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目的:探討孤獨癥兒童伴有睡眠障礙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泰安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伴有睡眠障礙的孤獨癥兒童94例作為研究對象,用擲色子的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7例。對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對觀察組采取益生菌治療,計算2組兒童的臨床指標以及PSQI評分。結果:比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臨床指標均較優,PSQI評分較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結論:對伴有睡眠障礙的孤獨癥兒童予以益生菌藥物治療,兒童的睡眠障礙癥狀得到顯著改善,提升兒童的睡眠質量。
關鍵詞: 睡眠障礙;孤獨癥;兒童
兒童孤獨癥屬于嚴重的神經精神發育障礙,常發生在3歲以下的兒童中。主要癥狀為語言交流技巧障礙、社會交往障礙等,且存在狹窄興趣、重復刻板行為等 [1] 。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不論與年齡相應的睡眠時機如何,極易發生易醒、反復入睡困難、再睡困難以及睡眠質量下降等,使兒童的日常生活功能受到損傷”。在發育障礙兒童的主要癥狀中,睡眠障礙十分常見,一般患病幾率為正常兒童的4倍,但孤獨癥兒童睡眠障礙的發病率在44%~85%之間 [2] 。益生菌屬于混合菌株藥物,治療孤獨癥具有較優的效果。現對伴有睡眠障礙的孤獨癥兒童使用益生菌治療的效果作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泰安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伴有睡眠障礙的孤獨癥兒童94例作為研究對象,用擲色子的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7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2例,年齡3~7歲,平均年齡(6.12±1.23)歲;觀察組中男28例,女19例,年齡3~7歲,平均年齡(6.21±1.37)歲;2組兒童一般資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所選取的兒童均滿足CCMD-5診斷標準;2)所有兒童對藥物不存在過敏情況;3)兒童均伴有睡眠障礙;4)對本組研究均知情了解,并自愿簽署同意書,得到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認可。
1.3 排除標準
1)正在使用一種或者以上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兒童;2)研究前1周采取2種以上神經阻滯藥物治療的兒童;3)研究前1個益生菌治療的兒童;4)存在藥物過敏、變態反應的兒童;5)存在尿常規、血常規、肝功能等結果異常的兒童。
1.4 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對觀察組采取益生菌治療,益生菌可使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平衡性予以維持和恢復,有利于黏蛋白表達、神經遞質5-HT調節、減少細菌過度生長,使免疫功能處于平衡狀態。保護腸黏膜屏障,益生菌治療可使兒童的情緒和心理問題予以改善。長使用嗜酸乳桿菌、植物乳桿菌、雙岐桿菌、鏈球菌、乳酸菌等益生菌治療,對胃腸道癥狀進行調節和改善。
1.5 觀察指標
計算2組兒童的就寢習慣、睡眠持續時間、入睡潛伏期、夜醒、呼吸睡眠障礙、異態睡眠、睡眠焦慮、白天嗜睡評分以及PSQI評分。常使用《兒童睡眠習慣問卷》評估患兒的睡眠狀況,主要讓患兒家屬根據患兒睡眠情況,填寫典型情況,明確兒童的臨床癥狀,根據評分對睡眠狀況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證明睡眠質量越差。使用PSQI量表評估兒童的睡眠質量,其總分為0~21分,其分數越高證實睡眠質量越差。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兒童睡眠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兒童的就寢習慣、睡眠持續時間、入睡潛伏期、夜醒、呼吸睡眠障礙、異態睡眠、睡眠焦慮、白天嗜睡評分比較于對照組較優,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計算2組兒童的PSQI評分
觀察組兒童的PSQI評分為(7.32±2.28)分比較于對照組兒童的PSQI評分為(13.62±3.48)分較低,經比較χ2=10.381,P<0.05。
3 討論
睡眠是機體生長的必要過程,睡眠不佳會嚴重影響大腦發育、能力儲備、記憶鞏固等,伴有睡眠障礙的孤獨癥兒童極易出現以上癥狀,甚至出現多種嚴重的行為,現今其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經大部分研究得出,孤獨癥患兒因大腦內側葉皮質使攝取能力降低,進而使機體中5HT濃度升高,將機體保持覺醒狀態,進而稱為睡眠障礙 [3-4] 。
益生菌主要經工業化生產的混合菌株,讓患者適量服用后,其宿主健康存在多種活性微生物 [5] 。其中大部分微生物人體中均存在,人體腸道菌群的一部分與人體共生。益生菌現被應用在非腸道疾病和腸道疾病治療中,可有效的預防疾病發癥。對于伴有睡眠障礙的孤獨癥兒童使用益生菌治療,不存在相應的不良反應,有利于患兒腸道菌群的調節,使菌群活性處于平衡狀態,進而改善兒童的生活狀態 [6-7] 。以上治療經比較得出,比較于對照組,觀察組兒童的就寢習慣、睡眠持續時間、入睡潛伏期、夜醒、呼吸睡眠障礙、異態睡眠、睡眠焦慮、白天嗜睡評分均較優,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兒童的PSQI評分為(7.32±2.28)分比較于對照組兒童的PSQI評分為(13.62±3.48)分較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益生菌藥物可使孤獨癥兒童的行為問題予以改善,獲得優質的睡眠質量,有利于康復,使機體晝夜節律發生改變,其效果與轉運通路、神經遞質存在一定關系,進而調節了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 [8] 。自1994年發展以來,有關益生菌治療伴睡眠障礙的孤獨癥的研究較多,結果證實,益生菌藥物可良好改善睡眠障礙,保證了良好的睡眠,使攻擊行為、自傷行為明顯減輕等 [9] 。
綜上所述,對伴睡眠障礙的孤獨癥兒童實施益生菌藥物治療,其效果顯著,使兒童的睡眠障礙癥狀得到明顯改善,使睡眠質量明顯提升,臨床上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于曉輝,宋濤,王真.利培酮在伴有睡眠障礙的孤獨癥兒童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27):34-36.
[2]韋斌垣,黃飛.利培酮和孤獨癥兒童睡眠障礙的關系[J].中國民康醫學,2013,25(5):35-37.
[3]戴玲.利培酮在伴有睡眠障礙的孤獨癥兒童中的應用分析[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23(5):530-530,531.
[4]李小鈞,李雪,劉建叢,等.孤獨癥兒童睡眠問題及其相關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8,32(1):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