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鑫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承擔著教與學的雙重任務。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也是掌握教學內容的過程,能否讓學生熟練掌握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作業設計是否合理。作業必須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設計。
通過調查問卷和實際走訪,對基于留守兒童視角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基礎理論進行深入分析后,筆者總結了針對留守兒童的語文作業設計策略,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方法做了進一步梳理細化。
作業設計要強調自主性。《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新課標要求注重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故小學語文教學中對留守兒童的作業設計也應強調自主性。由于父母長期不在家,個別留守兒童難免出現學習思想上的懈怠。為了引導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作業設計必須在靈活多變的基礎上實現學生自主發揮創造力的總目標。例如,在布置以“幸福家庭”為主題的習作作業時,教師不能讓學生拘泥于寫家庭的現狀,還要引導留守兒童自主發揮,激發其想象力,習作內容可以是對現實幸福的描述,也可以是對未來幸福家庭的憧憬。這樣一來,他們完成的習作必然能表達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這也便于教師發現他們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引導他們形成積極樂觀向上的學習生活態度,發揮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育人功能。
作業設計要突出多元化。根據調查問卷發現,部分留守兒童完成作業的效率相對不高,針對該現狀,筆者在深入分析這一問題的基礎上得出一個結論,即部分教師的作業布置形式單一,沒有達到分類指導的要求。對于機械式的作業,留守兒童只會機械式地完成,較難高效地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出于家庭關愛不足這一深層次問題,針對留守兒童的語文作業一定要多元化。多元化的作業設計要求教師運用創新思維,在語文作業的設置上突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作業設計必須靈活多變。例如,在講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慈母深情》和《父愛之舟》時,對于留守兒童而言,這一單元內容談到的話題比較敏感。在口語交際和習作訓練環節,在作業設計和布置上,教師要考慮多元化,既要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父母之愛從未缺失,又要通過作業讓留守兒童感知父母之愛的深沉和久遠。
作業設計要注重層次感。語文學科層次化的作業設計,是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且層次化的作業設計也符合因材施教的要求。家庭差異使留守兒童的學習能力各異,這就需要教師分層次、分類設計作業。如果作業設計和布置千篇一律,忽略了留守童兒的差異性,就會影響其學習。筆者選擇了一個班的學生進行了實踐研究,給一個班全部的留守兒童建立語文學習成長檔案,然后根據他們的語文基礎差異和學習能力水平分類布置作業。一學期下來,班級留守兒童語文作業的完成效率都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實現了讓語文基礎相對差的留守兒童補基礎、基礎相對好的留守兒童進一步提升語文學習能力的教學目標。
作業設計要體現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感興趣,才能增強實現教學目標的動力,否則,作業會成為學生的一種負擔。語文作業設計只有體現趣味性,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語文營造良好的環境。留守兒童因為缺少父母的陪伴,往往需要在自律意識的推動下完成作業。久而久之,有的留守兒童可能失去學習興趣。為了讓留守兒童把作業看成一種有趣的實踐,對作業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必須在作業設計上下功夫。筆者通過探索留守兒童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策略,得出如下結論:第一,必須更新語文作業的設計觀念和理念;第二,必須創新作業設計形式;第三,必須豐富作業內容;第四,必須成立作業興趣小組。只有通過這些策略引導留守兒童學生對語文作業產生濃厚興趣,才能使其作業有質的保障。
綜上所述,基于留守兒童視角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需要在考慮留守兒童綜合因素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和思考。從筆者研究得出的結論看,只有使作業設計不斷趨于科學合理,才能進一步提升留守兒童學習的有效性及其語文學科素養,為他們將來的健康成長學習和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立項一般課題“基于留守兒童視角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研究”(GS[2019]GHB1559)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系甘肅省隴南市徽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