,中式婚服越來越多的被新娘青睞,西式婚服變得平淡無奇。年輕人選擇個性化婚服,而中式婚服的獨特氣質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傳統服飾代表中國文化中的典雅、中國韻味,也更能體現中國的人的魅力和中國新娘的獨特魅力,服飾變化發展也成為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
在現代文化與現代審美的影響下,中式風格的婚服受到現代文化的影響,融合了西方元素,一方面女性感受到西方的時尚與華麗,同時也有著本民族文化的傳統與保守,是未來中式婚服發展的方向。
4中式婚服面臨的問題
目前的形式,婚服本身的價值不高,但意義非凡,它蘊含的珍貴的記憶以及回憶都是無法替代的,對于女性而言蘊含特殊的含義,如果能穿著上個世紀的母親、奶奶的婚服,會更有意義,代代相傳的婚服,也是大多數女性所期望的。
越來越多的女性喜歡量身制作,而中式婚服本身工藝復雜,制作成本較高;獲取傳統婚服的信息渠道比較單一,專門從事傳統婚服的工作室較少;但客觀上,中式婚服的最大的缺點是缺少吸引人的獨特設計、以及品牌的知名度,可選擇的種類也比較少,推廣力不足。
漢服作為傳統文化符號也承擔著形象的識別的功能,像韓國有漢服,日本有和服,這都是很好的文化象征,也是很好的文化輸出,其漢服文化也應該與時俱進,進而中式婚服也會得到認可。
結語
中式婚服經歷了漢、唐、宋、元、明不同時期,歷史悠久,在傳承中不斷的發展,形成現在優秀的服飾文化,在今天快時代的發展中,中式婚服的發展要順應時代潮流。另外中式婚服的發展也離不開漢服的傳承與發展,在中式婚服與現代思潮的發展下,也是對漢服的傳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使其作為一種精神滲透在我國文化之中。發展適合現代人的漢服,又帶有傳統中國服飾的特征,是目前我們最需要的,也是“國服”最需要的。
參考文獻:
[1] 何曉晴,王革非:《北京女性中西式婚服市場需求偏好研究》[J],《服裝學報》,2015(10)。
[2] 何 偉:《日韓國服對中國國服的啟示》[J],《文化萬象》,2012(11)。
大連工業大學 遼寧 大連 1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