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艷華
在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情況下,優化生物教學模式成為生物教學必須面對的任務。問題教學法在優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有積極作用,引起了廣大教師的注意。那么,問題教學法究竟有何作用?如何借助問題教學法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問題教學法主張在問題的指引下,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探究、交流質疑、有所收獲。要想讓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提出有效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是問題教學的第一步。因此,在運用問題教學法教學時,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借助有趣的問題來導入,以點燃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興趣驅動下主動去探究、學習。
例如,在學習“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提前在網上搜集資料和素材,制作視頻課件,以備課堂教學使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借助視頻讓學生認識神秘消失的桂林陽朔犀牛湖。然后,教師出示該地的地圖,提出問題:“地質勘察發現,犀牛湖地下不僅有溶洞,而且有暗河。犀牛湖憑空消失,是不是與地下溶洞、暗河有關?”接著,教師讓學生探討、分析該地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關系,給一分鐘讓學生繪制犀牛湖地區的生態系統結構和能量流動圖,再結合圖片講述相關知識,使課堂過渡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這個正題,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動力,讓學生主動學習、高效學習。
開展學習活動,培養探究興趣。生活是一門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高中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分析和探究能力,而且思維活躍,活潑好動。因此,教師可以聯系現實生活,或者讓學生在課外時間利用生活資源開展生物實驗,進行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使學生對生命、生物和生物知識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鑒于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借助學習活動發掘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一課時,教師可以聯系生活,提出問題:“蔬菜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夏天天氣炎熱,許多人都喜歡吃涼拌菜,如涼拌黃瓜。我們在涼拌黃瓜時,如果放了鹽,過了一會后黃瓜會流出許多汁水,這些汁水是怎么來的呢?為何黃瓜加了鹽之后,很快就會出水、變蔫呢?為什么媽媽說,涼拌黃瓜要先放油再放鹽呢?”提出問題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開展相應的思考活動。由于學生對這些現象非常熟悉,因此很容易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和興趣。在課堂探究中,學生結合表象開展深入探索,了解出現此現象的本質。有些學生在課后開展實際探索,以實驗方式開展探索,驗證課堂知識內容,加深生物知識學習和理解。在課堂上學習過相關知識后,學生了解了生物知識和生活的關系,也會更加留心生活,結合生活中的現象開展相應的探索活動,樂于探究。
借助課堂留白,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教學方式并不是一問一答,應當注重課堂留白設計,給予學生思考和探索的時間。根據課堂教學重點,設計相應的課堂問題,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討論相關知識和問題。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發揮學生在課堂的主體作用,符合新課程標準和要求,借助學生討論和交流,加強培養學生發散思維,使學生更準確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識,提高課堂活動的有效性。
例如,在《細胞生活的環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動畫向學生展示血漿、淋巴和組織液之間的物質交換過程,然后結合課堂知識,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血液中主要的成分有哪些?血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是什么?血漿、淋巴和組織液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怎樣的?如果將個體生活稱之為外界環境,細胞生存環境是怎樣的?細胞外液是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的原因是什么?”讓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內容,加深對概念知識的理解,組織學生開展互動交流活動。對思考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學生可以借助合作學習開展深層次的探究,加深對生物基礎知識的理解,構建高效的生物課堂。
優化問題設計方式,調動學習積極性。教師應當深入分析課堂內容,創新課堂問題設計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教師應借助此問題教學方式,引入趣味性課堂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和思考知識內容,為課堂深入思考和探究奠定基礎,保證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性。
例如,在《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的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創新問題設計方式,在課堂活動前,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如果你正在一條景色優美的小路上行走,在你欣賞路邊美景的時候,一條蛇忽然出現在道路上,你第一反應是什么樣的?”面對這樣的提問,大多數學生做出的答案可能非常相似,如“確保自己安全,采取相應的躲避方式”。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設計相應的問題:“是的,在遇到這樣的突發情況,大多數的人都會做出此種反應,那么,人的身體為什么會在短時間內做出這樣快速的反應呢?此類型的反應和人體哪些系統有關系?在人身上還有哪些類似的人體反應?”通過這樣的問題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問題開展思考活動,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為課堂活動的開展做好充分的準備,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因此,高中生物課堂中,應當根據課堂內容,創新課堂問題設計方式,有效利用問題教學法,保證課堂教學有效性。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泗陽桃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