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雯琴
當今,體育教師作為師資隊伍里的重要力量,他們的工作方式、態度及績效都可能給學校帶來一定的影響。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本文剖析了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以維持高校體育教師的工作熱情,保證體育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1974年Freudenberger提出“職業倦怠”現象,越發受人們關注。加拿大心理學家馬斯勒用“企業睡人”來形容職業倦怠者。當某人長久進行某項工作,逐漸會形成一種疲勞、倦怠的心理,缺乏工作興趣。據研究人員解釋,許多服務型或教育型從業者是產生職業倦怠的高發群體,說明當助人者耗盡個體內的有效資源卻沒能及時進行補充時,則會引起倦怠。同時,當個人的能力在壓力較小、挑戰性較低的環境中得不到發揮時,也不能達成成就感,也會出現職業倦怠心理。大部分研究者把體育教師的倦怠現象解釋成:教師不能及時有效地應對教育教學中的各種壓力和挫折而導致的身體、情緒和行為耗竭的狀態。這種狀態由以下幾個特點組成:一是體力不足,容易疲勞,甚至出現食欲不振、失眠、內分泌失調等多種生理狀態。二是缺乏心理興趣,甚至質疑工作意義與個人的價值,情緒焦灼、抑郁,失去事業信心。三是逃避行為責任,消極應對各項工作,不積極提高自身素質和工作質量,工作創新不足,疏遠學生。這樣不僅嚴重破壞了教育質量,而且影響教師身心健康。體育教師職業倦怠是指體育教師在應對各類壓力時無法合理有效地應對的消極心理和行為。
1 從心理學層面看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
大量關于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從個人、組織和社會三層面開展,從宏觀視角出發,主要受外部因素的影響,本文從心理學視角和內部微觀角度探討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
1.1 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一個人通過社交往獲得的影響,它可以減輕社會心理的應激能力和提高個體的社會適應力,是個體感受到的源自他人的支持和關心。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親密關系、復合結構、社會資源和社會支持系統概念。在教育發展環境多元化,教師職業倦怠迅速上升的社會環境下,構建堅實的高校體育教師社會支撐系統可以有效預防和減緩教師職業倦怠,促進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1.2 社會比較
社會比較是指將個體的一些特征與他們相似的人進行比較。高校體育教師生活在大量社會機會的環境中,比如日常授課中教師與同事之間的教學能力比較、個人職稱評優中教師與同事之間的科研能力比較等。受嚴重職業倦怠影響的教師,與生活條件較好的教師相比,會產生挫折感和嫉妒感,這會進一步破壞教師的行為動機,導致出現更多的負面表現。
1.3 人格特質
人格指個體長期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特征總和,教師人格特質會對教育活動及對象帶來重大影響。優秀的人格特征,如愛好廣泛、性格外向、機敏嚴謹、果敢幽默都不易出現職業倦怠。在高校體育教師工作倦怠、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的關系中,王越等人得出結論:人格特質的外向性與職業倦怠總分及各因子呈顯著負相關,神經質、精神病性與職業倦怠總分及各因子呈顯著正相關。研究表明,性格越積極外向,情緒越沉穩,工作倦怠的可能性就越低。
1.4 角色沖突
在現實生活中,角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總是與其他角色相關聯,形成相互依賴、互補的角色,這將導致角色沖突。例如:教師權威與朋友角色沖突,職業角色與家庭成員角色的沖突。體育教師工作特點是腦力和體力活動相結合,工作對象多,活動空間廣,任務繁重復雜,因而體育教師需要具備較強的素質能力。
1.5 自我效能感
Bandura將自我效能感定義為個體判斷自己完成特定任務或行動的能力,是一種影響個人行為的自我調節機制。教師自我效能感是指其認為自己有能力影響去學生的行為表現。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及其同伴的評價是評價其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如果反復評價效果不佳,必定會影響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 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調節策略
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成因和影響因素大多與環境和個人素質有關,外部環境難以改變,但自身素質是可以提高和調整的。在進行調整之前,我們應該首先找出工作倦怠的原因。
2.1學會積極認知,構建合理的激勵機制
教師對壓力和自身壓力的理解和評價會影響他們對壓力的反應和適應效果。面對相同的事情,不同的認知風格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體育教師要善于從社會支持系統中獲得力量。與此同時學會以健康、正確的社會比較方式認同自己,以合理的成就動機激勵自己,保持正確的個人期望。
2.2 善于調整情緒,合理安排工作負擔
情緒調節指自我管理和改變個體或他人情緒的過程。教育教學是情感勞動,要加強情感自我調控能力。因此,第一必須適當安排體育教師工作時間,減輕額外負擔;第二要保障高校體育教師的空閑時間。高校體育教師的工作具有個性特征,他們從事的精神生產與勞動生產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需要不斷學習和有更多的獨立思考與個人鉆研的時間。
2.3 正確引導自我調節,加快體育教師專業化進程
減輕個體的心理壓力和焦慮的最佳方法是進行自我調節。理性的體育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既不驕傲自滿,也不過分自負,積極改善工作態度與自身行為表現,注意在體育教學改革中揚長避短,克服自身不足。因而,高校體育教師首先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必須增強心理的適應能力。心理適應力強,教師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就總是能保持積極的心理情緒,且積極主動去解決問題。
2.4 勇于改變行為,健全績效考評和激勵機制
職業倦怠會引發教師產生一些不當的行為,應引導體育教師有針對性地調節自己的行為。在以往的績效評價機制中,由于某些考察因素的不合理,導致部分體育教師的努力成果被埋沒,這樣不僅打壓了體育教師群體的工作熱情,還很容易讓體育教師們形成倦怠心理,失去了積極提升工作能力和班級成績的動力。此外,不合理的績效考評機制會使體育教師被迫在復雜而無意義的瑣事上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但最終收效甚微。只有評價體系合理化透明,暢通晉升渠道,才能用全新面貌對待自身職業。
3 結語
體育教師的職業倦怠與有效的社會支持網絡有直接關系。因為學校片面把握升學率的現象依然占主導,因而作為“豆芽學科”,體育仍然處在一個較低的位置。并且體育教師也可能會受到校領導與其他教師的歧視。在優秀評比上,體育教師因為存在著“資歷排名”的問題,很難上升到高級。據悉,18.8%的高校體育教師認為晉升難,22.1%的體育教師認為看不到發展前景。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勢必會導致職業倦怠現象。所以,不管是個體,組織還是社會方面都可以從中發現問題,緩解高校體育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