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明
摘要:幽門螺桿菌已經被證實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感染源,并與肝膽病、高血壓有一定的聯系。近些年來,對于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研究,不在局限于西醫,國內中醫研究工作者熱衷于探究如何利用中醫藥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相關性胃病,而國外對于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發病機制的研究愈加深入、多元化,業內對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性胃病機制及其個體化治療,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本文主要是針對國內外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研究現狀、治療方法等展開論述。
關鍵詞: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病;研究進展
不少臨床學者、專家看重中藥抗幽門螺桿菌的臨床、藥理、治療研究,已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發現單味中藥、中藥復方都對幽門螺桿菌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如大黃、大蒜、清熱解毒類中草藥等。并且,中醫藥治療幽門螺桿相關性胃病,比對臨床直接采用抗生素治療,其副作用更低,對肝腎功能無礙。所以,近些年來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研究重點,逐步從病毒菌株感染揭示發病機制,轉移到中醫藥治療方面,以下是主要是研究進展綜述:
1國內外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發病機制、治療研究情況
從1982年的首次成功分離幽門螺桿菌到1994年國際癌癥研究中心,將幽門螺旋桿菌列為第1類致癌原,再到中醫藥研究幽門螺桿菌及胃病治療,國內外對于幽門螺桿菌以及相關疾病研究就從未停止。
1.1國外發病機制、治療研究現狀
國外在證實幽門螺桿菌是慢性胃病的病原菌后,致力于揭示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病的發病機制,明確具體的感染途徑,尋求有效的治療方法。由于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病發病病因之一,在治療胃病時往往會采用三聯療法或四聯療法作為根除Hp治療方案,問題在于這種治療方案的不良反應明顯、易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因而國外對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發病機制的研究,集中在揭示菌株自身致病性、致病菌株及其機制上,旨在為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治療提供理論依據,便于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
例如,Cao等利用幽門螺桿菌誘導蒙古沙鼠黏膜發生神經內分析,來揭示胃病的發病機制、幽門螺桿菌引起的病變機制,發現接種幽門螺桿菌后胃粘膜隨即出現了萎縮、腸化生等情況,但并未觀察到任何胃部腫瘤,由此證實不同幽門螺桿菌菌株感染的發病機制不同。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菌株自身致病性不同,臨床治療應篩選幽門螺桿菌致病菌株,再采取相應的抗生素進行三聯或四聯療法。
1.2國內發病機制、治療研究現狀
國內關于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研究,早就從分離、培育幽門螺桿菌轉變為探究其中醫藥發病機制上,立足于中醫、蒙醫理論對幽門螺桿菌引發相關性胃病進行闡述,現如今公認的說法是在中醫范疇,幽門螺桿菌是“邪氣”的一種,且具有一定“毒”的性質,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病理、癥狀契合中醫瘡瘍理論;在蒙醫范疇,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屬于“粘病”,蒙醫藥治療“粘病”有著悠久的歷史。中醫及蒙醫學者、專家們已經證實了,部分草藥具有明顯的抗幽門螺桿菌、提高免疫功等作用。基于中醫藥(蒙醫藥)研究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發病機制,多是從中醫瘡瘍理論入手,探析幽門螺桿菌對人體的影響、抑制幽門螺桿菌有效的中草藥及復方。
例如,周曾芬為了驗證單味中草藥對幽門螺桿菌的抑制作用及效果,就采用大蒜、大黃開展了體外抑菌實驗,將實驗結果與常用的西藥抑制幽門螺桿菌效果進行對比,證實了大蒜制劑的抑菌效果是高強度,大黃煎劑液的抑菌效果則是中等強度,且濃度越高則對幽門螺桿菌的抑制效果越強。阿拉騰圖雅從蒙藥療法入手,探究蒙藥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臨床療效,發現以蒙藥傳統制劑(狀西-6,如達-6,巴特爾-7)三聯藥物辨證施治,比對傳統三聯法(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膠囊),臨床療效愈加突出,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2幽門螺旋桿菌相關性胃病研究展望
國內對于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研究,多是從中醫、蒙醫視角入手,且中醫藥(蒙醫藥)研究逐步興起,無論是體外實驗研究,還是臨床療效觀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單味藥或是復方用藥,都能有效抑制幽門螺桿菌感染,特別是清熱解毒的中草藥、復方藥。與西藥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治療所存在的不良反應、易反復、長期使用損害肝腎功能等問題相比,中藥(蒙藥)或是中醫藥(蒙醫藥)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其臨床療效、癥狀改善效果更佳。
如斯慶圖娜拉等選用蒙醫臨床上最常用的兩種蒙藥-五味清濁散和十味黑冰片,通過體外抑菌實驗發現具有明顯的抑制Hp作用。曹楊等圍繞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患者,比較西藥與中西藥結合治療患者的療效、不良反應,結果證實西藥與中西藥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無論是清除率、根除率兩者差異不大(89.14%vs 87.15%,83.10%vs82.11%)但中西藥結合治療未發現不良反應,還能用于青霉素皮試陽性患者,認為中西藥結合治療副作用低、適用范圍更廣。因此,今后對于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研究,多是從中醫、蒙醫與西醫結合治療入手,尋找有效、副作用低的用藥方案,對抗幽門螺桿菌的中西藥治療方面展開進一步研究。
結語:總的來說,比對國外對幽門螺桿菌感染途徑、作用機制的研究,我國更熱衷于從中醫、蒙醫理論對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發病機制、治療有效方法、臨床療效展開研究,學者、專家們也非常關注中藥、蒙藥與西藥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臨床療效差異,以明確其發病機制以及個體化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沈麗蓮. 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性胃病中醫藥研究進展[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3, 015(007):257-259.
[2] 牟楊龍, 張振華, 辜麗軍,等. 祛菌通幽湯聯合質子泵抑制劑和鉍劑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臨床研究[J]. 微生物學通報, 1991(5):283-286.
[3] 柳云恩, 袁媛. 蒙古沙土鼠不同幽門螺桿菌菌株感染相關性胃病的研究進展[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1, 019(023):2467-2472.
[4]毛艷,王煒嬌. 中西醫聯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研究進展[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11):256-258.
[5]陳秀珍.中醫藥治療兒童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研究進展[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4,35(07):71-73.
[6]斯慶圖娜拉,李詠梅,劉磊.蒙藥五味清濁散和十味黑冰片散抗幽門螺桿菌的實驗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6,20(09):1546-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