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慧
“現在生活不同了,各種軟件和先進設備都很方便,但不會手機也真的寸步難行,還好社區教會了我。”家住平江街道的退休老人金阿姨正在鄰里群里感嘆。新時代,如何以數字化為養老提供助力,同時幫助老人跨越醫院掛號、在線購物等“數字鴻溝”,成了一個大議題。
5月25日,“數聚賦能,智惠古城”——數字姑蘇建設推進大會暨數字社區建設發展研討會舉行,近年來,姑蘇區以數字政府建設為引領,其中,養老顧問小程序、幸福助餐平臺等系列數字社區應用場景的陸續落地,為居民養老等方面注入活力。與此同時,姑蘇區平江街道的智慧養老也進入了新階段,“智能居家養老”服務、“智慧養老”平臺、手機小程序等打通了線上線下服務環節,“智慧享老課堂”“智慧體驗館”“迷你老博會”等智能創新服務的推出,也大大縮短了老年生活與數字時代的距離,讓養老生活變得便捷舒適、有聲有色。
老年紅色主播團中的有聲有色
“大家好,吾是來自梅巷社區的高榮林,今朝,我要給大家朗誦的是《沉默中的忠誠》……”在平江街道梅巷社區與喜馬拉雅合作打造的“有聲梅巷”文化浸潤式體驗館內,退休的支部老書記高榮林正在志愿者的幫助下,通過錄音軟件錄下朗誦的文章,之后上傳到社區在喜馬拉雅專門開設的欄目“吳聲獻黨”中。
這個場景來自社區推出的“有聲梅巷”。作為4月份開課的梅巷社區智慧享老課堂的重要部分,“有聲梅巷”的第一堂課就是教老年人如何錄制音頻,并上傳到喜馬拉雅等專業App上。社區不止邀請自己社區的老人,還包括周邊的知名老人,如文藝骨干等,由社區志愿者教他們如何用音頻軟件進行錄音。
面對數字化的新體驗,老人們既覺得新奇,又分外認真。他們有的是退役軍人,講述著革命故事;有的是黨員,根據黨史學習材料,錄制成小段內容方便黨員在線學習;有的是文藝愛好者,用吳語講述著蘇州的故事……
除了錄音,在社區二樓活動室內,還有三面大型“互動墻”。老人們只要用手機掃一掃墻上的二維碼,進入相關小程序,再根據提示戴上耳機,即可漫步平江古巷,聆聽老宅故事。
日間照料中心里的掌上科技
后疫情時代,數字化操作變得更加常規,如醫院掛號、在線購物、在線購票等,對老年人來說,如何運用手機跨越這些“鴻溝”關系到自己的生活質量。
在平江街道的社區內,教老人如何使用手機早已成為常態,今年更是多了些創新舉措。街道推出“微孝行動”計劃,微孝是指用一點點的關愛幫扶去溫暖身邊的老人,營造孝老一家親的氛圍。“微孝行動”提倡家人每天用一個小時教老人使用手機,目前已經形成機制。指導老人所用的時間可以兌換微孝幣,積累到一定程度可兌換物業服務。此項兌換機制不僅面向子女,還包括志愿者,以此打造友好型社區的良好氛圍。
同時,街道將“智慧課堂”帶進社區活動室、日間照料中心等場所,教會老年人玩轉掌上科技,目前已累計幫助近萬名零基礎老人熟練掌握了查看公交車到站時間、手機智能支付、App預約掛號、旅行App訂房等常用功能。
“日照中心提供午飯已經很貼心了,現在我自己學會了用手機,還可以每天自己選午飯,真的更加方便了。”梅巷社區的顧阿姨一邊用智能App查看日間照料中心的菜單,一邊笑著說。去年, 一款養老服務平臺推出了幸福助餐功能,將智能點餐系統試點放在了梅巷社區。子女可以給老人點菜,老人可以根據界面提示為自己點菜,吃完后還可以用市民卡B卡結算,此外還能查詢菜品的營養和熱量,相當便捷。
“迷你老博會”上的神奇體驗
在幫助老人適應數字化時代的同時,平江街道也利用著各種高科技設備,為老人們打造幸福生活。
4月底,在梅巷社區開幕的一場“迷你老博會”吸引了眾多老人前來體驗高科技養老生活。平江街道推出的“迷你老博會”,遴選出各類優質康復輔具和“適老化”軟硬件產品,諸如遠程看護、養老陪護設備等,提供展示、體驗、銷售、租賃、科普服務。
在現場,老人們看到了可以續航20公里的電動輪椅,可以檢測使用者生命體征、睡眠信息并上傳至App端的智能床墊,帶扶手的馬桶增高器,價廉物美的老年陪伴機……大家在倍感新奇之余,也感嘆少了許多后顧之憂。
科技產品走進老人的家中,只是智慧養老的一部分。在今年備受期待的平江重點功能片區1號地塊上,平江街道還將進一步打造“物業+養老”的模式。目前,萬科物業已入駐進行開放式小區管理,成立物業服務中心“幸福驛站”,以社區實體店的形式為居民提供 “一站式”“管家式”的生活服務。通過“物業服務+養老服務”模式,這里將切實增加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有效供給,破解高齡、空巢、獨居、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長期照護難題,提升老街巷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未來,通過適老化街區和適老化家庭的打造,智能藥箱、家庭護理床、水電表檢測儀、體征檢測系統、智能報警裝置等都將進入老人的生活。
“文化+養老”“科技+養老”“醫療+養老”“物業+養老”……在平江,姑蘇古韻正在與現代模式完美融合,古城養老,也在這里更顯廣度、深度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