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以來,我國就有以音樂為媒介進行德育教育并取得積極效果的案例,在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當下,將音樂與德育進行有機的結合,通過優秀音樂作品所帶來的精神力量增強大學生的價值引導和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在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同時,增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固的思想基礎。
大學生是最有朝氣的群體,他們建功新時代正當時。青年學生對黨的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需要被正確的引領。紅色音樂作品從“五四運動”以來就開始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紅色音樂反映時代的文化,記錄特定的時代特征。我們在歌聲中歌唱黨、歌唱新中國、歌唱美好的新時代。還我們講述著我們的歷史故事,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能量。同樣,原創音樂也有著現實意義,擔當者這個時代的使命。
一、音樂作品運用于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培養并提高愛國主義情懷,堅持道路自信與文化自信。
“遵紀守法,愛國愛家”這是伴隨我們青少年成長的順口溜。從小學到高中,在傳統模式的音樂課上,老師都會帶領同學們學習諸如《義勇軍進行曲》、《我和我的祖國》、《歌唱祖國》等一系列極具愛國主義色彩的音樂曲目,在老師對于音樂的講解中,學生們不僅可以學會演唱曲目的能力,更能體會到該類音樂的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在充滿律動的音樂聲中不自覺地提高我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堅持我們的道路自信,提高我們的文化自信。在大學生的德育工作中我們同樣可以借鑒這樣的方法,通過引導大學生學習紅色音樂曲目,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使學子們體味到音樂中的情感,并以此進行高質量的愛國主義教育,在悄然無聲的過程中提高了大家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達到音樂與德育相互結合后的最終目的。
(二)有利于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
大學生正是欲求最強的年紀,但正巧此時的欲求和能力是不成正比的。這個階段的學生意志力還不夠強很容易被外界不良風氣所影響和誘惑。這時就需要老師在德育的過程中,充分將德育與音樂相結合,利用優秀音樂作品的藝術價值去引導學生的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利用優秀音樂作品里塑造出的人物形象與真實事例來教育學生和引導學生正確地成長。例如《我的中國心》中唱到:“烙上中國印,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前斤”,這展現出民族自豪感和強烈的愛國情,再如《世紀的約定》中寫道:“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從中國到世界”這傳遞出的力量,不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寫照嘛。
(三)有利于培養團結協作和提高與人相處的能力
在將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將歌曲分割成幾個部分,并交由不同的小組進行演唱,在演唱的過程中,由于具體到每一句歌詞由誰負責,在無形之中同學們就會進行一個相互溝通與交流的過程,最終在氛圍渲染,情感迸發的情況下,會達到一個放聲歌唱的局面,在不知不覺中同學們既提高了團隊協作、與人溝通的能力,還能在無形的旋律與生動的歌詞中,感受到音樂所帶給人不一樣的精神力量。
二、原創音樂作品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途徑
(一)用音樂作品對學生時事熱點進行正向報道,進行價值引領,增強感染
2020年突發新冠肺炎疫情,短短數日,三萬多名醫護人員從全國各地馳援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從無到有、分秒必爭向世界展示出中國速度、中國效率和中國力量。這些讓國人驕傲的事情,新時代青年應當為之所動容、為之所震撼、為之所奮斗和向往。為了助力抗疫,弘揚抗疫精神,全國上下涌現出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美術作品、音樂作品、影視作品等。疫情期間,筆者作為一名思政工作者,創作了原創作品《我們》,及時把微博和朋友圈的感人事跡編入歌詞,對學生進行正向引領。歌詞“剪短所有的長發,卸下精致的美妝,困難在前勇敢擔當,努力奮戰,為中國加油,我們絕對不放棄、絕對不喊停”展現出我們不放棄、不拋棄的的態度;副歌“我們很像,都是普通人模樣,傷心時也會彷徨,你在身旁,我就能感覺到力量”,疫情來得突然,在疫情之初不光是普通人,就連醫生也對新冠肺炎的發病源、病理結構不明晰,但他們依然奮斗在一線。他們像是沒有鎧甲的勇士、沒有槍支彈藥的戰士沖鋒在前??挂咦髌吩谔囟ǖ臅r期應運而生,有著這個時代的烙印。用原創音樂作品呼喚學生對生命的感悟、對美的追求,對善的歌頌。
(二)用原創音樂作品記錄校園生活,提高親和力
讓原創音樂力量不斷滲透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一首好的音樂作品,創作的初衷除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國情、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還要、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本。作品除了要有社會影響力更要能“下沉”到學生群體中。在校園的原創音樂中,創作的素材也要圍繞學生、服務學生。2020級新生軍訓剛落下帷幕,為了鼓勵學生發揚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筆者創作了軍訓小歌《印記》,記錄學生成長。新生剛入校,在大學第一課的軍訓中漸漸放下了心中的不安與彷徨,融入了新的環境。歌詞中寫道:“校園中的綠裝,遮住了沙場。一排排整齊的步伐,看呆了校園的桂花。太陽下的影子,響亮的號子,都把汗水摔在了昨天。”從歌詞到視頻的拍攝,都真實的還原了同學們在軍訓場上表現。副歌部分:“我們是桂工的故事,我們是祖國的衛士,從這里走去,腳板拍打的時光,屬于這個時代的自信,昂首挺胸的我們,書寫奇跡”,對新生進行愛校教育,弘揚愛校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在這場名叫軍訓的旅途中相遇,更應不負青春,不負過往。
(三)用原創音樂作品站穩網絡主陣地,擴大網絡影響力
互聯網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積極作用,當今時代“無人不網、無時不網、無處不網”,用網絡助力高校思政教育是一種有效手段。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建設校園文化,音樂就是一個很好的發力點。我們可以依托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的網絡手段把傳統音樂作品和原創音樂作品包裝宣傳出去,深入進行理論澆灌和價值引領。在廣大青年學生中傳播正能量,構筑師生互動平臺,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網絡情況復雜多變魚龍混雜,海量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我們要主動發“聲”,搶占網絡先機,及時糾正視聽,增強思想引領的親和力和影響力。
三、原創音樂作品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相通性與阻力
(一)原創音樂作品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通性
在目的上,兩者目的相同,首先對于音樂作品而言,其根本目的是通過音樂的有機熏陶,培養出具有高尚人格及積極向上的人;這一點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培育出具有優秀思想的人不謀而合。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音樂所培育人才的標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最終培養出擁有堅定理想信念的人的目的是相通的。
在內容上,音樂作品的內容和思政教育的內容一樣有著鮮明的時代性和強烈的政治傾向。當代的音樂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思想政治傾向,一方面我國的音樂作品堅持服務于社會意識形態的需求,反映其在堅持正確思想路線上,意識形態的思想性原則,由此推斷出音樂作品具有社會主義性質與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涉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多個方面,倡導大學生堅持黨領導下正確的思想路線。而音樂作品與大學生的德育工作皆是在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下指導進行的,只是二者通過不同的路徑與方法,達到培育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最終理念。
在情感上,無論是音樂作品亦或是思政教育都不是一個單向輸出的過程,二者的情感表述是相互聯通的。音樂作品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有主動發出者與接受者,雙方并不是單向的價值灌輸,而是通過雙向的情感互動,實現有效交流溝通,以此提升德育的成效,實現育人目標。
(二)原創音樂作品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阻力
創作音樂作品的能力受阻。這方面強調的關鍵是師資力量。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在理工科院校,從事思政教育的一線輔導員幾乎都是專業對口的,很少有音樂專業的輔導員。為完善輔導員隊伍結構的多樣性建設,近幾年學校的輔導員招聘會按照類別分類招聘,盡管如此,藝術類的名額相對少,每年大概是2-3個名額,每個二級學院平均分一個都不夠。二是盡管是所有學院都配齊音樂專業的輔導員,這些輔導員們也不一定會作曲,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三是會作曲的老師不一定能作詞,要創作出有深度、經得起推敲的思政音樂還要尋求“音樂教師”和思政教師之間交流合作。
原創音樂作品的成形受阻。原創作品初稿形成后,需要解決伴奏和人聲演唱問題。在市面上找專業的團隊做簡單的音樂伴奏花費在500-800之間。如果降低要求,不考慮音質也可以使用吉他伴奏或者即興鋼伴,這樣的伴奏存在兩個問題。首先,伴奏的音質很差。基本都是用手機直接收錄,然后直接使用。錄音環境得不到控制,音質很差。其次,伴奏的配器單一?;局皇怯靡环N樂器,鋼琴或者吉他伴奏是比較常見的,這單一的器樂對于作品情緒的表達與烘托較欠缺。人聲部分主要也存在兩個問題。這跟歌曲風格有關。如果是通俗音樂作品,人聲部分很多時候可以依賴學生,學生群體中有很多學生流行歌唱得很好,而且學生也樂于唱。但是如果是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就需要專業的老師或者有聲樂基礎的學生來演唱。這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另外,錄音棚的錄制一小時500左右,如果經費不允許只能自己拿著手機錄制,音效可想而知。待人聲與伴奏都解決以后,人聲與伴奏需要合成,合成后可能需要微調整,這都依賴于技術。在學生群體中,除了校樂隊成員,鮮有人會這些技術,基本都要依賴老師自己的軟件技能或者發揮人力資源,尋求幫助。
原創音樂作品的發行受阻。從音樂作品的出爐到宣傳,最重要的還是一個呈現的方式。像是一種美味的食物,它的外表包裝會為它加分。音樂視頻的素材拍攝、后期視頻制作都需要專門的部門來負責,視頻制作好了以后還需要撰寫優質的文案,在微信公眾號上進行推送。這都為作品的發表增添了難度。總之,一首原創音樂作品從靈感到形成,需要耗費許多人力、物力、財力,經費與技術支持是最直接可靠的。
四、小結
音樂本身具有教化作用,優秀音樂作品能對人的內心產生影響。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以影響人為目的,依托音樂資源創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在原創音樂作品中因事而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唱響主旋律;因時而進砥礪強國志,通過反復聽唱、說、想相結合,提高審美力和想象力;因勢而新實踐報國行,引領大學生自覺奉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社會道德觀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馬存孝.紅色經典音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用探析——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教學為例[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21(05).
[2]王鈺涵.紅色音樂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當代音樂,2021(04).
[3]閆紅.音樂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研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
[4]朱曉斐.音樂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研究——評《新音樂的哲學》[J].領導科學,2020(07).
[5]簡福平.試論高校音樂欣賞課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的作用[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02).
作者簡介:莫田娟(1993.10.04),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職稱:未評定,學歷: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