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昕







摘要:學校在開展非遺皮影傳承和創新工作中,積極探索多種途徑的校本化實施。基于大力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使命,以國內外“文獻綜述”研究,明確研究任務;以零起點“皮影初始”學習,扎實基礎課程;以多學科“五育融合”體驗,豐富實踐載體,以跨學科“項目化學習”設計,實現跨界賦能;以活動化“家庭教育”指導,煥新家校合作;以常態化“非遺傳習”輻射,優化基地效能,不斷賦予非遺皮影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讓經典更有生命力。
關鍵詞:皮影藝術;傳承與創新;校本化實施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我們要從中汲取養料,厚實孩子的文化底蘊。學校作為文化的傳播機構,將非遺文化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乃至于學校辦學特色發展相融合,除了對經典進行復制和延續之外,以孩子們喜歡的形式進行傳承和創新,才能讓經典更有生命力。
一、界定課題,開展文獻綜述,明確任務
本課題著力研究項目化學習視域下的跨學科整合,實施“五育并舉”,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知識為本”轉變為“核心素養為本”,推進學習方式改變,激發學生真實主動學習,開拓各種路徑讓皮影藝術重新煥發新生,讓學生喜歡皮影,讓教師開發項目,共同承擔起非遺傳習的責任。
圍繞本課題,課題組查閱了《PBL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PBL跨學科的項目化學習:“4+1”課程實踐手冊》,《借力PBL,架構傳統文化學習路徑》,《學為中心的項目式學習新模式研究與實踐》,《移影·制物·造境——四川皮影民俗文化的創意設計》,《皮影藝術教育的創新實踐研究》等關于項目化學習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及經驗以及皮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相關研究,給課題組開展項目化學習提供理論支撐和借鑒啟示。課題組把文獻中的國內教育現狀作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對如何把握非遺傳承與創新的比重,以及我校項目化學習的融入有了新的認識和理性思考。
1.皮影傳承需要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
皮影戲是民間流傳已久的一項古老的表演藝術,是我國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藝術珍寶。任何傳統藝術,作為人類特殊的精神創造,是一種生命的存在,有自己的基因、要素和生命鏈,在這里蘊含著生命的全面意義。因此,確實要維系和增強一種傳統藝術的生命力,必須探詢它的基因譜系和生命之根,找到它的靈魂和脈搏,從而從源頭上準確認識,精心保護為了將這種藝術形式進行傳承和發揚,完整地認識皮影的歷史和制作技藝尤為重要。學校可以開設基礎的皮影課程,讓學生比較系統地感知皮影的發展及藝術特色,才能找到創新的支點,完成傳統藝術的華麗轉身。
2. 皮影傳承需要賦予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
皮影戲的發展要立足于當下時代背景,探索時代發展趨勢,充分與時代相結合,力求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更好地繼承。借助跨學科項目化學習,與高校共享資源,建立實踐與教學基地,以網站公眾號等拓寬知名度,增強與新媒體融合等途徑,都是比較成功的經驗。同時借助數字動畫為載體對皮影藝術的創新也是十分受學生的喜愛。皮影藝術造型風格的創新、場景設計的創新、制作工藝的創新、視聽語言的創新、劇本的創新,都是對傳統皮影戲的革新。學校還可以通過各種資源開發更多的文化創意產品、拓展皮影影像創意的應用領域。
3. 皮影傳承需要結合學校實際教育教學
根據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學習內容應拾近棄遠,置換成皮影藝術文化,如語文與皮影、美術與皮影、音樂與皮影、體育與皮影、編程與皮影、動畫與皮影……將多學科課內外學習課程進行整合,使皮影藝術能整體的展示出來,讓學生的懂得皮影藝術的精髓,學會欣賞皮影的鄉土藝術特點,很好地傳承下去,讓皮影藝術資源走向全國,融入世界。
二、依據現狀,找準關鍵問題,實施研究
自2018年引進皮影項目,學校一直在嘗試非遺項目的傳承與創新,提出了“皮影戲劇”這個概念,歷經近三年的探索,課題組在實踐研究中逐步厘清以下三個相關問題:
如何在小學開展“五育并舉”有效載體和項目化學習表現形式的皮影戲劇課程?
如何讓小學生在皮影戲劇的熏陶中,傳播非遺文化,培養文化自信?
如何以皮影戲劇引領學校文化發展和內涵發展,助力學校特色向特色學校的轉型?
面對問題,課題組開始了皮影戲劇的實踐研究,歷經了——
1.從一場機遇到一個突破
2018年一次機緣巧合,上海花樣經非遺傳承人鄭樹林大師將座落于上海非遺小鎮、來自河北承德的馬氏皮影傳承人引薦給了世界小學。皮影戲是我國獨有的民間戲劇形式,歷史十分悠久,是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內涵。課題組在廣泛的學習和研究中,提出了“皮影戲劇”這一概念,以傳統皮影戲為基礎,結合現代戲劇、多媒體藝術、信息技術等形式,將傳統文化與紅色基因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在“革命傳統的浸潤與傳承、藝術技能的熏陶與培養、任務驅動的策劃與分工、學科學習的跨界與融合”中收獲多元知識,提升綜合素養。
2.從體驗活動到成功立項
2018年暑假,學校參加“六一集團”接待美國AASA 協會“探索中國”教育項目的訪問,向來賓們展示了皮影的魅力。活動的成功,給了學校動力,同年10月,學校成功申報了“愛上皮影”非遺傳承體驗創新實驗室。創新實驗室面向全體學生,與學校已有的美術教室有機整合,設計皮影小小博物館、皮影制作工作坊、皮影表演小舞臺、皮影作品展示廊等功能區域,實現集展、做、演一體的創新實驗室。同時,研發創新實驗室《愛上皮影》課程,在一年級定制課程中開展教學。
3.從一個社團到班班有皮影
學校組建社團,由表演入手,傳統劇目《豬八戒背媳婦》、改編劇目《小紅帽》、童話劇目《龜兔賽跑》。節目參加集團六一匯演,區少年宮慶六一“非遺小劇場” 專場表演,“流動小舞臺”在街道文化節中為居民表演。皮影收到越來越多學生的喜愛,競選“小小皮影博物館講解員”,參加市區“非遺傳習人”作品、故事競賽,體驗“學四史、愛皮影”民族精神月系列活動,一二年級開設定制課程,學校社團由一個發展到六個社團,學生參與從部分到班班有皮影。同時,皮影課程在六一集團內進行分享,讓更多的孩子了解皮影,愛上皮影。
4.從五育融合到項目化學習
“皮影戲劇”不斷挖掘育人內容,融包含傳統文化與紅色經典的德育、自編皮影劇的智育、手指操和皮影操作的體育、舞美綜合藝術運用的美育和包含皮影藝術創作排練演出各方面的勞動教育,在傳承中樹德、增智、強體、育美、促勞。我們嘗試“項目化”推進,通過“皮影課本劇表演”、“皮影拼裝編程游戲”、“皮影博物館學習”等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引導學生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創新傳承皮影戲。
“皮影戲劇”傳承中樹德、增智、強體、育美、促勞,學生在課程體驗中收獲知識架構,提升綜合素養,教師自身專業也由一專轉向多能發展。學生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在2020市區中小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暨我是非遺傳習人”作品征集活動中,捷報頻傳,獲得金、銀獎,皮影教師獲得2020創新實驗室優秀教師評選一等獎,學校被掛牌成為上海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習暨非遺進校園優秀傳習基地。
三、尋找策略,豐富內涵發展,傳承創新
(一)以零起點“皮影初始”學習,扎實基礎課程
為了傳承和創新皮影藝術,學校制定了“愛上皮影”非遺傳習工作三年規劃和“皮影初始”科目綱要,有效利用非遺傳承人的優質資源,組織教研活動,商討皮影戲劇課程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方法。課程分為皮影之“史”、皮影之“皮”、皮影之“戲”、皮影之“新”,從最基礎的知識帶領學生初始皮影。參與編寫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智慧中華,我是非遺傳習人”系列叢書《一起來看皮影戲》學生讀本。此讀本作為學校一二年級皮影課程的藍本,提供教師課堂教學參考。學校積極建設皮影網絡課程,邀請民間藝術家制作皮影表演、制作微課,進一步完善和保存非遺校本化課程內容。
(二) 以多學科“五育融合”體驗,豐富實踐載體
“五育并舉”是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其核心就是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的教育,課題組在研究中,嘗試“五育”有機的整合,融合于教育過程之中。
1. 文化浸潤,突出德育實效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思考的出發點;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探索的行動力;堅持“文化自信”、學習“工匠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是實踐的準則。“皮影戲劇”以《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為綱,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增強社會責任感。以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新中國成立和少先隊建隊紀念日為契機,從“不要忘”中傳承“紅色基因”,形成四個板塊。在“革命先烈”板塊中,通過理想宗旨教育品讀英雄人物,形成了“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一系列微型皮影戲劇;在“不忘初心”板塊中,通過皮影翻唱紅色經典歌曲,牢記革命初心;在“崇高理想”板塊中,將隊史隊章融入自編的紅色皮影劇目,通過展演銘記理想;在“紅色圣地”板塊中,尋訪紅色基地,了解建筑歷史與人文故事;同時運用皮影元素,設計英雄人物和紅色建筑的皮影藝術造型,在實踐體驗中引導學生 “聽黨的話跟黨走”,做黨的好孩子。
2. 學科滲透,提升智育水平
“皮影戲劇” 的豐富育人內容,滲透到基礎型、拓展型和探究型課程之中。研究語文教材的校本化實施中,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文課本進行劇本編寫和插圖設計,既有紅色經典《狼牙山五壯士》、《過雪山》,也有傳統文化《孫叔敖》,還有古詩文《守株待兔》……同時美術、音樂、信息技術等多個領域也搭載了皮影戲劇創作。
3. 手腦協調,促進體育發展
在皮影表演中,手指的靈活非常重要,小學一、二年級是手指發育的黃金時期。為了幫助學生開發弱勢腦,平衡左右腦,助力皮影表演,學校設計編排了《皮影手指操》,既有助于手部肌肉的生長,加強手部力量,又訓練學生專注力和靈敏性,為學生操縱皮影打好基礎。在皮影手指操的基礎上,我們加入了腿部的動作,加大了運動量,創新編排了學生室內操,以喜聞樂見的動作形式,發展體育運動,增強學生體質。
4. 技能學習,加強勞動教育
“皮影戲劇”將勞動綜合育人功能融入到“皮影技藝傳習人”職業體驗活動中,在非遺傳承人的帶領下,了解皮影戲發展的歷史,學習皮影制作工序與技巧,感悟大師的工匠精神,領悟勞動創造美,勞動啟迪智慧,勞動激活潛能的魅力。學生在實踐中接受勞動教育,在互動中獲得合作的快樂,在活動中感受到勞動的真正價值。
5. 藝術創新,增強美育熏陶
“皮影戲劇”融匯了繪畫、雕塑、音樂、歌唱、表演和文學等藝術精華,既傳承傳統文化,也融合現代藝術精華。學生們在欣賞皮影中發現美,在觀看皮影表演中感悟美,在涂色皮影造型中創造美;我們將美術線描特色課程融入皮影創作,運用兒童畫的表現形式,在一勾一畫中創新設計皮影人物和造型;我們將音樂欣賞和音樂創編納入皮影戲劇,學生們不僅學習了如何通過音樂表現人物性格特點,還用兒童歌曲和流行時尚的音樂改編傳統的皮影唱腔,不僅讓觀眾聽得懂還增加了趣味性。
(三) 以跨學科“項目化學習”設計,實現跨界賦能
1. PBL項目化學習,表演皮影課本劇,創新語文校本化實施
學校充分認識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以語文教材為藍本,借助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在老師指導下,通過在劇本模版中,加入人物對話,加入故事矛盾,甚至加入流行歌詞,將他們喜歡的課文,改編成一個個課本劇臺本。
我們發現,語文教材中的一些內容,如文言文、史詩類重大事件、或者經典的名家大作,語文課堂教學很難完整地進行歷史還原,需要很多的課外關聯進行支持,以文言文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為例,梳理核心知識,提煉學科關鍵概念和能力,找準本質問題,散發驅動問題,引導孩子們在相關閱讀的儲備中、開放自由的回答中、合理合情的聯想中、理解課文內容以及課內外的關聯,提升語文綜合運用。同時,借助語文學習,經過討論和聯想,為劇本的改編奠定了基礎。如兔子“折頸而死”后農夫會想些什么?——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想象,體會農夫希望天天能撿到兔子的僥幸心理,為編寫農夫的語言,創作農夫的動作,設計布景道具,都提供了幫助。最后在探究中,學會將課文繪制成表演臺本,一部課本劇的雛形就產生了。接著是人物的造型設計、舞臺的道具制作、表演的動作訓練、音樂配音的視情創作。一步皮影戲劇的誕生,就是一部跨學科的作品。皮影課本劇是我們嘗試語文學科校本實施的一條主線。一輪完整的操練之后,學生對課文之外的關聯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對人物矛盾的激化產生合理的聯想設計,對于他們語文朗讀的情感處理表達準確,乃至綜合素養的形成都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2. 非遺皮影制作秀,拍攝微視頻,創作最美逆行者形象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我們的生活節奏,卻也給教育帶來了創生點。學校皮影教育主動融入抗疫宣傳,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聚焦非遺皮影項目,開展“同心抗疫,童心傳承,我是非遺傳習人”活動,歌頌“最美逆行者”、“最美前行者”的光榮事跡,引導學生會動手、能設計、愛勞動,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活動中,涌現出一批小傳習人,一筆一畫聚功力,一劃一刻顯真情。一幅幅作品滲透孩子們對英雄的尊敬,一個個創意表達出孩子們對皮影的熱愛。只有親自嘗試才知道,小小的皮影,每一道工藝都需要匠人全神貫注,馬虎不得。這次皮影慢時光,也學生感受到非遺傳統手藝大師的創作智慧,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絢麗多彩。
3. 模塊化編程游戲,模擬人物拼裝,創智皮影制作過程
為了讓低年級的學生了解皮影制作的部分緩解,我們將信息技術搭載了皮影戲劇創作,編程小組為低年級學生開發模塊編程游戲,將人物的拼裝分解成了頭部,帽子,左手,右手,上身,腿腳等部分。通過簡單的操作,可以使人物完整地展現在一個特定的情境中。這款游戲,模擬了皮影人物的部分制作,可以讓低年級的小朋友通過游戲操作,了解皮影戲人物的構成,這樣就把原來復雜的皮影繪制過程,簡單化、形象化,吸引更多的學生喜歡皮影。
4. 博物館研學活動,設計完成學習單,創意皮影文化旅行
學校貫徹教育部、國家文物局發布《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把中國民間皮影藝術館作為學校的皮影研學基地,利用博物館開展皮影藝術教育教學活動。學生走進“中國民間皮影藝術館”,和他們心目中的皮影人物親密接觸,展示館里聆聽皮影的歷史、分類、制作工藝,體驗區里給皮影半成品涂色裝桿,制作皮影作品,小劇場里觀看演出,體驗表演,主題探究式的學習單的引導,避免走馬觀花,使“行走的閱讀”博物館課程學習更精細、更有趣,努力培養家國情懷和博學品質。
(四)以活動化“家庭教育”指導,煥新家校合作
學校的特色發展,需要家長的知曉和支持。為此,課題組在研究過程總增加了家長課堂的內容,設計了非遺進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導活動,有效提升親子關系。
1. 共同學習,培養興趣,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從“初始皮影”,“皮影制作”,“皮影表演”等方面,吸引家長共同參與。家長不僅和學生一起,學習皮影的知識,了解皮影的歷史,嘗試皮影的制作,合作皮影的表演,還在活動中引導家長不斷鼓勵與支持孩子,運用各種方式收集信息,尊重文化,追溯皮影的歷史和流派,皮影的傳播和文化。通過親子活動,感受皮影戲作為中國古老的優秀文化之一特有的魅力,引導家長一同培養孩子的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特別是皮影手指操的學習中,家長和學生共同探討要領,互相示范比賽,不僅融洽了親子關系,也讓家長和學生教學相長,共同受益。
2. 主題活動,親子合作,樹立核心價值觀
為了將皮影戲劇融入學校教育全的過程,學校抓住活動契機,引導學生學文化傳統,悟文化精神,踐文化美德,聯合家長樹立學生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在慶祝新中國成立主題活動的四大板中,親子講述心英雄故事,立志學習榜樣;親子翻唱紅色經典歌曲,牢記革命初心;親子尋訪紅色基地,了解建筑故事,設計英雄人物和紅色建筑的皮影藝術造型。一張張照片,一幅幅作品,一個個故事,一段段歌曲,展示了皮影傳習得到的全面發展。在2020抗疫主題非遺傳習人評選活動中,一部部非遺作品制作小視頻展現了孩子們家庭親子的和諧友愛。
(五) 以常態化“非遺傳習”輻射,優化基地效能
作為上海市優秀非遺傳習基地學校,學校將傳統文化搭載時代要求,不斷探索創新傳承之路,把有趣的事情做得有意義,把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更有趣。
1. 建設創新實驗室,建立學校傳習基地
學校將美術教室與“愛上皮影創新屋”有機整合,學生在體驗室里制作、繪畫、表演,展示……學校逐年對創新實驗室進行完善,引進皮影大師資源,設計“皮影小小博物館”、“皮影制作工作坊”、“皮影表演小舞臺”、“皮影作品展示廊”等功能區域,實現集展、做、演一體非遺傳習體驗基地。同時學校開展小小博物館講解員的評選,提高創新實驗室的傳播力。
2. 共享精彩課程,擴大傳習范圍
作為上海市非遺進校園優秀傳習基地,學校肩負著輻射引領的職責,要把非遺傳習工作“以一帶十”,影響周邊學校、社區共同知曉、關注、傳承。學校以集團建設為抓手,將“愛上皮影”課程在集團內進行共享,讓集團內更多的學生知曉皮影,體驗皮影,愛上皮影。
3. 實現社區共建,形成良好氛圍
學校掛牌街道非遺傳習基地,參加街道文化節活動,開設皮影非遺體驗,開展流動小舞臺皮影宣傳表演,以皮影作品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校計劃開放學校場館,為周邊小區定點活動場地,通過暑假活動宣傳皮影。學校不斷完善皮影非遺傳習基地的建設,有效整合教育資源,深化學校特色進家庭、進社區,輻射周邊學校,促進師生、家長的共同發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家庭教育工作實踐,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家庭中發揚光大。
4. 開展主題活動,實施活動育人
學校定期開展主題活動,不斷擴大皮影戲在學校的影響力,以“愛上非遺,玩轉皮影”為主題,“學習四史,了解皮影歷史”,大手牽小手,參觀小小皮影博物館;“體驗拓印,感受兩項非遺”, 拓印紅色革命圣地影作品,了解黨的光輝歷程;“皮影制作,學習上色拼裝”,定制皮影半成品,學習上色和綴結。小小非遺皮影傳習活動,讓學生們沉浸于濃濃的皮影的氛圍,樂享其中。
5. 設計網絡課程,重生古老文化
學校正在設計開發一套網絡課程,擬通過系統、形象、可模仿、可操作的動態課程,將位處“過去緯度”的傳統手藝通過網絡課程的造型語言與表現手法,使之重獲新生,讓代代相傳的非遺文化得到創新,在學習過程中,油然產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感,提高空間思維、視覺識讀、造型表現、想象創意、美感延展等21世紀技能。
皮影戲劇作為一種活動載體,不再是一種點綴,而是真真實實地走進課程、走出學校,走向社區。學校舉辦“傳承紅色基因,實施五育融合”現場會,通過外場項目體驗和內場串聯式主題匯報,向來賓全面展示了學生在皮影傳習中得到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認可,上海教育、東方網、上海教育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專題的報道。學校皮影教育融入抗疫宣傳,在楊浦區“致敬最美逆行者、抗疫者”家庭親子秀非遺傳統手工藝制作比賽活動中,獲得優秀組織獎。學校被先后命名為上海市行為規范示范校,上海市紅旗大隊,上海市科技教育示范學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
參考文獻:
[1]夏雪梅《PBL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
[2]張悅穎,夏雪梅,《PBL跨學科的項目化學習:“4+1”課程實踐手冊》.
[3]江蘇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周麗娟,《借力PBL,架構傳統文化學習路徑》.
[4]鄧李君,《學為中心的項目式學習新模式研究與實踐》.
[5]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陳楚橋,張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對策研究——以復州皮影戲為例》,《文化傳播與教育》2016年 第2期.
[6]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袁映雪在《媒介文化視域下皮影文化的活態傳播——以羅山皮影戲為例》,《知識新聞》2019年第03期.
[7]西華大學藝術學院,周睿在《移影·制物·造境——四川皮影民俗文化的創意設計》,《中華文化論壇》2013第八期.
[8]河北省樂亭縣第一實驗小學,劉彩霞《皮影藝術教育的創新實踐研究》,在《中國校外教育》2017年9月.
[9]淮海工學院藝術學院,閔元元,《數字動畫語境下民間皮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10]楊浦區少年宮,朱茹潔,我是非遺傳習人系列叢書《一起來看皮影戲》學生讀本.
上海市楊浦區世界小學 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