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張孝平 趙紅敏 李娟

摘要:目的:研究產科和兒科醫護人員對新生兒窒息復蘇培訓及臨床協作情況。方法:研究時間2019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接診1100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按照時間前后分成兩組,對照組為未開展產科和兒科醫護人員新生兒窒息復蘇培訓期間,研究組則為開展后;兩組新生兒發生窒息率,搶救成功率,及醫護人員協作配合度評分,操作技能評分變化比較。結果:研究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醫護人員協作配合度評分,操作技能評分為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產科和兒科醫護人員對新生兒窒息復蘇培訓可降低臨床經陰分娩新生兒窒息發生率,一旦發生新生兒窒息,兒產科醫護人員協助、配合度更高,搶救率也提高。
關鍵詞:產科助產士;兒科醫護人員;新生兒窒息;復蘇培訓
新生兒窒息是造成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兒窒息發生的原因較復雜,經陰道分娩由于產婦的配合度等較差等原因容易發生新生兒窒息。新生兒窒息是在娩出后1分鐘發生無法自主呼吸、呼吸抑制等情況,對患兒各器官均會造成損傷,常見的如腦癱、智力障礙等。因此不斷降低新生兒窒息率、提高窒息復蘇成功率是臨床護理關注的重點。近幾年來隨著醫學模式的不斷轉變,產科與兒科在新生兒護理方面已經共同協作,相關指南也提出加強產兒科醫生合作,共同保障新生兒安全。本文主要研究產科和兒科醫護人員對新生兒窒息復蘇培訓及臨床協作情況,研究時間2019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接診1100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現整理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信息
研究時間2019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接診1100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按照時間前后分成兩組,每組550例;對照組胎齡37周-42周,平均(39.11±0.29)周;男性294例,女性256例。研究組胎齡37周-42周,平均(39.11±0.29)周;男性298例,女性2526例。兩組一般信息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均為單胎妊娠,符合陰道分娩指征。
1.2方法
對照組為未開展產科和兒科醫護人員新生兒窒息復蘇培訓期間,
研究組為開展產科和兒科醫護人員新生兒窒息復蘇培訓,具體操作如下:首先組間新生兒窒息復蘇小組,包括產科醫師,助產士,護士長,新生兒科主任,新生兒科護士,共42名成員。組員對以往臨床病例進行提出,結合醫院實際情況,搶救設備等討論更符合自身的新生兒窒息復蘇搶救制定科學合理流程及手段。
采用情景模擬,將上述人員分成幾個小組,培訓主要包括產科和兒科在產前聯合查房,對產婦的情況、胎兒的情況詳細了解,明確職責。分娩時,兒科醫護人員也提前進入產房,產科助產士、護理人員指導產婦進行分娩,盡可能縮短產程。一旦發生新生兒窒息,兒科醫生立即行 ABCDE 復蘇程序。在產科、兒科與之相關醫生和助產士講解氣管插管技術,讓其重復練習,直到徹底掌握為止;對與相關醫生和助產士進行全面培訓,使其對復蘇理論和相關操作過程可以熟練掌握。
1.3觀察指標
兩組新生兒發生窒息率,搶救成功率比較,新生兒診斷標準采用Apgar評分,判斷復蘇結果:復蘇成功,8分及以上為正常(復蘇成功);復蘇失敗,7分及以下為室息、0分為死亡。
兩組醫護人員協作配合度評分,操作技能評分變化比較。
1.4統計學處理
通過統計學處理軟件SPSS24.0,完成數據分析,以( )表示計量資料,并進行t檢驗;以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χ2檢驗。以P<0.05的差異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搶救成功率比較
研究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醫護人員協作配合度評分,操作技能評分變化比較
研究組醫護人員協作配合度評分,操作技能評分為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新生兒窒息是造成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同時新生兒窒息由于缺血缺氧對組織器官不同程度的造成影響,容易造成新生兒殘疾。與新生兒的主要接觸者有產科護士,助產士,兒科醫護人員,因此對此類人員進行新生兒窒息復蘇培訓具有重要的意義。
1987 年,美國兒科學會( AAP) 和美國心臟協會 ( AHA) 創立了新生兒窒息復蘇項目 ( NRP) ,其目的和使命為在全球范圍內培訓更多的窒息復蘇人員,確保每個出生現場至少具有一名接受過專業窒息復蘇技能培訓的人員。我國在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能的相關培訓仍處于較低的水平,且兒產科的醫護協作方面的開展可查到的內容更少。一般現象多為產科在新生兒窒息方面的搶救內容較多。本次研究中,新生兒窒息復蘇規范化培訓通過對產科、兒科相關人員講解復蘇知識,規范操作技能;并通過現場演練給予針對性的指導,改變了以往機械式的執行醫囑和經驗觀察護理模式。通過產兒科協作,做好新生兒窒息的預防,一旦發生窒息后,相互協作,配合度更高,有效的窒息復蘇技術,打開患者的呼吸通路,使患兒體內可以有足夠的氧氣。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醫護人員協作配合度評分,操作技能評分為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產科和兒科醫護人員對新生兒窒息復蘇培訓可降低臨床經陰分娩新生兒窒息發生率,一旦發生新生兒窒息,兒產科醫護人員協助、配合度更高,搶救率也提高。
參考文獻
[1]郭朝利.新生兒窒息原因分析及多科室協作在復蘇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05):892-894.
[2]商彩霞.產科新生兒窒息復蘇搶救臨床模式研究分析[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9,6(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