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摘要:古建筑修繕工程數量和資金不斷增加,為促進古建筑修繕工程良性發展,本文結合古建筑修繕工程項目特點,探討了古建筑修繕工程項目績效評價的構建。
關鍵詞:古建筑;修繕工程;績效評價體系
一、古建筑保護工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17年修正),不可移動的文物可以從形式上劃分為古代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雕、石窟寺、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從級別上看,根據其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可以分別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文物保護工程分為:保養維護工程、搶險加固工程、修繕工程、保護性設施建設工程、遷移工程等。
(一)保養維護工程,系指針對文物的輕微損害所作的日常性、季節性的養護。
(二)搶險加固工程,系指文物突發嚴重危險時,由于時間、技術、經費等條件的限制,不能進行徹底修繕而對文物采取具有可逆性的臨時搶險加固措施的工程。
(三)修繕工程,系指為保護文物本體所必需的結構加固處理和維修,包括結合結構加固而進行的局部復原工程。
(四)保護性設施建設工程,系指為保護文物而附加安全防護設施的工程。
(五)遷移工程,系指因保護工作特別需要,并無其它更為有效的手段時所采取的將文物整體或局部搬遷、異地保護的工程。
當下最常見的古建筑文物保護工程即為古建筑修繕工程,也是我國政府重點管理的古建筑文物保護工程種類之一,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以古建筑類文物修繕工程為對象的項目績效評價。
二、古建筑修繕工程原則
古建筑修繕既是保護文物本體的實踐活動,也是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體現。根據《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2015年修訂),古建筑修繕工程一般有五個原則:
(1)保護第一原則
保護第一原則是中國文化遺產建設保護政策的核心和文化遺產建設保護的重要理念之一。古建筑的各種修繕工程的目的,都是為了進一步保護好古建筑本體,減少甚至消滅其病害,使各類古建筑本體延年益壽。保護和修復設計不是通過該方案創建新的建筑形象,而是更加強調維護和延續文物的原始和真實狀態[1]。
(2)真實性原則
真實性原則首先提出了“威尼斯憲章”中的“真實性”原則。應保留與歷史城市和地區的歷史真實性相關的價值以及決定其外觀的所有重要因素。真實性是文物古跡本身的材料、工藝、設計及其環境和它所反映的歷史、文化、社會等相關信息的真實性。與文物古跡相關的文化傳統的延續同樣也是對真實性的保護。
(3)可識別性原則
修復文物時更換和填充的部件和材料,必須在材料、工藝或形式上與原始文物不同。可識別性原則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建筑遺產的歷史真實性原則,避免在修復過程中增加的措施來改變或掩蓋原始歷史信息。因此,任何不可避免的添加和更換都必須與建筑物的當前狀態不同[2]。
(4)最低限度干預原則
“應根據安全目標設定干預措施,以確保最小的干預,安全性和耐久性,并盡可能減少對遺產價值的損害。”這在《建筑遺產分析、保護與修復原則》國際文化遺產保護憲章中明確提出[3]。當需要干預時,僅在最重要的部分使用其他手段并將其減少到最低限度。采取的保護措施應以維持現狀和減輕損害為基礎。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遺產建筑,盡量避免添加和移除[4]。
三、古建筑修繕工程項目的流程
(1)工程申請報批程序
根據文物保護項目審批改革的要求,國家文物局不再受理審批項目立項報告,改為集中審批年度項目計劃,并加強省級文物行政部門對文物保護項目技術方案的責任。為適應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和預算管理的新要求,專項資金實行因素分配與項目管理相結合的方法,分為重點項目和一般項目兩部分。其中,重點項目應當符合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重點支持方向,由國家文物局批復保護方案或項目申報單位隸屬于中央部門。重點項目補助實行項目法分配下達,補助金額根據預算評審結果、預算執行情況、申請情況等核定。一般項目補助中央財政對省級財政實行因素法切塊下達,再由省級財政細化到文物保護項目,分配因素包括基本因素、業務因素、績效因素和財力因素,根據中央對地方均衡性轉移支付辦法規定的各省財政困難程度系數對基本因素分配金額進行調整,再按照基本因素占40%、業務因素占30%、績效因素30%計算補助數額。
(2)招投標程序
文物保護工程必須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進行管理。各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在接收到上級財政專項資金后,即可以按照文物保護工程級別和要求,開展招投標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一條第三款的規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遷移、重建,由取得文物保護工程資質證書的單位承擔”。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工程,要求甲級設計單位、一級施工單位和甲級監理單位開展工作;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修復工程要求乙級及以上設計單位,二級以上施工單位和乙級及以上監理單位開展相關工作。
(3)古建筑修繕工程開工備案
招標過程結束后,符合要求的有關單位拿到中標通知,即可做前期開工準備工作。文物保護工程施工前須由業主單位報文物行政部門備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工程須報省文物行政部門備案。
(4)古建筑修繕工程中期檢查
市、縣級文物局應對管轄范圍內的文物保護工程進行監督管理,及時開展檢查工作,重點檢查施工方的崗前培訓、項目人員履職盡責情況、項目設計方案的變更審批、項目進度、基礎工程和隱蔽工程質量,及時發現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省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對轄區內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保護工程進行年度檢查。帥燕平提出,應該以摸清家底、掌握基本特點、抓住主要問題、重視合法合規程序等四個方面,作為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前提、核心、切入點和根本點[5]。
(5)古建筑修繕工程竣工驗收
根據《文物工程管理辦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工程竣工后,由業主單位會同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對工程質量進行驗評,并提交工程總結報告、竣工報告、竣工圖紙、財務決算書及說明等資料,經原申報機關初驗合格后報審批機關。項目的審批機關視工程項目的實際情況成立驗收小組或者委托有關單位,組織竣工驗收。”
四、古建筑修繕工程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構建
(一)構建原則
績效評價指標的建立應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1、科學可操作性原則
為保證績效評價結果的科學有效,在進行指標的設計時就必須遵循科學性的原則,這也是保證評價結果有效的基礎。項目績效評價體系在構建過程中參考績效研究的科學理論,運用績效評價的科學方法。邀請專家的深入參與,考慮評價對象在實踐中遇到的實際情況,建立符合項目特點的個性化指標體系,使形成的評價準則更符合自身情況,確保績效評價易于操作。
2、社會效益原則
如今人們越來越注重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施工過程中的用水用電、建筑垃圾的處理、施工過程中的揚塵等等也都關系環境問題。
3、綜合項目整體狀況原則
需要評價體系綜合考慮各方而的影響因素。
(二)績效評價目標、主客體及內容
對具體的古建筑修繕工程項目主要是目標的完成度的信息反饋。主要包括改進資金人力配置、優化支出效益。
績效評價主體是項目主管文物行政部門組織專家進行。評價的主要對象,一般是指項目組織者。
績效評價內容一般有三方面:一是前期立項審批績效評價;二是項目實施期間績效評價;三是項目完工后績效評價。
(三)古建筑修繕工程項目績效評價內容指標設計[6]
(1)開工率:資金撥付半年內,項目如期開工得滿分。
(2)竣工驗收:項目一次性通過竣工驗收得滿分。
(3)工程整改:項目實施期間如無整改得滿分。
(4)年度工作計劃完成率:項目進度如期按照施工組織計劃開展則得滿分。
(5)資金效益:資金如果全部如期到位并專款專用得滿分。
(6)社會效益:社會效益顯著則為滿分。
(7)生態效益:生態效益顯著則為滿分。
(8)招投標程序:招投標程序及結果合法合規則得滿分。
(9)開工備案:按要求進行了開工備案則得滿分。
(10)開工檢查:開工后一個月內,組織專項檢查并有書面證明材料得滿分。
(11)階段性驗收:按要求組織了階段性驗收,得滿分。
(12)中期檢查:開展一次中期檢查得滿分。
(13)初步竣工驗收:按要求組織了初步竣工驗收并按要求整改則得滿分。
(14)檔案資料:按要求整理了完整規范的全套工程檔案資料則得滿分。
(15)科研成果:項目實施資料出版或者發表項目研究的相關文章則得滿分。
(四)績效評價結果運用
為維護和增強績效評價的約束力和權威性,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應針對不同的評價結果采取相應的激勵和約束措施。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將績效評估存在的問題以下達整改通知書的方式及時反饋給項目建設單位,督促其整改。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等對其予以處理,追究當事人的責任。除要求整改外,還要暫停資金撥付,或結束對該項目的財政支持。
參考文獻:
[1]馬炳堅,李永革.我國的文物古建筑保護維修機制需要調整[J].古建園林技術,2010(1):16-19
[2]楊新.中國古建筑修繕保護價值觀[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4(2):21-23
[3]呂舟.中國文物保護原則的發展與演變[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6(3):36-38
[4]周坤.場所精神重解:兼論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67—72
[5]帥燕平.關于加強我市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06(3):50-51
[6]《古建筑修繕工程項目績效評價研究》,賈帥,優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