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顯呈
【摘要】在未成年人受到性侵害的案例之中,學校性侵發生的概率和頻率在與日俱增,施暴者多為學校教職工,尤其在寄宿制學校更為不良分子提供了作案的契機,初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威脅,教育環境受到了嚴重的干擾。學校是學生學習成長的樂園,必須給學生營造健康安全的生活環境。本文結合寄宿制初中學生遭遇性侵害的特點和原因,提出針對性的預防方案。
【關鍵詞】寄宿制;初中生;性侵害
引言
寄宿制學校封閉化,學生少有和家長溝通的機會,自我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還比較弱。為了保障初中寄宿學生的安全,要綜合分析初中學生遭受性侵害的特點和原因,進而采取切實有效的防范措施來維護學生的健康安全,保障學生有一個和諧寧靜的學習氛圍,讓家長放心把孩子交給寄宿學校努力杜絕污染教育環境的性侵事件,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寄宿安全環境,讓學生安心學習。
一、寄宿制初中學生遭遇性侵害的特點
從性侵害發生的實際案例數據來看,普遍受侵害的多是女同學,也存在少數男學生,性侵實施者多是學校的教職工,也有部分發生在學生群體和外來人員之中。很多受侵害的學生由于膽怯、恐懼、羞于啟齒等各種心理而不敢聲張,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拒絕和抵抗的能力不夠,這就使得侵害事件再次發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部分侵害的教師會借助職務之便與學生發生肢體接觸,比如借講題為由貼在學生臉上、觸摸學生下體等,更有甚者直接對學生進行威逼利誘,在行為上具有隱秘性和持續性,被檢舉揭發的概率比較小。
二、寄宿制初中學生遭遇性侵害的原因
(一)學生缺乏自我防范和保護意識與能力
初中寄宿學生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能力,但在封閉寄宿環境接收到的信息和資訊都不及時,且在這個年齡階段的生活閱歷和人際交往關系都比較單純,對于性侵的概念和行為認知不足,也由于對教師存在畏懼心理,自我保護的意識淡薄,在應對處理上更是乏力。
(二)學校監督管理責任和行動有所缺失
部分教師師風師德不正,對教育事業不敬重,對學生不愛護,出現對學生的性侵害問題,對學生的心理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而學校作為監督管理方,在對教師的考察和監管方面做得還遠遠不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安全起居照顧還不周到,給行為不端者有可乘之機。
(三)社會缺乏安全保護的大環境
鑒于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社會對性侵案例的披露并不充分,社會輿論對學生的性侵事件嗤之以鼻,但是在保護行動方面落實不到位,因為性侵犯罪舉證索證比較困難,所需要的時間長,在具體的社會保護和懲治方面尚且缺乏全面的體系規范。
三、寄宿制初中學生遭遇性侵害的防范策略
(一)加強對學生的安全防范教育
初中學生的思想認識體系不成熟,預防性侵做好安全防范教育工作必不可少。雖然文化課學習占據了學生大部分時間,但基于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寄宿學生的特殊性,做好心理和生活教育管理至關重要,在這之中,性侵教育是尤為重要的一個方面,要從學生的認知結構出發,定期開展安全教育講座、心理咨詢管理和座談會等,讓學生認識性侵的特點,指導學生應對性侵的辦法,讓學生學會拒絕和抗爭,建立專門的管理聯絡處,萬一學生遭受騷擾能夠及時地報告檢舉,及時制止,教育學生在放假時間及時和家長溝通。
(二)健全對教師的監督管理制度
防患于未然能夠最大程度降低對學生的傷害度,所以學校應該針對性侵實施的常見對象進行良好的監督管理,針對教師,特別是男教師,要開展明察暗訪,將教師的生活作風表現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根據考察,選取負責任、風評好的教師成立督查管理組,組織教師開展學習交流工作,增強集體管制和約束。更重要的一點,學校要嚴明規章制度,對出現性侵事件的問題教師絕不姑息。另外為了應對少數的學生和外來人員的性侵事件,寄宿學校應該在門禁、宵禁方面做好安全管理,并提高對學生的監管教育力度。
(三)構建社會保護的良好環境
社會各界在保護未成年人成長方面都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雖然寄宿學生的性侵事件大多發生在校內,但這也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的保護。需要公安、檢察機關嚴明紀律和執法力度,對性侵事件加大處罰力度,加強日常巡管、警示和監督工作,以最嚴厲的態度、最嚴格的條例和更強力的處理方案對待性侵實施者,社會公眾更要攜起手來,增強責任感,在相關事件面前不能置身事外,要及時制止舉報,如此在社會環境感染之中,問題人員清楚后果也不敢大膽造次。教育部門也要對各級學校和各級教師做好部署工作,保持學生安全管理和教育、性侵案件督查的及時性和經常性。
結束語
初中學生處在青春發育期,價值觀念、心理健康還尚在建構之中,性侵事件會給學生留下極大的心理陰影,家庭、學校和社會應該攜起手來,共同為寄宿中學生的安全保駕護航,對性侵實施者嚴懲不貸、以儆效尤,對學生做好自保意識和技能教育,從保護潛在受害者和打擊犯罪者上雙管齊下,并給寄宿學生提供立體化的校園保護環境,保證學生的身體生理健康,使得教育事業的推進有一個良善積極的環境。
參考文獻:
[1]孫雪嬌.農村寄宿制初中學生管理問題的個案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